教学方法和手段

 
 
=================================================================================
 
 

在当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影响下,中国美术史作为一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美术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理应率先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本课程教学努力将传统单一授课方式向多元现代化授课方式转化;增添了必要的教学设备,扩大信息量、知识面,将传统口头讲解、相关光盘、录像、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形成综合灵活的授课方式,确保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特色与质量;如讲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邀请多年从事于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的敦煌研究院研究院沙武田研究员讲授,播放《敦煌石窟艺术》光盘,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甘肃美术遗存极为丰富,为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多年来本课程教学坚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博物馆、参观画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扩大课程信息量和知识面;

2、为使教材更系统、科学、合理、丰富、统一,增大信息量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及可操作性,规范格式、统一管理,由本课程教师主编的《中国美术史》教材自2004年9月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因其准确精炼的内容、新颖合理的体例,受到良好效果;近些年为更好适应师范院校教学的需要,本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主编高等师范美术系列教材《中国美术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即将出版;

3、在吸收近年我国考古发掘成果基础上,注重美术与人类文化、观念的探讨,通过影响美术发展的诸多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自然环境、民族特性、宗教信仰、时代变革及科学技术等)来阐释美术风格、样式的演变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4、为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课堂采取多种组织形式,讲解、讨论并重,教与学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从传授型教学方式向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学能力;

5、课程作业提倡深入性、研究性、过程性,课上与课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课程作业的布置上,有意识地将这一教学环节作为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的途径,教师确定选题范围、写作规范、课件设计,指导分组讨论、演讲,再进行相互讨论、评价;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同时也促进教师认真授课。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

 

 

联系方式: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电话: 0931-7975005

  邮编: 730070

  电子邮件: wyf19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