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方案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2017级开始,哲学专业的学生将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哲学理论方向和哲学与公共管理方向。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现实情况和志趣爱好,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分流。“哲学理论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和学术训练。“哲学与公共管理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进入企事业单位做好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完成专业学习后,学生的专业教育水平达到全国同类大学同类专业培养标准并获得哲学学士学位。
2、构建新的课程教育体系
按照分设“哲学理论方向”与“哲学与公共管理方向”两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从2017年秋季起,本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具体如下:
(1)改革课程体系,按照两个专业方向,既共同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又分别开设各不相同的专业方向课程。“哲学理论方向”开设“儒家哲学”、“政治哲学”和“哲学专业英语”的专业方向课程,适应继续攻读研究生的需要;“哲学与公共管理方向”开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基础知识”与“申论”课程,适应报考公务员等技能训练的需要。
(2)调整原有课程时间表,进一步提前开始专业教育。将专业基础课程“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进一步提前到第3学期和第4学期开设,使学生尽早接受专业学习。这样作有两个好处:一是为找工作的同学在大四期间预留充足时间;二是为考研的同学提供更优质的专业训练。
(3)调整原有课程门类设置,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加强原著选读类课程,中西哲学的原著选读类课程按历史时期(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的顺序,分阶段开设,使得中西哲学史的训练更加充分。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中国哲学专题”、“西方哲学专题”的研究型课程,进一步强化专业训练。
在此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上,结构已定,我们将向课程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从而持续优化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1、开设新课程
按照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结构,本专业将持续投入,建设一批优质的新开设课程,以适应“双专业方向”的培养体系的要求。
新开设的课程共14门,主要有如下几类:①新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哲学专业英语”、“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基础知识”、“申论”;②新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中国哲学类和西方哲学类。西方哲学类有:“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西方早期现代哲学”、“当代欧陆哲学”;中国哲学类有:“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③新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国哲学专题”和“西方哲学专题”。
2、加强新教材建设
本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部或国内著名院校组织的教材编写工作,使本专业学生使用的以下4门专业基础课教材有本系教师主编和参编,以扩大本专业在全国的知名度,这4门专业课是: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哲学外文经典原著选读、宗教学导论、形而上学专题。
3、开展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
启动重点课程建设计划,制定重点课程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重视重点课程建设。本专业每年要有1—2门课程申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2020年,本专业至少要新建成校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争取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4、建设新型教学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双语教学,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至2020年,本专业实现4门左右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这4门课程是:哲学专业英语、西方现代哲学、英美分析哲学、形而上学专题。在此过程中,积极引进和开发先进的、适宜于本科学生修读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网上修读学分提供条件,至2019年,本专业视不同情况建成3门左右网络课程或翻转课堂教学。此外,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国内外网络资源。精选优质的网络课程,尤其是国外一流高校的英文哲学课程,通过开设讲座、短期课程等方式,面向高年级专业学生进行导览、推介,以作为常规教学的有益补充,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质量
在师资力量方面,到2020年,新增教授4人,新增博士8人(其中本专业在现有师资中培养2人,引进6人)。在学位点方面,争取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和中国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在科研方面,争取每年获准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争取每年在A类期刊发表论文2篇,每年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2部。在教学团队方面,建立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四、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1、强化教育实习环节
哲学系将继续完善本专业的实习大纲,充实实习内容,规范实习过程,增建实习基地,拓宽实习渠道,保障实习条件,提高实习质量。
2、建立课程实践基地
在实践基地方面,在教育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和课程内容,建成工厂、文职单位办公室、街道办公室等为主结构的实践基地体系,增加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面对现实。相关课程的见习可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在实践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3、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后,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含考研录取学生),一次性考研率达到50%。
五、建设哲学人才培养创新基地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诠释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依托,在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支持下,搭建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新基地。创新基地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所、当代公共伦理建设研究所。
至2021年,完成新增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后,重点加强国际化建设。计划派出中青年教师赴境外进修8人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1-2次。在此基础上,聘请外籍教师1名,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
六、开设人文综合讲座,服务社会
面向社会开设人文综合讲座,以哲学专业教师为骨干,联合文学、历史、法律等相关学科,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展开学术对话。哲学是理论化程度较高、内容较为抽象高深的学科,往往难以被普罗大众所直接接受。通过关注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多学科对话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哲学理论具体化,为人们思考社会人生、理解现实提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