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本站介绍 植物研究 四季校景 校园植物 精品课程 校园地图 联系我们
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研究进展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十分重视化学物质引起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却忽视了植物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毒素。概述了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的定义和种类,综述了含有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
  关键词 天然有毒物质;植物;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Q9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262-03
  
  当今,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为了扩大食物来源,人们不断开发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增加食物的种类。长期以来,人们对化学物质引起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却忽视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植物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毒素,植物利用这类物质来保护自己,免受昆虫、植物病原菌以及其他生物体的危害。目前,在生产中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的天然食品颇受青睐,一些媒体也将其描述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食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屡有发生,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触目惊心[1,2]。
  
  1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的定义及种类[3]
  
  1.1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的定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植物,在众多的植物中,有些含有天然有毒物质。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就是指有些植物中存在的某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营养性天然物质成分,或因贮存方法不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某种有毒成分。由于含有毒物质的植物外形、色泽与无毒的品种相似,因而在食品加工和日常生活中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2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的种类
  植物中含有天然有毒物质,它们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甙类。在植物中,糖分子中的半缩醛羟基和非糖化合物中的羟基缩合而成具有环状缩醛结构的化合物称为甙,也叫糖苷。甙类一般味苦,可溶于水和醇中,易被酸或酶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为糖及甙元。由于甙元的化学结构不同,甙的种类也有多种,主要有氰甙、皂甙等。
  1.2.2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具有复杂环状结构的含氮有机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中,有类似碱的性质,可与酸结合成盐,在植物体内多以有机酸盐的形式存在。其分子中具有含氮的杂环,如吡啶、吲哚、嘌呤等。
  生物碱的种类很多,已发现的就有2 000种以上,分布于100多个科的植物中,其生理作用差异很大,引起的中毒症状各不相同,有毒生物碱主要有烟碱、茄碱、颠茄碱等。生物碱多数为无色味苦的固体,游离的生物碱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易溶于醚、醇、氯仿等有机溶剂,但其无机酸盐或小分子有机酸易溶于水。
  1.2.3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包括简单酚类、黄酮、异黄酮、鞣酸等多种类型化合物,是植物中最常见的成分。
  1.2.4毒蛋白和肽。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复杂的物质之一。当异体蛋白质注入人体组织时可引起过敏反应,内服某些蛋白质也可产生各种毒性。植物中的胰蛋白抑制剂、红血球凝集素、蓖麻毒素等均属有毒蛋白。此外,毒蘑菇中的毒伞菌等含有毒肽和毒伞肽。
  1.2.5酶类。某些植物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酶类,它们能够分解维生素等人体必需成分或释放出有毒化合物。如蕨类中的硫胺素酶,可破坏动植物体内的硫胺素,引起人的硫胺素缺乏症;豆类中的脂肪氧化酶可氧化降解豆类中的亚油酸、亚麻酸,产生众多的降解产物。现已鉴定出近百种降解产物,其中许多成分可能与大豆的腥味有关,从而不仅产生了有害物质,还降低了大豆的营养价值。
  1.2.6植物中的其他有毒物质。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叶菜类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和极少量的亚硝酸盐。一般来说,蔬菜能主动从土壤中富集硝酸盐,其硝酸盐的含量高于粮谷类,叶菜类的蔬菜含量更高。人体摄入的NO3-中80%以上来自所吃的蔬菜,蔬菜中的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成亚硝酸盐,当其蓄积到较高浓度时,食用后就能引起中毒。②草酸和草酸盐。草酸在人体内可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不溶性的草酸钙可在不同的组织中沉积,尤其在肾脏,人食用过多的草酸也有一定的毒性。常见的含草酸多的植物主要有菠菜等。
  
  2植物天然有毒物质的中毒条件[3,4]
  
  2.1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是食物引起机体对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我国目前缺乏食物过敏的系统资料。在北美,整个人群中食物过敏的发生率为10%(儿童为13%、成人为7%);在欧洲,儿童时期食物过敏的发病率为0.3%~7.5%,成人为2%。某些食物可以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如菠萝是许多人喜欢吃的水果,但有人对菠萝中含有的一种蛋白酶过敏,食用菠萝后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致敏性食物过敏。
  2.2食品成分不正常
  食品成分不正常,食后引起相应的症状。有很多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如发芽的马铃薯等,食用少量也可引起食物中毒。
  2.3遗传因素
  食品成分和食用量都正常,却由于个别人体遗传因素的特殊性而引起的症状。
  2.4食用量过大
  食品成分正常,但因食用量过大引起各种症状。如荔枝含VC较多,如果连日大量食用,可引起“荔枝病”,出现头晕、心悸,严重者甚至死亡。
  
  3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4,5]
  
  植物是许多动物赖以生存的饲料来源,也是人类粮食、蔬菜、水果的来源,世界上有30多万种植物,可是用作人类主要食品的不过数百种,这是由于植物体内的毒素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研究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防止植物性食物中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有毒植物约有1 300种,分别属于140个科。植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其所含的有害化学成分,如毒素或致癌的化学物质,它们虽然量少,却严重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下面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有毒植物。
  3.1含甙类物质
  3.1.1苦杏仁。苦杏仁中苦杏仁甙是有毒的化学成分。苦杏仁甙口服后易在胃肠道中分解出氢氰酸,故毒性要比静脉注射大40倍左右。人静脉注射约5g(相当于每千克体重0.07g)即可致死。苦杏仁中的苦杏仁甙在人咀嚼时和在胃肠道中经酶水解后可产生有毒的化学成分氢氰酸,该物质可抑制细胞内氧化酶活性,使人的细胞发生内窒息,同时氢氰酸可反射性刺激呼吸中枢,使之麻痹,造成人的死亡。
  苦杏仁中毒多发生于杏子成熟收获季节,常见于儿童因不了解苦杏仁毒性,生吃苦杏仁,或不经医生处方自用苦杏仁煎汤治疗咳嗽而引发中毒。
  苦杏仁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2h。先有口中苦涩、头晕、恶心、呕吐、脉搏加快以及四肢无力等症状,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胸闷,严重者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宣传苦杏仁中毒的知识,尽量不吃苦杏仁;当食用苦杏仁时,应反复用水浸泡,充分加热,使氢氰酸挥发掉。
  3.1.2木薯。木薯中含有一种亚麻配糖体,遇水时,经过其所含的亚麻配糖体酶作用,可以析出游离的氢氰酸而致中毒。氢氰酸被吸入或内服达1mg/kg体重时,即可导致迅速死亡。但木薯内的配糖体不能在酸性的胃液中水解,其水解过程多在小肠中进行,或因亚麻配糖体在烹煮过程中受到破坏而影响水解速度,故其中毒的潜伏期比无机氰化物长。
  预防措施:应该加强宣传,千万不能生吃木薯;木薯加工首先必须去皮,然后洗涤,用水煮熟,煮木薯时一定要敞开锅盖,用水浸泡熟木薯16h,弃去煮薯的汤及浸泡木薯的水;不能空腹吃木薯,一次也不能吃得太多,儿童、老人、孕妇等均不宜吃。
  
  3.1.3芦荟。全株、汁液均有毒。研究证明,芦荟全株液汁中含芦荟素约25%,树脂约12.6%,还含少量芦荟大黄素。主要有毒成分是芦荟素及芦荟大黄素。芦荟素中主要含芦荟甙及少量的异芦荟甙、β-芦荟甙。它们对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引起明显的腹痛及盆腔充血,严重时造成肾脏损

该文章转自《小柯论文网》网址:www.bob123.com
原文地址:http://www.bob123.com/lunwen23/23462.html
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研究进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研究进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研究进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害。
  3.1.4皂荚。皂荚的有毒成分是皂角皂甙。皂甙具有溶血作用,它不被胃肠吸收,一般不发生吸收性中毒;但对胃肠有刺激作用,大量服用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也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
  3.1.5桔梗。桔梗中的有毒成分为皂甙。桔梗皂甙具有强烈的黏膜刺激性,具有一般皂甙所具有的溶血作用,但口服溶血现象较少发生。
  3.2含生物碱类植物
  3.2.1烟草。烟草的茎、叶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已分离出的生物碱就有14种之多,生物碱的含量约占1%~9%,其中主要有毒成分为烟碱,烟碱占生物碱总量的93%,尤以叶中含量最高。1支纸烟含烟碱约20~30mg。烟碱可经口腔、胃肠道、呼吸道黏膜及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后,一部分暂时蓄积在肝脏内,另一部分则可氧化为无毒的β-吡啶甲酸(烟酸),而未被破坏的部分则可经肾脏排出体外;也可通过肺、唾液腺和汗腺排出一小部分;还有很少量可由乳汁排出,此举会减弱乳腺的分泌功能。
  烟碱的毒性与氢氰酸相当,急性中毒时的死亡速度也几乎与之相同(5~30min即可死亡)。在吸烟时,虽大部分烟碱被燃烧破坏,但可产生一些致癌物。研究证明,吸烟会降低脑力及体力劳动者的精确反应能力。吸烟过多可产生各种毒性反应,由于刺激作用,可致慢性咽炎以及其他呼吸道症状,肺癌与吸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吸烟还可引起头痛、失眠等神经症状。
  3.2.2颠茄。颠茄可用作药物,因毒性较大,一般只作外用,不可内服,如果不慎误服将导致中毒。颠茄中含有生物碱——茄碱是有毒成分,以未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最多。
  3.3含酚类植物
  3.3.1棉花。棉花全株有毒,所含棉酚有游离和结合2种,游离棉酚是一种含酚毒苷,或为血浆毒和细胞原浆毒,对神经、血管、实质性脏器细胞等都有毒性,中毒者表现为中枢神经、心、肝、肾等损害。
  预防措施:在产棉区要宣传棉籽油的毒性,不要食用粗制生棉籽油。榨油前,必须将棉籽粉碎,经加热脱毒后再榨油。然后,将榨出的毛油再经过精炼,则可使棉酚逐渐被分解破坏。棉籽油中游离棉酚不得超过0.02%,棉酚超标的棉籽油严禁食用。
  3.3.2大麻。大麻的有毒成分主要是大麻酚,它可引起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紊乱。食用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大麻仁或采食大麻嫩苗,或以大麻叶代替烟叶吸用,可产生中毒症状。
  3.4含毒蛋白类植物
  蓖麻子:蓖麻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中所含的蓖麻毒素所致。蓖麻毒素是一种很强的毒性蛋白质,对肾、肝等实质性细胞有损害,具有凝集和溶解作用,可麻痹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这种毒素比砒霜的毒性还要大,能使胃肠血管中的红细胞淤血、变性等。
  3.5含内酯类和萜类植物
  3.5.1莽草。莽草含一种惊厥毒素——莽草亭,是一种苦味内酯类化合物,可以作用于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大剂量时也能作用于大脑及脊髓。先是兴奋而后麻痹。如果生吃5~8个莽草子,人即产生中毒。
  3.5.2苦楝。苦楝全株有毒,以果实毒性最烈,叶子最弱,含有毒成分主要是苦楝素、苦楝萜酮内脂等物质。其所含毒素能使大脑皮质麻痹,而致皮质下中枢的抑制解除,继而麻痹。苦楝皮及其果实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对心肌、肝、肾可引起中毒性肝病等。通常食入6~8个果实便可发生中毒。
  3.6其他植物
  3.6.1柿子。柿子含有丰富的VC,有润肺、清肠、止咳等作用。但是,一次食用量不能过大,尤其是未成熟的柿子,否则,容易形成“胃柿石症”,中毒患者恶心、呕吐、心口痛等。“胃柿石症”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是由于柿子中的柿胶酚遇到胃液内的酸液后,产生凝固而沉淀;二是柿子中含有一种可溶性收敛剂红鞣质,红鞣质与胃酸结合也可凝成小块,并逐渐凝聚成大块;三是柿子中含有14%的胶质和7%的果胶,这些物质在胃酸的作用下也可以发生凝固。
  空腹、大量食用柿子,或与酸性食物(或药物)同时食用,或胃酸过多者食用都容易发生“胃柿石症”。因为上述几种情况胃内的酸度都很高,有利于形成胃柿石。因此,为避免胃柿石的形成,不要空腹、大量或与酸性食物同时食用柿子。
  3.6.2荔枝。荔枝甘甜味美,营养丰富,但荔枝不宜吃得过多。荔枝中含有丰富的果糖,其不能直接被人体所利用,它需要在肝脏中经过酶的作用转化成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过多食用荔枝会影响食欲,使其他食物的摄食量减少。
  3.6.3蚕豆。蚕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可以享用的富有营养的豆类食品,但对某些具有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遗传性缺乏的人而言,是有害物质,食后会引起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即红细胞凝集及急性溶血性贫血症,称为“蚕豆病”,俗称胡豆黄。红细胞G-6-PD遗传性缺陷者在我国并不少见,南方各省如广东、广西、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屡见不鲜。一般多发生在春、夏蚕豆成熟季节,吃蚕豆或吸入蚕豆花粉都可发病。
  3.6.4瓜蒂。瓜蒂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其种子(甜瓜子)可作药用。瓜蒂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甜瓜素、葫芦素B、葫芦素E等,其中以葫芦素B的含量最高(1.4%)。瓜蒂的有毒成分为甜瓜蒂毒素,内服能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呕吐中枢兴奋,导致剧烈呕吐,最后可使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致死,中毒潜伏期多为0.5~1.5h。
  3.6.5花粉。在各式各样的花粉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有毒花粉,如雷公藤、油茶、乌头、狼毒、杜鹃花、南烛花等植物的花粉,主要是由于这些花粉本身含有毒性生物碱或其他有毒成分,故而显示出其毒作用。另一类花粉自身不一定含有某些生物碱等有毒物质,这种花粉可作为变应原(即抗原),致使个体过敏,引发花粉症,实质上,这是一种异常的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在我国北方地区,致敏性花粉主要为榆、杨、柳、松、蓖麻及禾本科等植物的花粉。在南方地区,则主要有松树、桑树、元宝枫、菠菜、羊蹄、蓖麻、车前草、榔榆、梧桐、木麻黄等植物的花粉。
  3.6.6菠萝。菠萝中含有一种致敏物质——蛋白酶,有过敏体质的人吃后会引发过敏症,俗称“菠萝病”。此外,菠萝中含糖量较高,不利于糖尿病人食用,否则会加重糖尿病症状。
  3.6.7灰菜。灰菜中的有毒成分不十分明确。中毒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灰菜中的卟啉类感光物质进入人体内,在日光照射后,产生光毒性反应,引起水肿、潮红、皮下出血等,其发生可能与卟啉代谢异常有关。食用或接触灰菜都有中毒的可能。
  
  4参考文献
  [1] RONALD H. SCHMIDT,GARY E. RODRICK.食品安全手册[M].石阶平,夏向东,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2] 朱坚,邓晓军.食品安全监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 钟耀广.食品安全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 马永昆.食品化学[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顾向容.动物毒素与有害植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版权所有@西北师大2009
QQ:45454544 Email:wtm2006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