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返回首页 |
电 子 教 案 |
|
作者:龚云(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理论教研室) |
||
* 申 请 书 |
绪 论 一 定义、范围、分科: 1 定义:来源于解剖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年代,其意是‘用刀剖割、肉眼观察 ' ;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的形态学范畴。 2 范围:广义的解剖学还包括细胞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等内容。 3 分科:根据研究方法不同分为如下几类: ① 系统解剖学:按系统研究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的称为系统解剖学。 ② 局部解剖学:按各局部研究各种器官构造在该局部的位置、比邻和联属等关系的称局部解剖学。 ③ 运动解剖学:结合体育运动研究人体形态构造的称运动解剖学。 ④ 成长解剖学:研究人体出生后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为重点。 ⑤ 功能解剖学:结合功能研究人体形态构造的称功能解剖学。 ⑥ 外科解剖学:结合临床外科实践,研究人体形态构造的称外科解剖学。 ⑦ X 线解剖学:运用 X 线并结合临床研究人体形态构造的称 X 线解剖学。 ⑧ 断面解剖学:配合 CT 、核磁共振等临床实践需要,研究人体形态构造的称断面解剖学。 二 任务: 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 ②为学习体育教育专业提供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 ③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生物力学等) 三 基本观点与方法: 1 基本观点: ①整体观 ②结构与功能观 (结构与功能是矛盾的统一体 ) ③ 动态发展观(人体结构受社会环境影响)。 2 基本方法:应因人而宜,具体方法看书 P4 。 四 基本术语: 1 、解剖学姿势:为了说明人体各部或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特规定一种标准姿势,称为解剖学姿势。 2 、基本轴: a 冠状轴 b 矢状轴 c 垂直轴 3 、基本面: a 冠状面 b 矢状面 c 水平面或横切面 4 、方位术语: ①上和下 ②前和后 ③内侧和外侧:是描述各部位或器官结构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名词。④内和外:是表示与空腔相互位置关系的名词。⑤浅和深 ⑥近侧端与远侧端 ⑦尺侧与桡侧 ⑧胫侧与腓侧 第一章 细胞和细胞间质 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一 细胞的形态: 作为生命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的细胞,其形态是千姿百态的,大小也极不一致,但这些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其形态有扁平、立方形、柱状、梭形、球形、星形等。 二 细胞的结构: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1 细胞膜(质膜): 厚 7 — 10 nm , 在电镜下膜显示出“两暗一明”的三层夹板式结构,即单位膜外。除了细胞外层的质膜外,细胞内还有丰富的膜结构: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核膜等,都是由单位膜构成的细胞器。现在人们把质膜和细胞内各种膜相结构的膜统称为生物膜。 ①主要化学成份:脂类、蛋白质、糖类、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等。 ② 其结构主要是由膜蛋白和膜脂构成的: ③膜具有不对称性及流动性(膜内部脂类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2 细胞质 细胞器: a 线粒体:是细胞中能量储存和供能的场所,光镜下的线粒体为粒状、杆状等,其大小不一,一般直径为 0.5 — 1.0 μ m , 用高倍电镜和负染色法 , 见到线粒体是由二层单位膜围成的封闭膜性囊 , 内膜和外膜套叠构成囊中之囊,内外囊并不相同;内膜和外膜组成线粒体的支架。 b 核糖体:由大小不同的两个亚单位结合而成的颗粒状结构(主 RNA 、 Pr ),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游离核糖体、结合核糖体。多聚核糖体、执行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c 内质网:电镜下,内质网是由膜围成的管状、泡状和扁平囊互相连通而成的网状结构。分为 RER (合成 Pr )和 SER( 合成磷脂和胆固醇 ) 。 d 高尔基复合体:电镜下由扁平囊、小囊泡、大囊泡组成,分为二个面:形成面、成熟面。 e 溶酶体:球性小体、大小不一,内含多种水解酶。 f 微体: g 细胞骨架:微管、微丝、中间纤维、微梁( 2-3nm ) h 中心体:参与细胞分裂。 ② 内含物:细胞质内除细胞器以外的其它有形成分。糖元、脂滴、分泌颗粒、色素等。 3 细胞核: ①核膜:双层单位膜、核周隙、核孔、核孔复合体 ②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的细纤丝,由 DNA 和组蛋白构成。核小体、常染色质、异染色质、染色体。 ③核仁:无膜的球形结构,电镜观察核仁由纤维状结构和颗粒状结构组成。主要成分是 pr 、 RNA 和 DNA ,主要是合成 rRNA 。 ④核骨架:核基质,精细的三维网络结构。 第二节 细胞间质 一、纤维: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 二、基质
第二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 上皮组织 一 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细胞的层数和形态将被覆上皮分为如下几类: 1 单层扁平上皮:一层扁平细胞,核扁圆形,位于中央,具有很高的通透性。 2 单层立方上皮:一层立方形细胞构成,核球形、中央。 3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构成,核长圆形,多位于细胞近基底部。杯状细胞(腺细胞) 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梭形、锥体形细胞等几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细胞组成,这几种高低不同的细胞基底端都附着于基膜,只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的顶端可伸到上皮游离面。 (二)复层上皮 1 复层扁平上皮:最厚的一种上皮,从上皮的垂直切面看,分为浅层(几层扁平细胞)、基底层(细胞为立方形或矮柱状较幼稚,可分裂增生)、中层(数层多边形细胞)。 2 复层柱状上皮:深层为一层或多层多边形细胞,浅层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 3 变移上皮(移行上皮):随脏器的舒缩发生变化。 二、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与其功能相适应,各个面常形成各种特殊结构。 1 微绒毛: 2 纤毛: 第二节 结缔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 广泛分布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甚至细胞之间,其结构特点是细胞种类多、数量少而且分散;基质较多,纤维较少,结构疏松、呈蜂窝状,故又称蜂窝组织,该组织具有连接支持、防御保护、营养和创伤修复等功能。 (一)细胞: 1 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 当成纤维细胞功能呈静止状态时,细胞体积变小,呈长梭形,核也变小,着色深,此时可称为纤维细胞。在组织受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有的纤维细胞可再转变为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如上图。 2 巨噬细胞:数量多、分布广,细胞形状因其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胞核较小,圆形或椭圆形。可作变形运动,吞噬和清除异物与衰老伤亡细胞,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及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故巨噬细胞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3 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较小,呈圆形,多偏于细胞一侧。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有防御功能。 (二)细胞间质 1 基质:是无定形的均质状胶态物质,充满于纤维、细胞之间。化学成份主要是蛋白多糖,它是蛋白质与大量多糖结合成的大分子复合物。 2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均各自交织成网,具韧性、弹性。 二、致密结缔组织 1 规则:肌腱、韧带、腱膜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沿受力方向平行密集排列,纤维束间夹有成行排列的成纤维细胞,又称腱细胞,具有修复能力。 2 不规则:真皮、巩膜及内脏被膜等,胶原纤维彼此交织、排列密集,纤维之间有少量的基质和成纤维细胞。 三、网状结缔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构成造血器官的支架,分布于骨髓和淋巴器官等处。 四、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其间隔有疏松结缔组织,形成脂肪小叶,分布于皮下、肠系膜等处,具有贮存脂肪、保护、缓冲、维持体温等功能。 五、软骨组织: 1 透明软骨:胶原原纤维,其粗细与基质折光率相同或相近,在一般染色切片上不易辨别。分布广。如关节软骨、骺软骨、肋软骨、气管软骨等。 2 弹性软骨:由大量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构成,富于弹性。如耳廓、会厌软骨等。 3 纤维软骨:胶原纤维束,软骨细胞成行排列于胶原纤维束之间,富于韧性。如椎间盘、半月板、关节盘等。软骨膜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保护及营养软骨,同时对软骨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六、骨组织: 概念: 骨板,骨陷窝,骨小管,骨细胞,成骨细胞,骨原细胞,破骨细胞,骨密质,骨松质(骨小梁) 1 环骨板:分布于长骨干的外周面及近骨髓腔的内侧面,分别称为内环骨板、外环骨板。 2 骨单位:哈佛氏系统,功能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 10-20 层同心圆排列的圆筒状骨板和中央管组成。 3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内、外环骨板之间,为未被吸收的骨单位或外环骨板的残留部分,仅有骨陷窝及骨小管。 第三节 肌肉组织 由肌细胞组成,因肌细胞细长呈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其胞膜为肌膜,胞质称肌浆。按结构、功能和分布的不同,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3 种。骨骼肌 、心肌 、平滑肌。 骨骼肌组织 (一)骨骼肌纤维的结构: 骨骼肌纤维:细长圆柱形细胞,长 1 -30mm ,直径 10-100 μ m ,有多个甚至几百个椭圆形细胞核,位于细胞周缘。肌膜外有基膜。肌浆内含线粒体、肌原纤维、糖原以及少量脂滴、肌红蛋白等。 肌原纤维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很细,直径约 1-2nm ,每条肌原纤维有明显的明暗交替的横纹,由于各条肌原纤维的明暗相同的横纹都相应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肌原纤维呈现出规则的明暗交替的横纹,分别称为明带( I )和暗带( A )。 在光镜下, I 带中有一条深暗的线称 Z 线。 A 带中有一浅谈的窄带称 H 带, H 带中间有一暗而细的 M 线。相邻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1 个肌节 =1/2I+A+1/2I ,它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肌节长约 2-2.5 μ m ,肌纤维收缩的 A 带的长度不变, I 带变短。 在电镜下,肌原纤维由上千条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地平行排列组成。粗肌丝长约 1.5 μ m ,直径约为 14nm ,位于肌节中段的 A 带内,固定于 M 线,两端游离。细肌丝长约 1 μ m ,直径约为 5nm ,它一段固定于 Z 线,另一端插入粗肌丝之间,止于 H 带外侧。因此, I 带内只有细肌丝, A 带中部的 H 带内只有粗肌丝,而 H 带两侧的 A 带内既有粗肌丝,也有细肌丝。粗肌丝 ∶ 细肌丝 =1∶6 。细肌丝向粗肌丝的滑动引起肌节缩短,表现为肌纤维缩短(以模型演示)。 肌膜向内凹陷形成横小管,在人类和哺乳动物位于 I 带和 A 带交界处。同一水平的横小管相互吻合成网环绕在肌原纤维的周围。肌质网(肌浆网),在相邻两横小管之间,位于肌原纤维之间,大致纵行排列,故又名纵小管( L 小管),接近横小管处膨大,称终池( Ca 2 + 泵)。横小管和其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与兴奋的传递有关。 (二)骨骼肌纤维的分类: 可分为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两类。看书学习。 二、心肌:分布于心脏和邻近心脏的大血管近端。 三、平滑肌: 第四节 神经组织 一、神经元: (一)结构: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1 细胞体:粗面内质网常呈规则的平行排列,游离核糖体分布于其间,它们在光镜下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称尼氏体,可合成蛋白质。神经丝常集合成束,与微管一起交叉排列成网,并伸入突起内,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它们在嗜银染色切片上为棕黑色细丝,称神经原纤维。 2 细胞突:是胞体的细胞膜连同细胞质向外突出形成的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①树突: 1 —多个,分支如树枝状,使神经元的接触面积大为扩大,其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 ②轴突:通常自胞体发出,只有一条。长短不一,短者仅数微米,长者可以达 一米 以上,一般比树突细,粗细均匀。主要功能是将胞体传来的神经冲动传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3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而形成。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分为有鞘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种。髓鞘、郎飞氏节(神经纤维结)。神经纤维(神经内膜)→神经束(神经束膜)→神经(神经外膜) (二)神经元分类: 1 按突起数目分: ①假单极神经元:“ T ” 型,中枢突,周围突。 ②双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二个突起 ③多极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2 按功能分类: 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胞体位于脑、脊神经节内。 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位于中枢内。 ③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位于中枢内。 |
|
* 教学大纲 |
||
* 实验大纲 |
||
* 电子教案 |
||
* 媒体课件 |
||
* 教学队伍
|
||
* 实验条件
|
||
* 教学录象
|
||
* 表彰奖励 |
||
(版权所有,翻录必究) 返回首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