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化系统

第 一 节 概 述

一、内脏器官的分类和一般结构:

(一)中空性器官:以消化管为例,由内而外分别有四层组织构成。

1 粘膜: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① 上 皮:两端为复层扁平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其余部位为单层柱状上皮,司消化吸收。

② 固 有 层:富含细胞的致密结缔组织。

③ 粘膜肌层:薄层平滑肌,收缩时可使粘膜活动,促进腺体分泌物的排出和血液运行。

2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食管腺,十二指肠腺等,并可形成皱襞。

3 肌 层:一般为内环行、处纵行两层,两层间常有肌间神经丛存在。

4 外 膜: ① 纤维膜:结缔组织构成。 ② 浆膜:由结缔组织及表面的一层间皮组成。

(二)实质性器官:多属腺体性器官,具有分泌功能,且为分叶状结构。如肝、胰、唾液腺、生殖器和泌尿器的性腺和肾。分布于实质性器官的血管、神经、淋巴管,与它们的导管等的出入之处常为一凹陷,称为实质性器官的门,如肝门、肾门等。

二、腹部分区:内脏各器官在胸腹腔内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除因体型、性别、体位变化、功能活动等原因有一定变化幅度外,各种病理因素也可使器官的位置、大小、形状发生改变,因此,熟悉内脏器官的正常位置十分重要。它们通常可被分为九区:见 P227 。

三、消化系统的组成:

1 消化管:从口腔至肛门的连续性管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

2 消化腺:肝、胰、唾液腺等。

第 二 节 消 化 管

一、口腔:口裂(前)、咽峡(后);被上、下牙弓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二部分。

1 牙:人类最坚硬的器官,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对语言、发音起辅助作用。

① 牙冠: 牙釉质

② 牙颈: 牙腔或髓腔、牙髓 牙本质

③ 牙根: 牙根尖孔,牙根管 牙骨质

人类的牙由于杂食和不同功能的需要,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属异形牙: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乳牙、恒牙、迟牙或智牙。

2 舌:位于口腔底,以骨骼肌为基础,表面覆以粘膜。具有协助咀嚼、搅拌、吞咽食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的功能。

① 舌 背: V 界沟分为前 2/3 舌体和后 1/3 舌根,舌尖。

② 舌乳头:

③ 舌 肌:舌内肌:使舌缩短、变窄、变薄;舌外肌:向各方向运动。

3 腭:前 2/3 硬腭,后 1/3 软腭,腭帆,腭垂(悬雍悬),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

4 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二、咽:

三、食管:

四、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受纳食物、分泌胃液、调合食糜。

① 位置, ② 形态:两壁、两缘、两口;胃区、胃小凹、胃腺(底和体处):主细胞、 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和未分化细胞。肌层:外纵、中环、内斜三层组成。

五、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上起幽门,下接盲肠,成人全长 5 -7m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分:

(一)十二指肠:全长 25cm 左右,约成 C 形包绕胰头。

(二)空肠:占空回肠全长的 2/5 ,主要占据腹腔的左上部。

(三)回肠:占空回肠全长的 3/5 ,主要占据腹腔的右下部。

(四)小肠壁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 特点:①环状皱襞:由粘膜和粘膜下层突入肠腔形成。 ②绒毛:

2 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将残渣推送到大肠。

六、大肠:是消化管的末段,长约 1.5m ,起自右髂窝,止于肛门。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有三种特征性结构: 结肠袋、结肠带和肠脂垂。

1 盲肠:长约 6 -8cm ,回盲瓣,阑尾( 6 -8cm )。

2 结肠: ① 升结肠:结肠右曲(肝曲); ② 横结肠:结肠左曲(脾曲); ③ 降结肠:至左髂嵴; ④ 乙状结肠:至第三骶椎。

3 直肠:又称直肠盆部,长约 10 -14cm ,下端膨大称直肠壶腹,内有 2-3 个环行的粘膜半月形皱襞,称直肠横襞,可支持粪便。

4 肛管:又称直肠肛门部,长约 3 -4cm ,肛柱、肛瓣、肛窦,环形平滑肌形成肛门内括约肌。

5 功能:吸收水、盐、分泌粘液、形成和运送粪便。

第三节 消化腺

一、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消化腺,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具有进行糖的分解、储存糖原、解毒、分泌胆汁及吞噬防御等功能,在胚胎时期还有造血功能。国人成人肝的长、宽、厚径为 258 × 152 × 58mm 。

成人男: 1154 —— 1446.7g ; 成人女: 1028.93 — 1378.85g

(一)形态结构:

肝小叶 由肝门处结缔组织随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的分支伸入实质内、将其分为许多肝小叶。它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长约 2mm ,宽约 1mm ,成人有 50 万 -100 万个肝小叶。

(二)血管:

1 、入肝血管:肝动脉、门静脉(胆管)。

2 、出肝血管:肝静脉系:肝左、肝右、肝中和肝小静脉。

(三)肝外胆道系统:

1 、胆囊:梨形, 40-60ml ,分底、体、颈、管四部分。

功能 :储存、浓缩胆汁,调解胆道内压力。

2 、输胆管道: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和胆总管等。

二、胰:是人体内仅次于肝的大腺体,也是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消化腺,质地柔软,呈灰色、重约 80,84-116, 58g ,腺体呈长棱柱状,位置较深,在第 1 、 2 腰椎水平横位于腹腔后上部。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具有内、外两个分泌部。

第八章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组成: ①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 ② 肺:由肺泡及肺内各级支气管构成。

第一节 呼吸道

一、鼻:即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又是嗅觉器官。

(一)外鼻:鼻根、鼻背、鼻尖、鼻翼。

(二)鼻腔: 鼻阈, 1 、鼻前庭:被覆皮肤,生有鼻毛,有滤过尘埃,加温加湿空气的作用。

2 、固有鼻腔: 四个壁,鼻中隔偏斜。

(三)鼻旁窦:是鼻腔周围骨内的含气空腔,系由粘膜覆盖各骨性鼻旁窦而成,共有四对。

① 上颌窦: 12-15ml ,最大,开口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后方。

② 额窦:(次最迟)主要位于额鳞下部,开口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前方筛漏斗。

③ 蝶窦:(最迟)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④ 筛窦:(发育最早)前、中、后三群,后群开口于上鼻道;前中群开口于筛漏斗。

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湿度,对发音有共鸣作用。

二、喉:既是呼吸时空气出入的通道,也是发音的器官。位于颈前部中份,咽腔喉部的前方。

(一)喉的软骨:构成支架

1 甲状软骨: 2 环状软骨: 3 杓状软骨: 4 会厌软骨:

(二)喉腔:是由喉软骨支架围成的筒状腔隙,上经喉口与咽腔喉部相通,下达环状软骨下缘,向下与气管内腔相续。前庭襞,声襞。

三 气管与主支气管:

1 气 管: 14-18 个气管软骨构成,气管杈。

2 支气管: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第二节 肺

一、位置、形态: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分居纵隔两侧,膈肌以上。右肺宽而短,左肺窄而长。呈圆锥形,一尖一底,二面、三缘。肺门、肺根。心切迹,斜裂,水平裂。 左二右三。

二、肺的解剖结构:

肺泡隔; 气血屏障

三、肺的血管: 1 、营养性:支气管动脉、静脉; 2 、功能性:肺动脉,肺静脉。

第三节 胸膜、胸膜腔和纵隔

•  胸膜: 二、胸膜腔: 三、纵隔:

第九章 泌尿系统

一、肾:

(一)形态与位置:

(二)肾的结构:

1 、大体的构造:

肾实质: ① 皮 质:皮质迷路、肾柱。

② 髓 质: 15-20 个肾锥体,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乳头、乳头孔。

2 、细微结构:

①肾单位: a 肾小体:肾小球(皮质迷路、肾柱);肾小囊(皮质迷路、肾柱)。

b 肾小管:近端小管(曲部 → 直部);远端小管(直部 → 曲部);直部是肾单位袢(髓放线,髓质)。

②泌尿水管: a 肾小管(同上)。

b 集合小管:弓形集合小管 → 直集合小管 → 乳头管(皮质迷路、髓质)。

3 概念:肾小囊腔、滤过屏障、球旁细胞、致密斑、原尿、终尿。

(三)被膜与固定:由内向外依次为: 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四)肾的血液循环:见 P254 。

二、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左、右各一、长约 20 -30cm ,起于肾盂,终于膀胱。可分为腹段、盆段、壁内段。

三、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可分为膀胱尖、膀胱底、膀胱体、膀胱颈四部分。 膀胱三角

四、尿道:

第十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一、组成:

(一)心:动力器官,四个腔,神经体液调节,终生有节律舒缩。

(二)动脉:由心室发出,不断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管壁厚、腔小。平滑肌、弹力纤维多。可分为大、中、小动脉。

(三)静脉:导血回心的血管,壁薄、平滑肌、弹力纤维均较少,缺乏收缩性和弹性,全身静脉系的总容量约超过动脉系的一倍以上。

(四)毛细血管:管径平均 6-9 μ m ,连于动、静脉之间,相互连接呈网状,数量大,分布广。与器官的功能活动状况有关。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1 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 -…- →右心房。

2 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 -…- →左心房。

第二节 心

一、位置、形态:

二、体表投影:在成年人,有 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 四个点连接而成。

三、心的结构:

(一)各腔结构:

1 右心房:右心耳,上、下腔静脉口,卵圆窝,右房室口,冠状窦口, 2mm 厚。

2 右心室:右房室口、三尖瓣、腱索、乳头肌、肺动脉瓣,厚约 3 -4mm 。

3 左心房:左房室口,左心耳、肺静脉口,厚约 3mm 。

4 左心室:二尖瓣、主动脉瓣,腱索、乳头肌。厚约 9 — 12mm 。

(二)心壁的构造:由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浅、中、深)三层。

(三)心传导系: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

包括: 窦房结 、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氏纤维。

四、心包:有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脏层、壁层)两层。心包腔。

五、营养血管、神经:

(一)营养血管: 1 动脉:左、右冠状动脉 。 2 、静脉:心小静脉、心中静脉、心大静脉。

(二)心的神经:见 P264 。

第三节 血 管

一、血管概述:

1 动脉管壁的构造:壁厚、弹性大、收缩性好。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 1mm 以下。

2 静脉管壁的构造:壁薄、腔大、弹性差。可分为:大静脉、中静脉(静脉瓣)、小静脉。

3 毛细血管: 6-9 μ m ,同前。

二、肺循环的血管:肺动脉、肺静脉。见 P267 。

三、体循环的血管:

(一)动脉:配布特点:具明显的分节性和对称性;壁支、脏支;数量和管径的粗细与功能有关,形成血管神经束,且多分布于屈侧或较隐蔽的部位。 主动脉窦、主动脉体;颈动脉窦、颈动脉体。

(二)静脉:特点:浅、深两组,具有静脉瓣。

1. 上腔静脉; 2. 心腔静脉系: 3. 下腔静脉:

4 、 门静脉 :一短而粗的静脉干,长约 6 -8cm ,由肠系膜上 V 和脾 V (在胰头与胰体交界处)汇合而成,介于二种毛细血管之间,无功能性静脉瓣。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

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对心的影响:

1 心的重量增加; 2 心肌增厚; 3 心腔扩大; 4 形态比一般人肥大,称“运动性心脏”:

① 横径和面积; ② 容积和心壁; ③ 心肌亚细胞水平结构:线粒体,肌质网。

二、对血管的影响:

(一)对血管壁结构的影响; (二)对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的影响;

(三)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四)对心肌毛细血管的影响。

第十一章 淋巴系统

一 淋巴管道: 1 毛细淋巴管; 2 淋巴管; 3 淋巴干; 4 淋巴导管。

二 淋巴组织:为富含淋巴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

三 淋巴器官: 1 淋巴结; 2 脾; 3 胸腺; 4 扁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