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目标与进度

建设目标


(一)在学生培养方面,切实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就业率

作为西北地区哲学学科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我们立足哲学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现实,致力于培养具有理论思维的专业人才和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通过专业方向分流,一方面,我们继续发扬哲学学科对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另方面,我们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对具体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评论之能力的培养。

纵观国内高校哲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集中于对哲学典籍阅读能力的训练、哲学专业理论的拔高,乃至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毋庸置疑,这样的培养目标着重于为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输送人才。而现实情况在于,即便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意愿和经济状况等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也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继续从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因此,我们开设“哲学理论方向”与“哲学与公共管理方向”两个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现实情况和志趣爱好,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分流。“哲学理论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和学术训练。“哲学与公共管理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进入企事业单位做好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

通过设置2个专业方向,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加强课程质量和课堂质量,将本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提升至90%。

(二)在科研师资方面,多渠道优化师资队伍,大力提升科研水准

在本建设期内,继续抓好师资队伍的优化工作,不断提升本专业的师资质量与水平。主要有:(1)派出青年教师攻读博士,进一步优化本专业的学历结构;(2)对于已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以高级访问学者或者博士后研究的方式派出进修;(3)引进高级人才;(4)积极利用网络公开课等资源,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专业能力;(5)积极举办并参与国内外的教学科研和学术研讨会。(7)将教授与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化,建设一支教学和科研水平兼备的师资队伍。同时,在科研方面,凝聚优势科研方向。目前,本专业在政治哲学、现象学和宗教学诸研究方向成果较丰、潜力巨大。我们将以此三方向作为重点,全力发展。力争在5年建设期内,获取国家项目4-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8项;在A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8部。

(三)在服务社会方面,完善现有的社会服务平台,努力开拓新的社会服务领域

继续积极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继续深化改革,持续建设现有的“中西经典诠释研究中心”和“李蒸经典诠释研究中心”;加强与各驻兰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的合作联系;提高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效益,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哲学理论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下设4个研究所。

此外,哲学专业还将担负起对于优化校园学术氛围、育人环境的责任。我们将陆续开设“哲学与艺术”、“哲学入门”、“文化哲学”、“中西哲学与人文精神”、“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等全校通识课程;持续开展“人文大讲堂”、“中和论道”和“哲学与符号学工作坊”等学术活动,来丰富教学资源、繁荣校园文化。

总之,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甘肃省第一和西北地区一流的哲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是本专业长远的奋斗目标。




Copyright©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 邮编:730070


技术支持: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天桥工作室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