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情况
课程名称 |
起止时间 |
本人讲授学时 |
授课班级名称 |
总人数 |
人体科学及实验 |
2015.3-2015.7 |
72 |
生物科学班 |
55 |
人体科学及实验 |
2014.3-2014.7 |
72 |
生物科学班 |
55 |
人体科学及实验 |
2013.3-2013.7 |
72 |
生物科学班 |
55 |
人体科学及实验 |
2012.3-2012.7 |
142 |
生物科学1、2班 |
95 |
人体科学及实验 |
2011.3-2011.7 |
72 |
生物科学班 |
50 |
人体解剖生理学及实验 |
2011.9-2011.12 |
72 |
教育心理班 |
45 |
选用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情况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人体解剖生理学 |
俞诗源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
王 玢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1年 |
人体组织解剖学 |
俞诗源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1998年 |
教学内容更新或教学方法改革情况 |
①教材建设 主编出版了《人体解剖生理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人体组织解剖学>教材2部,编写《发育生物学》讲义1部,克服了师范教育生物科学专业无相关教材的问题,使课程基础知识更为精炼,并反映学科前沿热点。
②精品课建设 主讲的《人体科学》2005年已建成甘肃省精品课、《发育生物学》2008年建成学校精品课。主持完成的《人体科学的优化与实践》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③研究性教学方法 根据授课特点,引导学生结合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管理,自己设计、动手实验,主持完成的《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
教学手段开发、应用情况 |
①编辑制作<人体组织解剖学>和<生理学>、<人体科学>、<发育生物学>、<组织学>、<神经生物学>等教学课件6套,并已全部上网。
②编制彩色幻灯片<组织学>(120张)、<人体解剖学>(260张)及投影胶片<人体科学>(85张)3套,制作各类教学模型80多件。 |
同时承担的其他课程情况
课程名称 |
起止时间 |
学时 |
出授课班级名称 |
发育生物学及实验 |
2015.3-2015.7 |
72 |
生物科学班 |
发育生物学及实验 |
2014.3-2014.7 |
72 |
生物科学班 |
神经生物学 |
2005~至今 |
40 |
细胞生物学研究生 |
发育生物学 |
2005~至今 |
40 |
细胞生物学研究生 |
组织胚胎学 |
2008~至今 |
50 |
动物学研究生 |
其他教学环节
(含指导本科生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以及指导研究生等)
1.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2届150人;
2. 指导函授生毕业论文,6届45人;
3. 指导教育实习,5届40人;
4. 指导教育硕士,5届共20人;
5.指导硕士研究生,10届共35人;
|
主要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及自编教材情况
论文(著)题目/教材名称 |
期刊名称、卷次/出版社 |
时间 |
人体解剖生理学(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2007 |
组织解剖学(主编)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1998 |
兰州南北两山植物动物资源 |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0 |
发育生物学(主编) |
讲义 |
2012 |
情绪的脑机制 |
生物学教学31(9) |
2006.9 |
改善中学环境教育的策略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59(3) |
2007.3 |
情感因素影响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
陇东学院学报19(2) |
2008.2 |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生物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 |
电化教育研究3 |
2006.3 |
教学获奖及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限填省部级以上及相当的奖励,并附奖励证书复印件,注明本人排名及时间、推广应用范围)
1.《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人) 2015
2.《人体科学的优化与实践》 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 2008
3.《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生物学人才》 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 2000
4.《人体科学》获甘肃省级精品课程 (主持人) 2005
5.《高二学生生物课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硕士专业优秀论文(指导老师)2012
6. 主编出版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已被浙江、海南、河南、湖北、陕西、甘肃等二十多个省巿的八十多所高等学校和职业学院选用,已累计发行近二十万册
|
候选人近期教学改革设想
1.拟将《发育生物学》校级精品建成省级精品课;
2.计划修订再版《人体组织解剖学》教材;
3.建设和完善配套实验内容,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
候选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情况
指导培养青年教师4名,四人均已晋升职称。
张德禄2002年、司克媛2006年、丁艳平2010年、于鹏2015年晋升为副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