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返回首页 |
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 述 感觉器 :指机体的特殊感受器,包括感受器及其附属器。 感受器 :是指机体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组织构造。 1 外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粘膜、视器及听器等处,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切割、温度、光、声等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 2 内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和血管等处,接受刺激于这些器官的物理或化学因素,如压力、渗透压、温度、离子和化合物浓度刺激。 3 本体感受器:分布于肌、肌腱、关节和内耳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 第二节 视 器 一、眼球:位于眼眶前部,借筋膜与眶壁相连,并有眶脂体垫衬。前有眼睑保护,后面有视神经连于间脑。 二、眼副器: 1 眼睑:上、下睑,睑裂,外眦、内眦,睑缘,睫毛,睫毛腺(麦粒肿),眼轮匝肌,提上睑肌,睑板。 睑板腺 :分泌油样液体,有润滑睑缘并防止泪液外溢的作用,苦睑板腺阻塞,形成睑板腺囊肿,亦称霰粒肿。 2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结膜穹窿,分泌粘液。 3 泪器:泪腺:位于眼眶上壁外侧的腺窝内,有 10-20 条排泄小管、开口于结膜上穹。 泪道 :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的外侧壁。 4 眼球外肌: 7 条,全是骨骼肌。 提上睑肌:上提上睑。 眼轮匝肌:收缩时关闭睑裂。 三、光传导(在眼内)及视觉通路:见 P354 — 355 。 第三节 前庭蜗器(位听器) 一、外耳:收集、传导声波,包括三部分: 1 耳 廓:大部分以弹性软骨为支架,下端无软骨,耳垂。 2 外耳道:从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长约 2.0 -2.5cm 。外 1/3 为软骨部,内 2/3 为骨部。内有皮肤(薄),含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 3 鼓 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 二、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 1 鼓室: 2 咽鼓管:连通咽腔和鼓室。 3 乳突小房:颞骨岩部内的许多含气小腔。 三、内耳:(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是位听器的主要部分。 迷路 : 1 骨迷路:耳蜗、前庭、骨半规管(三个互相垂直的“ C ”形弯曲小管)。 2 膜迷路:上皮与结缔组织组成的膜性结构(小管或囊):蜗管、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 ①基底膜:螺旋器( corti ,有毛 C 、支持 C 、盖膜),前庭膜、前庭阶,鼓阶,内淋巴,外淋巴,内淋巴与外淋巴互不相同。②椭圆囊斑,球囊斑:毛 C 、纤毛、位砂膜、位砂。③壶腹嵴:胶质终帽。 四、声波的传导:见 P360 。 第四节 本体感觉器 一、肌梭: 功能 :肌肉长度感受器,感受动力工作中肌肉长度的变化。 二、腱梭:高尔基腱器官,分布于肌腹与肌腱连接处,结构类似于肌梭。 功能 :肌肉张力感受器,能感受静力工作中肌肉张力的变化。 第五节 皮 肤 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且是巨大的感受面,约 1.7m 2 。 一、皮肤: 1 表皮: a 角质层; b 透明层; c 颗粒层; d 棘层; e 基底层。 2 真皮: a 乳头层: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末梢、触觉小体。 b 网状层: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汗腺、皮脂腺、毛囊、神经末梢;环层小体。 二、附属器: 1 毛发; 2 皮脂腺(泡状腺); 3 汗腺(单管状腺); 4 指(趾)甲。 三、 功能 : 1 保护机体; 2 感受刺激; 3 调节体温; 4 分泌; 5 排泄等。 第六节 体育运动对感觉器官的影响 一 对视觉(射击运动员); 二 肌梭; 三 皮脂:运动员特别是马拉松运动员的皮脂薄,游泳运动员稍厚(保温,腹部脂肪)。 四 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可产生黑色素。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一、组成与功能: 1 组成: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 : ① 胞体: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② 突起:轴突;树突。 2 分类: ① 周围神经系统: ② 中枢神经系统: 3 功能:见 P287 — 288 。 二、反射:其解剖基础为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枢部、运动神经元、效应器)。 三、神经系统中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灰质和白质(皮质); 2 神经核和神经节; 3 网状结构; 4 纤维束和神经。见 P288 。 四、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见 P288 — 289 。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1 位置、外形和脊髓节: 2 内部结构:①灰质:呈蝴蝶形,有前角、后角、侧角三部分。 ②白质:由纵行的神经纤维构成。 固有束 。 3 脊髓的功能: ①传导功能 ; ②反射功能。 二、脑: (一)脑干:上端与间脑相接,背面与小脑相接,自下而上依次为延髓、脑桥、中脑。 1 外形: 2 内部结构: a 灰质:脑 N 核( 10 对),见 P299 ;非脑 N 核。 b 白质:感觉传导束(脑干背侧);运动传导束(脑干腹侧)。 c 网状结构: (二)小脑: 1 位置与外形:位于大脑后部的下方、脑干的背侧、分为小脑蚓和小脑半球两部分。 2 内部结构: a 皮质(分三层); b 髓质(白质):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 c 小脑核: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和顶核各一对。 3 功能: ① 维持身体平衡; ② 控制肌张力; ③ 保持姿态控制; ④ 控制随意运动。 (三)间脑:位置见 P301 ,有第三脑室,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 上丘脑:松果体。 2 背侧丘脑: 3 后丘脑:内、外侧膝状体。 4 底丘脑:位于背侧丘脑腹侧,内囊内侧,下丘脑外侧。 5 下丘脑: (四)大脑:有大脑横裂和大脑纵裂各一条。 1 外形:具沟、回。每侧半球有三个面:即上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 a 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和分叶: 三条沟 :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五叶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b 半球上外侧面的主要沟回: c 半球内侧面的主要沟回 d 半球底面的主要沟回:嗅束,嗅球,眶回,直回。 2 内部结构:皮质,白质,基底核,侧脑室(第 1 , 2 脑室)。 a 皮质:构造,从表及里有 6 层细胞构成(新皮质)。 b 功能定位:躯体感觉中枢( 3 、 2 、 1 区) → 中央后回等;躯体运动中枢( 4 、 6 区) → 中央前回等;视觉中枢 → 矩状沟两侧的皮质;听觉中枢 → 颞横回; 语言中枢:(说话、听话、书写、阅读) c 基底核:尾状核(头、体、尾);豆状核(壳、苍白球);屏状核 ` ;杏仁体。 纹状体(新、旧) 。 d 白质(髓质): 连合系 :胼胝体、前连合、穹窿连合; 联络系 :弓状纤维,上、下纵束,钩束,扣带。 投射系 :内囊(前脚、膝、后脚,丘脑豆状核部,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 e 边缘系统概念及功能: 以边缘叶为中心。 功能 :嗅觉;内脏活动;情绪反应;性活动;短期记忆等。 三、脑和脊髓的被膜和脑脊液: (一)被膜: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软膜。 1 硬膜: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2 蛛网膜:覆盖脑和脊髓的半透明薄膜。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 3 软 膜:很薄,富含血管、神经,紧贴脑和脊髓表面并深入其沟裂内。 (二)脑室:第 1 、 2 脑室 → 第 3 脑室 → 中脑水管 → 第 4 脑室。 (三)脑脊液产生及循环途径: 四、血脑屏障及其功能: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脑神经: 12 对,既有感觉性、也有运动性、还有混合性的。 I 嗅 N :感觉性,嗅丝、嗅球、穿筛骨筛孔。 II 视 N :感觉性,节 C 轴突、视神经管、视交叉、膝状体。 III 动眼 N :从大脑脚内侧出脑、入眶上裂,支配眼外肌大部分;副交感纤维:动眼 N 副核、睫状神经节、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IV 滑在 N :从中脑背侧出脑,经眶上裂。支配上斜肌。 V 三叉 N :混合性(一般躯体感觉、特殊内脏运动),三叉神经节、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VI 展 N :入眶上裂、分布于外直肌。 VII 面 N (特殊内脏运动、一般内脏运动、特殊内脏感觉),内耳门、面 N 管、茎乳孔。面神经核、上泌涎核、膝 N 节。 VIII 前庭蜗神经:感觉性,蜗神经、前庭神经。 IX 舌咽 N :含五种成分,混合性,见 P315 、表 12 — 1 。 X 迷走 N :混合性, 4 种成份、颈静脉孔。 XI 副 N :运动性,分为颅根、脊髓根两部分,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XII 舌下 N :运动性,支配舌肌,舌下 N 管。 二、脊神经: 31 对,均为混合性。 1 颈丛( C 1 — C 4 ):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主要分支有:枕小 N 、耳大 N 、颈横 N 、锁骨下 N 、膈 N 。 2 臂丛( C 5 — C 8 、 T 1 ): 可总结为:“ 5 、 3 、 6 、 3 、 5 ” 。 3 腰从( T 12 、 L 1 — 3 、 L 4 ):主要分支有: a 股 N :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缝匝肌。股前皮神经,隐 N (伴随大隐静脉)。 b 闭孔 N :支配大腿内侧肌群,接受内侧皮肤感觉。 4 骶丛( L 4 、 L 5 、 S 1-5 、 S 0 ):位于骶骨及梨状肌前面。 主要分支有: 坐骨神经 : ① 胫 N :支配小腿后部肌肉,在足底可分为足底内、外侧 N 。 ② 腓总 N : a 腓浅 N ,支配腓骨长、短肌; b 腓深 N :支配小腿前肌群。 三、内脏神经:分为内脏感觉 N 和内脏运动神经。主要管理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活动。 内脏运动 N (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 1 交感 N :低级中枢在脊髓 C 8 -L 3 灰质侧角,椎旁节( 19-24 ),椎前节( 4-5 )。节间支;交通支(灰、白)去向有三种;节后纤维去向也有三种。 2 副交感 N :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副交感神经核及脊髓骶段 S 2-4 副交感核。有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见 P332 。 ※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见 334 。 |
|
* 申 请 书 |
||
* 教学大纲 |
||
* 实验大纲 |
||
* 电子教案 |
||
* 媒体课件 |
||
* 实验条件
|
||
* 教学录象
|
||
* 表彰奖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