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琴,女,1975年生,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趋势及重要作家作品研究。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专题研究、现当代文学导论、现代诗歌鉴赏与创作等。近年来于《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求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艺争鸣》《小说评论》《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项目、西北师范大学青年骨干科研项目等。获甘肃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等奖项。
主持项目3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西部生态文学研究》,项目号:09XZW014。(2009年项目)
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中国当代西部生态文学研究》,项目号:0901-17。
西北师大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文化建设视域中的新世纪文学研究》,项目号:SKQNGG11003。
出版专著6部:
1.《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
2.《直抵存在之困——中国现当代文学论稿》,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
3.《一灯如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4.《大荒以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
5.《我们的困境,我们的声音》,山东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
6.《全球视野下的贾平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
发表论文60篇:
《迈向和谐社会的脚步》,《求是》,2007年第2期。
《沉潜与精微》,《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沈从文的自然及其当代生态意义》,《新学术》,2007年第4期。
《重估先锋文学的意义》,《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生态文学的文化建构意义》,《光明日报》,2009年4月4日。
《近三十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演变》,《文艺争鸣》,2009年第10期。
《近三十年中国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西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3期。
《生态精神的捍卫者》,《文艺报》,2010年4月7日。
《闯海人的英雄史诗》,《文艺报》,2010年7月14日。
《生态文学向我们走来》,《人民日报》,2011年1月18日。
《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论雷达批评的当代文化意义》,《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
《接地气与原创力》,《求是》,2012年5期。
《论新世纪短篇小说的价值追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5期。
《民族文化危机的书写与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高原生态的发现者—论马丽华散文的文化意义》,《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光明日报》,2012-12-4。
《世界格局下的中国经验书写》,《光明日报》,2012-4-24。
《论新世纪小说的文化建构意义》,《小说评论》,2012年第4期。
《千年孤独 中国经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2期。
《黑暗内部的闪电》,《文艺争鸣》2013年第4期。
《一次不彻底的远行》,《博览群书》2013年第8期。
《当代女性的天问》,《文艺报》2013年9月2日。
《一灯可否除去千年暗》,《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文学的命运》,《甘肃日报》2013年10月10日。
《彭金山:穿透时间的方式》,《甘肃日报》2014年1月14日。
《传奇的魅力》,《甘肃日报》2014年4月3日。
《陈晓明学术年谱》,《东吴学术》2014年第4期。
《隐者之像与时代之音》,《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4期。
《从先锋批判到从容对话——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隐秘王国,精神远行——李成恩论》,《安徽文学》2014年第7期。
《现代人的残缺与救援——蒋一谈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5期。
《日常的、寓言的和文化的——论当前城市文学的三种形态》,《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6期。
《〈老生〉的结构与意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6期。
《启蒙者的颓败》,《南方文坛》2015年第3期。
《异质空间的色语与政治》,《桥》(台湾)2015年第2期。
《批评应关注民族性与人民性》,《文艺报》2015年5月11日。
《四月的歌手——重读路遥〈人生〉》,《上海文化》2015年第11期。
《伊卡洛斯的羽翼》,《文艺报》2015年6月10日。
《小说家的越界革命与解密金钥》,《桥》(台湾)2015年第6期。
《极端的命运之书——论东西的〈篡改的命〉》,《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1期。
《“最恰当的面对过去的姿态”—论〈黄雀记〉与小说家的自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2期。
《表象的焦虑与本质的自由——对新媒体时代文学境遇的另一种思考》,《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1期。
《当代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甘肃电大学报》2016年第2期。
《无敌之阵里的新故事——论贾平凹的〈怀念狼〉》,《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招不回的游魂——庄之蝶论》,《上海文化》2016年第5期。
《刘亮程的龟兹别志》,《文艺报》2016年7月15日。
《张好好的布尔津》,《边疆文学》2016年第5期。
《我们的困境,我们的声音——关于70代批评的思考》,《边疆文学》2016年第6期。
《灵魂的洁净——石舒清论》,《边疆文学》2016年第7期。
《蜡炬燃烧在他们的时代》,《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0日。
《南方的“新民族志”——论艾伟的<南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2期。
《“独药师”的文学之道——论张炜的意义》,《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
《尚未抵达的返乡者——刚杰•索木东论》,《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时间之河的隐秘潜水者——于晓威论》,《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3期。
《悲怆的秦声——重读<秦腔>》,《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第3期。
《哲学与文学的“奇怪建制”¬——陈晓明学术思想论略》,《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4期。
《时间与地理的隐秘》,《南方文坛》2017年第5期。
《莫言的归去来辞》,《文艺报》2017年11月22日。
《厚土之上》,《文艺报》2018年1月24日。
《山之本相,史之天窗——论<山本>》,《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4期。
《“新文人笔记”的方向——谈莫言的短篇近作》,《小说评论》2019年第4期。
《在历史中溯源——“70”后小说创作的隐秘路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8期。
获奖11次: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2012年。
甘肃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奖,2013年。
甘肃省第五届黄河文学奖,2015年。
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017年,。
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2017年。
《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2017年。
第三届唐弢文学奖,2018年。
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18年。
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青年学者,2019年。
第十六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8年。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辅导奖,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