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平台与特色

专业平台与特色


一、专业平台建设基础

体育教育专业是我校设置较早的专业之一,自1917年开设体育师资培养专业以来,经过近100年的积累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体育专门人才。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理论家袁敦礼、董守义、徐英超等先生先后在西北师范大学工作任教,为该专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专业紧紧围绕高质量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在专业优化、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学科训练竞赛、运动场地和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实力

体育学于2002年确定为甘肃省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是我省体育类的唯一重点学科,而体育教育专业是该学科的支撑专业,在学科人才培养中占据半壁江山,专业排名位列全国同类专业并列第11名(2013年)。

(二)专业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教学能力强,水平高,效果好

该专业的建制为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现有教师3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讲师14人,助教2人,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3人,硕士生导师15人,学校教学科研“双星”入选3人,国家级裁判6人,所有教师全部为该专业的本科生授课,学生评价高,教学效果好。因此,该专业的带头人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知名度,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有良好的专业技术背景。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特色,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该专业紧紧围绕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以学校修订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该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和创新:(1)涵盖内容全面,学科领域广泛,专业素质突出,人文素养细化,培养目标具体化;(2)力求在“厚基础,重能力”的设计上,建立在“强化学科理论知识,突出学科技术实践特点”,重点突出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资源共享,一专多能,注重“专”哪科,“能”那些,系统规划学生四年的“规定动作”,并留有余地让学生自我设计和完成“自选动作”;(3)结合专业特点,形成了“融教学、训练、科研于一体、集教育、竞技、社会体育于一身”的专业培养格局;(4)创新平台的设计符合学科特色,并将学科竞赛、学科学术科研纳入学分制,全方位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实现专业培养目标;(5)学制、学分科学合理,课程设置特色鲜明,突出实践环节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改革整体领先,能在本学科专业领域起到引领、带动、示范作用

该专业建设方案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清晰的改革思路和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具体改革做法是:(1)在技术课教学中实行课堂讨论和学生参与式教学的方式,教师讲解、示范与直观教具挂图、录像相结合的方式;(2)强化理论课教学与技术课教学的同步化;(3)在考核时,实行考教分离;(4)实行《学生综合技能达标测试》方案的实施;(5)形成了教学、训练、竞赛的课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该专业积极组织和参加以辅助教学活动为主的有益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专业品牌活动,如目前本专业形成了必须出“早操”、“体育周”、“学生综合技能达标测试”、“毕业生技能成果汇报展”、“学术文化沙龙”等特色精品项目活动,受到同专业院校、专家的好评,在本专业领域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

(五)本专业在实现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特色突出

该专业始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使学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培养从事各级各类中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具备进行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体育人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做法是:(1)在技术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或者挂图、多媒体影像等辅助性教具,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了解技术细节,大量使用技术课件,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理论课程教学始终贯穿理论与实践操作的一致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从师技能;(3)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基层中学进行调查研究,体验实际教学感受和学习效果;(4)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如参与和组织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的裁判实习工作、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社区的指导工作等,通过以上这几方面的教学改革,使该专业的学生运动技能和从师技能稳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教师肯投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进而实现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该专业的教学在教材使用上坚持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规划以及获奖教材,使用教师的自编教材需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通过,提交学校教务处审定方可使用,并规定每门课程教师需给学生提供必读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自学需求。

(六)本专业的生源质量好、就业率及社会声誉高

由于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底蕴,而体育教育专业也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因此,一直受到甘肃体育界的青睐。该专业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学生体育专业技能突出,教学技能全面,具有良好的吃苦和奉献精神,他们大多扎根西部、边疆的边远山区、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为甘肃、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体育教育专业还培养了诸如李柱宏、马艳萍、徐媛等奥运选手,贾超凤、张景霞、马珍等优秀的国家运动员,他们在国内外大赛中屡创佳绩,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该专业的招生每年都第一志愿爆满,并且一次开档录取完成,生源情况非常好。

近年来,随着大环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断加大,就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该专业学生的每年初次就业率达60%以上,一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尤其是甘肃省的各级各类学校。近几年,该专业的学生先后被保送到北京体育大学、青岛海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认为西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踏实、人品好、学习刻苦、技能扎实,受到接受学校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七)本专业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研究能力,成果突出

本专业具有深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和成果积淀,特别在教学、训练研究方面成果显著。近五年,共承担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2项,全国教育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科研获奖B类7项,C类28项,D类91项;出版学术专著、编著、教材28部,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91篇(其中发表B类以上学术期刊论文73篇,C类学术期刊论文42篇),5年来,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16.35万元;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2门,校级教学团队1个,教学成果奖4项(教育厅级),获得西北师大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教师”2人。

(八)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优异,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单项比赛、甘肃省运动会、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等省级以上各类赛事50余项,共获得省级以上金牌88枚、银牌57枚、铜牌42枚。其中,该专业高水平运动员2次获得兰州国际马拉松女子组全程赛冠军,在我校承办的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取得竞赛总分、金牌榜、奖牌榜第一的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获奖情况见附件)。

(九)本专业实验教学开课率高,设备仪器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场馆设施及条件保障较好

该专业依托甘肃省高校“青少年体质监测与健康促进重点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下设七个专业实验室,包括运动解剖、运动生理、体育保健、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保健等实验室,仪器设备价值达800多万元。该专业实验教学20余门,实验课开出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见实验教学开课统计)。为更好的提高该专业本科生学科知识水平,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相关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要求及未来发展趋势,编著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原理与方法”等书(人民体育出版社),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除完成正常该专业本科生基础实验教学工作外,还可进行一些实用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实验和研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学习、研究的平台。实验中心还与省体育科研所、省运动队等进行合作,并为他们提供理论指导及进行指标测试工作,凸现了我校的体育科研优势,为甘肃的体育发展提供了服务。

该专业的教学设施依托学校有综合体育馆、球类训练馆、武术馆、乒乓球馆、竞技体操馆、标准塑胶田径场、草坪足球场、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教学训练配套设施,现有体育运动场馆总面积73500多平方米,完全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求,在甘肃同类专业中有明显优势。

在经费及条件保障中,学院始终以该专业的建设为中心,每年除教学业务费以外,都要投入部分经费用于该专业的建设,从教学设施、场馆器械、教学研究、学科竞赛、教师进修培训等加大投入,全力保障该专业的建设。因此,该专业的经费及条件保障能满足专业发展和建设的需求。

二、特色优势

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以学科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以培养一流的优质体育师资为己任,已经成为西北地区体育教师教育的“摇篮”;培养的本科学生扎根西北基础体育教育事业,善沟通,懂合作,技能突出,通过“五结合”和“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北体育教师的“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