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
莫尊理 |
出生年月 |
1963年9月 |
参加工 作时间 |
1983年9月 |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民 族 |
汉 |
性 别 |
男 |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授予单位 |
西北工业大学 |
授予时间 |
2006年12月 |
||||
高校教龄 |
34年 |
专业技术 职务 |
教授(二级) |
行政职务 |
科技处处长 |
||||
联系地址、邮编 |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730070 |
||||||||
办公电话 |
0931-7971323 |
移动电话 |
13919467372 |
||||||
电子邮件地址 |
mozl@nwnu.edu.cn |
||||||||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情况 |
|||||||||
团队带头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工作,尤其于2015年在甘肃省首次开设《创新创业讲坛》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放。目的是响应国家“双创”精神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其形式是以高校为主体,多方资源联用,社会力量全面参与的新型开放式课程。从开课至今,已经连续进行50余期,100多位企业家登上讲台和学生分享创新创业的点点滴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每节课的上课教师由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组成,课程知识一直动态更新,没有固定的模板和教条,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受到全面的启发和教育,激发他们学习和创新的灵感。围绕“素质、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目标,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核心,在《创新创业讲坛》等课程教学中提出了情景激发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以科研平台为基础,培养学生敢动手、勤动手、科学创新思维,解决本科生科研意识差,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先后在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师范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
|||||||||
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 |
|||||||||
1.教学成果与课程建设 (1)《创新创业讲坛》,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慕课,排名第一,2016; (2)《化学文化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排名第一,2016; (2)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 2016年; (3)“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甘肃省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一,2016年; (4)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4年; (5)“尝试学科交叉优势,推进化学素质教育—《消费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多元教学实践”,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5年; (6)“提高无机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三,2005年; (7)《无机化学》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二,2004年; 2.科普工作奖励 (1)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2016年; (2)全国科技活动周“万名科学使者进校园(社区)”活动先进个人,科技部,2014年; (3)甘肃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甘肃省委宣传部、科技厅、科协,2013年; (4)全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甘肃省科协,2013年; (5)甘肃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创新奖先进个人,甘肃省科协,2010年; (6)全省青少年科普工作贡献奖,甘肃省科协,2006年; (7)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甘肃省委、省政府,2004年 3.科研成果奖励 (1)碳基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甘肃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甘肃省人民政府,排名第一,2014年; (2)有机/无机掺杂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甘肃省人民政府,排名第一,2012年; (3)碳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开发,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肃省教育厅,排名第一,2012年; (4)《反束胶“微反应器”模板法合成聚合物/无机粒子/层状化合物三元纳米符合材料及模拟研究》,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教育厅,排名第一,2008年; (5)“新的分离、分析及计算方法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研究中的应用”,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教育厅,排名第四,2000年; (6)“AL—C质熔炼用坩埚的研制”,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肃省教育厅,排名第三,2000年。 4.个人荣誉奖励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服务30年”荣誉称号,甘肃省委、省政府,2016年; (2)明德教师奖,明德师范教育奖励基金,2016年; (3)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国教育报刊社,2015年; (4)中国化学会先进工作者,中国化学会,2006年; (5)第一届“全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甘肃省科协,2012年; (6)第九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甘肃省教育厅、科协、学生联合会,2013年; (7)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教育厅、科协、学生联合会,2011年; (8)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教育厅、科协、学生联合会,2009年; (9)《从英国教育浅论建立我国学生多元化评价方法》,甘肃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论文评选活动优秀奖,甘肃省委宣传部、教育厅,2012年; 5.指导青年教师获奖 (1)孙银霞,2006年毕业,现工作于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甘肃省教育厅,2014年; (2)王坤杰,2005年毕业,现工作于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省技术标兵”,排名第一,甘肃省总工会、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人民教育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2016年; (3)王坤杰,2005年毕业,现工作于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优 (4)郭瑞斌,2008年毕业,现工作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甘肃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二,甘肃省人民政府,2014年; (5)张春,2014年毕业,现工作于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甘肃省人民政府,2014年; 6.指导学生获奖 (1)张春、孟淑娟、张俊晓、刘鹏伟、邓哲鹏、赵永霞、杨佩佩、高倩,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共青团中央、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学联、辽宁省人民政府,2011年; (2)刘剑,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暨第六届关注中国西部中学化学教育发展论坛化学教育硕士说课大赛特等奖,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2016年; (3)张春、郭瑞斌、冯超,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化学类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化学会,2012年; (4)张春、张俊晓、孟淑娟,“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中国化学会,2009年; (5)张春、孟淑娟、张俊晓、刘鹏伟、邓哲鹏、赵永霞、杨佩佩、高倩,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甘肃省学生联合会,2011年; (6)孟淑娟、赵玉良、满乐萍,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甘肃省学生联合会,2009年; (7)王国瑞、冯超、王君、何静娴、乔立君、赵仲丽、史华峰,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甘肃省学生联合会,2009年; (8)冯超、缑浩、何静娴、韩玮玮、孙豫、谢婷婷,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甘肃省学生联合会,2011年; (9)张晓虎、王翔、杨丽、马晓瑛、杨雯雯、梁晓彬,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甘肃省学生联合会,2011年; (10)缑浩、何静娴、韩玮玮、谢婷婷、孙豫、包莹、赵拓,第九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甘肃省学生联合会,2013年; 7.指导学生社团获奖 (1)小草服务社,2016年“镜头中的三下乡”“入围优秀团队”称号,团中央学校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2016年; (2)“微行”实践团,“中国大学生保险责任行”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银奖,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民网,2015年; (3)“微行”实践团,2015年“学子返乡”甘肃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明办、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关工委、甘肃省学生联合会,2015年; (4)小草服务社,2009年度“甘肃省优秀学生社团”,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学生联合会,2009年; (5)小草服务社,甘肃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学生联合会,2007年。 |
|||||||||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
|||||||||
起止时间 |
学习工作单位 |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
|||||||
197909-198307 |
西北师大化学系 |
化学专业 |
|||||||
198309-199507 |
庆阳师专化学系 |
无机化学 教学 |
|||||||
199509- 至今 |
西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 |
无机化学 教学 |
|||||||
199509-199807 |
西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 |
分析化学 研究生 |
|||||||
200203-200612 |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
材料学 博士研究生 |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技术支持:天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