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目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于审美性质、特点和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自己日常的审美体验有一个理论的把握。
(三)教学内容
通过对审美现象的描述,解决审美学的学科定位,对审美的性质、特点、规律的认识,对审美形态的把握,对艺术审美的理解,对审美文化看法,对审美人生的阐释等关系到审美学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
(四)教学时数
共80个课时数。 一个学期完成。
(五)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辅以讨论。
二、本文
绪论
教学要点:
充分证明美学只能是“审美学”。
教学时数:
共需10个课时。
教学内容:
本门课程所选的教材――王建疆主编的《审美学教程》从辞源学、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学科规律、审美本质等方面,以大量的学科发展史料和严密的推理证明,美学应该叫做审美学。
从学科特点、学科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方面论证审美学的人文学科归属。
讲述审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讲述审美的意义及审美学的学习方法。
讲述审美的性质和规律。
第一章 审美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第一节 审美学的学科性质(2课时)
充分论证美学只能是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第二节 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课时)
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其中,审美现象、审美关系都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是在审美中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对象。
审美学的研究方法采用人文学科的以哲学方法为主的综合性方法,达到感悟与理解的有机统一,实现个性与共性的同步生成。
第三节 审美的意义及审美学的学习方法(2课时)
审美的意义在于作为人类和人类社会必要的调节机制而存在。它把人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变成个体的自觉的情感追求。
审美学的学习方法既有课堂学习法,又有实践体悟法。是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的统一。
第二章 审美的性质和规律
第一节 审美的性质(2课时)
审美是对人的本质、本质力量的感性关照。包括形象表现、形象发现和模现三种形态。
审美是多质多层次的情感反应。
审美以悦乐为主色调,同时又包含多种情感色彩的多质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包含痛苦的情感经历。
第二节 审美的规律(2课时)
审美的规律包括主客体关系质和主体间关系质律;审美与美同步生成发展律;发现与表现辩证律;无为而为与有为而为辩证律;审美经验决定性与随机性辩证律;意识与潜意识转化律;直觉与理性辩证律;同化——调节辩证律。
绪论部分的考核要求:
审美学的学科归属、审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
第一编 审美活动论
教学要点:
讲述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掌握感官审美和内审美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的生成的。
教学时数:
需要12个课时。
教学内容:
讲述审美快感与功利快感、认知快感的区别,把握审美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讲述审美活动的生成与发展。
讲述审美心理结构的要素,明晰审美是多种心理结构的聚合。
第一章 审美活动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2课时)
审美活动具有形象性和超象性。
审美活动是感官性和精神性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审美快感与功利快感的区别(1课时)
美感与功利快感的区别在于,美感是远离利害计较的直觉反映,而功利快感却是得到某种现实利益后满足;美感只与系统功利有关,功利快感更多的与个人功利相关。
第三节 审美快感与认知快感的区别(1课时)
审美快感是伴随审美体验而来的,认知快感则是认知的结果
第二章 审美的生成和发展
第一节 审美的历史性生成(1课时)
美是在审美中生成并在审美中的发展的。
第二节 审美的当下性生成(1课时)
审美是感性整合理性的活动;
审美是一种情感反映;
审美是感悟。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历史发展(1课时)
审美活动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并呈现出共同性和差异性。
第三章 审美经验的心理活动
第一节 审美心里结构中的四个要素(2课时)
审美心理结构既是静态的、共时性的心理结构,也是动态的、历时性的生成过程,它包含感知、想象、情感、理性四个要素。
第二节 审美是多种心理结构的聚合(2课时)
审美活动是各种心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互牵引的运动过程,是知觉引导、审美想象构成和审美理性归整的心理聚合。
第三节 自我调节与审美经验的生成(1课时)
审美经验既是审美活动的体验过程,要是内在与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它本质上是人生体验直接的、感性的表达方式,又不断促成个体感性生命自由自在的拓展,促使人类社会走向和谐的美感性存在。
审美活动论部分的考核要求:
1、充分把握审美活动的性质和特点
2、理解审美活动的生成与发展。
3、掌握审美心理结构的四个要素,理解审美活动是多种心理结构的聚合。
第二编 审美形态论
教学要点:
掌握审美形态的性质和特点,理解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形态。
教学时数:
需要20个课时。
教学内容:
讲述审美形态的性质和特点。
讲述并将比较西方经典审美形态,理解优美与丑陋、喜剧与悲剧、崇高与荒诞的概念与特点。
讲述中国古典审美形态,理解中和、神妙、气韵、意境、阴柔与阳刚概念与特点。
第一章 审美形态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性质(1课时)
通过讲述审美形态的理论基础,达到掌握审美形态性质的目的。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特点(2课时)
审美形态的具有理论性和经验性的统一、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独特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和性与变易性的交融四大特点。
第三节 审美形态的划分标准(1课时)
审美形态应依据广泛性与普适性、代表性和统摄性、稳定性和流传性的标准进行界定。
第二章 西方的审美形态
第一节 优美与丑陋(2课时)
优美审美形态是人本质对象化的实现或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事物构成要素之间的相辅相成;优美是是趋于完整饱满效果的结构关系,呈现为完满。和谐与完满是优美最本质的特征。
丑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不统一;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丑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族类、社会与自然、背景与前景之间的背离,是对规范和正常尺度的偏离。否定与背离是丑的本质特征。它指明人生不当如此,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肯定了正面的生存意义。
第二节 喜剧与悲剧(2课时)
喜剧作为审美形态是主体优越感基础上主客矛盾、以及内容与形式矛盾的调和化解。其具体的表现特点有亦庄亦谐性、可笑可乐性和顿悟顿挫性。
悲剧审美形态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特定阶段的感性凝聚形式,它包括价值毁灭和内在伤害、历史必然与法则启示、悲情悲感与“卡塔西斯”
第三节 崇高与荒诞(2课时)
崇高是理性内容对感性形式、理想对现实、族类对个体的斗争状态和宰制趋势,它具有空间上的巨大与无限、时间上的运动与迅疾、力量上的强大与坚韧的特点。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由于主体的虚位而导致主客关系的瓦解,致使客体碎片杂呈、喧哗无主,具有形式的碎片化和怪诞、内容的平面化和无中心、主体的零度化和无力感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
第一节 中和(2课时)
讲述中和的内涵及中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论述中和审美特征。
第二节 神妙(2课时)
讲述神妙的内涵及神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论述神妙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气韵(2课时)
讲述气韵的内涵及气韵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论述气韵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意境(2课时)
讲述意境的内涵及意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论述气韵的审美特征。
第五节 阴柔与阳刚(2课时)
比较阴柔美与阳刚美的内涵,论述阴柔和阳刚的审美特征。
审美形态论部分的考核要求:
1、掌握审美形态的性质和特点,能够论述审美形态的划分标准。
2、充分理解优美与丑陋、喜剧与悲剧、崇高与荒诞的概念与特征。
3、充分理解中和、神妙、气韵、意境、阴柔与阳刚的内涵与审美特征。
第三编 艺术审美论
教学要点:
掌握艺术审美的性质与特点,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过程和审美接受过程。
教学时数:
本章需要14课时。
教学内容:
从艺术美的存在方式入手论述艺术美的审美特点和审美属性。
讲述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过程,论述艺术作品审美创造的特点。
从艺术接受与审美生成的关系入手,讲述艺术接受的心里特征和人生底蕴。
第一章 艺术审美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节 艺术美的特点和属性(2课时)
艺术审美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审美活动,是最具有典范性的审美对象。艺术审美是最充分、最典型的审美活动,最充分地体现了主客体的审美生成关系,最具有超功利性、最直接感受美的精髓的审美活动。
第二节 艺术美的存在方式与审美属性的把握(2课时)
艺术品是一种可以直观感悟、具体把握的物质形态,具有艺术的形式层、艺术的形象层、艺术的意蕴层三个层次。
第三节 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性(1课时)
讲述艺术分类的依据,简述各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审美属性。
第四节 艺术审美与人生境界(1课时)
艺术是以独特的方式体现人类精神活动的体系,是通过艺术想象和物化形态建构的精神家园。艺术审美通达人生更高境界,提高人的修养,健全心灵世界。
第二章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
第一节 艺术作品审美创造的过程(1课时)
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是美的创造的重要内容,它是创造主体的人生体验、人生境界、审美理想的物化过程。艺术作品审美创造的过程分为审美感受、审美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四个阶段,其中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是酝酿阶段,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是形成阶段。
第二节? 艺术作品审美创造的特点(2课时)
艺术作品审美创造经过从自发到自觉的演变过程,它是知觉、联想、想像、情感、灵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结合,同时体现着艺术家独特的个性特征。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中还要将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转化为艺术美。
第三节 各类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1课时)
通过对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戏剧、影视等艺术的审美创造的讲述,论述它们各自不同的审美创造过程的特点。
第三章 艺术作品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艺术接受与审美生成(1课时)
通过讲述艺术接受的概念、特征和审美生成的特征,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艺术接受的心理特征(2课时)
本节通过对期待视野与惯例,艺术接受中的移情、想象与共鸣,同化与调节,批评意识与批评家的心理特征的详细说明,全面论述了艺术接受的心里特征。
第三节 艺术接受的人生底蕴(1课时)
艺术作品接受提升了接受者的道德素质。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伴随着情感培育和真理绽放、心理净化和境界生成,在艺术接受中我们的人格也逐渐养成。
艺术审美论部分的考核要求:
1、深刻理解艺术审美的性质和特点,把握艺术品的存在方式。
2、掌握艺术审美创造的过程,理解艺术审美创造的特点。
3、掌握艺术接受和审美生成的各自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深入理解艺术接受的心理特征。
第四编 审美文化论
教学要点:
审美文化论着眼点于探讨文化体系中人类的感性意识、审美因素和审美学意义。
教学时数:
共需12个课时。
教学内容:
从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审美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讲述当代资本主义给审美文化带来的新的特点。
讲述当代时尚文化和大众审美的文化的二重性特点。
从礼仪、习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和敦煌审美文化的入手,论述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的特征。?
第一章 审美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文化与审美的关系(1课时)
讲述文化的类型和含义,论述文化与审美的关系。
第二节 审美文化的性质(1课时)
审美文化指的是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泛审美状态,这种状态造成了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变异,也给审美文化带来的新的表现模式。
第三节 审美文化的特点(2课时)
审美文化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飞速发展、资本无孔不入相适应,因此也据有了商品消费与审美文化的大众性、时尚性和现代传媒下审美文化生成的图像、综合的特点。
第二章 当代审美文化
第一节 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带来审美文化的新特点(1课时)
现代资本主义即指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基础的“后工业社会”,其典型特征在于自然和无意识(包括美)这两个领域由于技术、信息的资本化逻辑也被彻底商品化了。在这个时代,审美文化具有了断裂后的惊奇,泛化后的怀旧,去崇高后的虚无等特点。
第二节 当代时尚文化(1课时)
时尚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感性炫耀的目的所追求的各种新颖流行的行为方式,可分为装饰时尚、休闲时尚、艺术时尚三大类。
时尚文化具有大众主体性、设计性、扬肉身性的特点,其生成动机与生本能直接相关的生命活力、性本能直接相关的性感惑力、气质个性直接相关的气质魅力紧密相联。
第三节 大众审美的二重性(1课时)
大众文化是与科技相依赖的机械化、模式化、复制化,与市场相依赖的产业化、商品化、消费化。
第三章 民族审美文化
第一节 礼仪、习俗审美文化(1课时)
从传统服饰和节日来认识礼仪和习俗,探讨二者只见的关系,并在目前全球化背景下认识它们新的特点和关系。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2课时)
详细论述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中的 信仰、崇拜、禁忌;服饰与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生活;文学艺术,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有个充分的理解。
第三节 敦煌审美文化(2课时)
敦煌是文化的奇迹,是宗教文化、中华文化的一个寓言、一个象征,更是一种审美精神的体现,它包括文献遗产和石窟艺术。敦煌审美文化体现了明灯般的开放意识、“飞天式”的创造意识、有容乃大的民族自我意识、热爱生命的信仰意识、苦难与激情的超越意识等审美精神。
审美文化论部分的考核要求:
1、掌握审美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2、理解当代审美文化的特点。
3、深刻认识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
第五编 审美人生论
教学要点:
掌握审美与人生境界的关系,认识美育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
共需12个课时。
教学内容:
论述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阐述人生境界与美化的关系。
阐述美育的重要意义和实现美育的途径
第一章 审美与人生境界
第一节 人生境界的一般表述(1课时)
人生境界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进行体悟而达到的觉悟。它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心灵的创造与超越,在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我们可以通过洞察世事、砺炼心性、宽容忍让、处喧见寂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 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2课时)
通过讲述人生境界与审美的关系,阐述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它具有生命过程维度的相通、心灵创造维度的相通、情感体验维度的相通的特性,
第三节 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1课时)
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是人在自己的心灵创造中完成的诗意化境界。人生境界是艺术境界的审美基础,艺术境界则是人生境界的诗意表现。
第二章 人生境界与美化
第一节 美化是自然向人的生成(1课时)
人生美化首先是人格的美化,人格美化又首先是心灵的美化,然后以美化了的心灵去透视他人及他物。美化又以人格美化、环境美化为内容。
在艺术领域,要形成美化或诗化的人格主要涉及人间真、善、美几个方面。
第二节 美化是人向自然的回归(2课时)
从现代视野中的自然观、回归自然在艺术中的表现这两个方面入手,说明美化向自然回归追求的是自然规律、自然秩序,与自然并行不悖,即顺应自然,取法自然;同时,又通过自然运行见出人与自然的内在结构以及特征上的相互贯通和联结,即人应像自然那样谦柔、虚静、宽大、无争。
第三节 美化是人生境界的提高(1课时)
通过论述人与社会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进而阐述人格美化与人生境界提高的关系。
环境美化既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均衡关系的向往,还体现了人对与自身生存直接联系的生活环境进行美化的愿望。因而,我们需要通过美化环境达到人生境界提高的目的。
第三章 美育的意义与途径
第一节 美育与美化的关系(1课时)
美育是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各种审美现象为媒介和手段,通过触动受教育者的情感来感动其心灵,从而内在地提高其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其精神品质,完善和健全和谐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精神性、潜移默化性、过程性等特征。
讲述美育与美化的复杂关联。
第二节 美育思想与人生境界(2课时)
回顾中西方不同的美育思想发展历史,论述美育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并通过说明现代社会的矛盾,论述美育的现代使命。
第三节 美育的基本途径(1课时)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学校审美教育、家庭审美教育、社会审美教育三个方面。
审美人生论部分的考核要求:
1、深入理解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掌握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关系。
2、领悟美化是人与自然的双相互动的过程,知道如何由美化达于人生境界的提高。
3、掌握美育的意义与美育的现代使命,理解美育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