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报书 教师队伍 课程设计 教学讲义 教学资源 作业设计 教学视频 网络课程 教学效果
课程介绍

国内网站链接
惟存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创新学习研究和基于学习创新的课程与教学系统设计主页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网站

浙江大学《教学理论与设计》课程主页

华南师范大学《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课程主页

北京大学《教学设计》课程主页
中国教育技术学
美国AECT协会

 

    教学设计课程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积累了一

定的教学经验及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形成了教学内容更趋完善、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日趋灵活多样、教

学评价更趋科学合理、教学效果日益提高的课程教学体系。

    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教学设计是一门将理论、方法、实践操作相融合的学科,因此,学

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我们以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学习、基于资

源的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实践操作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和技能,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为教育实习、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意识: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习、利用课程管理平台提供

的交互空间进行实时、非实时的互动学习,逐渐养成了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团

队合作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进行合作学习的方

法与技巧。

    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课程实现了有效的整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注重信

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形成了配套的教学设计课程电子教案;设计开发了“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现已进

入了试运行分阶段;出版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法资源库”,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直观的教学资

源;课程管理平台的运用为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信息化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学

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整合。

    校内外专家评价:在我们的教学成果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受到了校内

外专家的认可,专家评价如下:

    我国教育技术界的著名专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南国农教授对本

课程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对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科学研究与课

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与影响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王锡林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的教学设计课程在教学中汲取大量先进理论,

学科内容完善且有新意,重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教师授课时在重组教材内容基础上,设计组装教学内容,增补课程的新知识、新信息,讲授深入浅出,难

点讲透,重点突出,条理清楚,逻辑性强,举例生动具体,讲解内容紧扣多媒体画面,讲授中善于设问,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感染力强,授课艺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董玉琦教授:认为本课程课程体系搭配合

理,教学队伍的理论水平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授课层次清楚,讲解深入浅出,既能跟上学科发展的

前沿,也能紧密结合当前教学设计的实际,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材建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李芒教授:认为西北师范大学的教学设计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

理论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先进,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新的时代的特点,以及授课学生

的特点尽心设置授课计划,授课内容充实丰富,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全

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和课外的信息交流,理论讲授逻辑性强、形象生动,

教学实习紧密结合实际,教学队伍结构与学历层次合理,教学效果显著。

    校内教学督导组的评价:经过校内教学督导组的严格考核,专家们认为该课程在学院领导、

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学生的评价:我们对学生学习本课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在态度方面学生表现

出了良好的态度倾向。

    下表是学生教学设计课程的喜爱程度的调查结果。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78%

20%

2%

    在利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学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方面,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可度。下表是对信息

化环境提供的学习工具、案例、活动、资源问题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

A、提供教学设计的工具,便于学习者完成设计实践任务

85%

B、提供教学设计的案例,便于学习者学习、借鉴

87%

C、提供大量的设计实践任务,便于学习者实践、训练

90%

D、提供丰富的扩展资源,便于作为设计实践的素材来源

85%


copright@ 2004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