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讲:举世瞩目的显学——敦煌学(李并成主讲,时长:38分54秒)
简介:随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五万多件文书逐渐被世人所知。打着探险、考古等旗号的“强盗”来到敦煌,趁机肆意掠夺,致使藏经洞文书分散世界各地。由于藏经洞文书的价值非常重要,由此诞生了国际显学——敦煌学。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1 |
 |
第二讲:华戎所交一都会——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潘春辉主讲,时长:34分38秒)
简介: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远古时期居住着氐、羌等民族。汉武帝时设立敦煌郡。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日益成为历代王朝锐意西进、经营西域的前进基地和通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咽喉之地,即“华戎所交一都会”。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2 |
 |
第三讲:抚平伤痕——敦煌文物何时回归故里(李并成主讲,时长:43分2秒)
简介:敦煌文物本身蕴含着极为巨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王道士并非敦煌文物的所有者,无权“出售”文物,斯坦因等人劫夺敦煌文物是非法的。敦煌文物的回归是维护民族尊严和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文物主权的需要,也是中国人热切的期待。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3 |
 |
第四讲:关西出将——张议潮义举(潘春辉主讲,时长:37分28秒)
简介:吐蕃在敦煌的统治维持了七十年左右。敦煌大族张议潮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高举义旗,一举推翻吐蕃的统治,奉表归附唐朝,唐朝因此在敦煌设置归义军。曹议金任归义军节度使期间,敦煌进入又一鼎盛时期。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4 |
 |
第五讲:“官有政法 人从私契”——敦煌法制文献(潘春辉主讲,时长:46分57秒)
简介:敦煌遗书保存了唐中央政府颁布律、令、格、式等写卷及制敕文书、法律档案资料、地方官府判案文书,还有大量的民间争讼文牒、契约文书等。敦煌出土的法制文书,几乎囊括了唐代法律的各种形式,填补了正史记载的众多空白。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5 |
 |
第六讲:大漠遗韵——敦煌文学概说(秦丙坤主讲,时长:32分25秒)
简介:敦煌文学的突特点是有很强的地域性、通俗性、宗教性。可分为讲唱文学、曲辞文学、诗歌、赋体文学、小说、散文六大类。这些作品本身就是宝贵的文学财富,在全面认识中国文学和破解文学史上的难题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6 |
 |
第七讲:画卷开时塞外云——敦煌变文的魅力(秦丙坤主讲,时长:30分55秒)
简介:变文是讲唱文学,是敦煌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特色的文体。如唐代诗人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描写了敦煌变文讲唱表演的情景。从讲经文、变文、因缘等代表性作品中,可以领略这些作品的独特魅力。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7 |
 |
第八讲:亦俗亦雅总关情——敦煌的诗词赋(秦丙坤主讲,时长:32分9秒)
简介:诗、词、赋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样式,敦煌文学中的相关作品却展现出另一番风貌,既有雅文学作品,更有特色鲜明的俗文学作品。从敦煌的诗、词、赋中可以感受到,作品在雅俗交织中抒发世情、人情、道情,总是关乎浓重的情感。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8 |
 |
第九讲:千余年前的学校档案——敦煌教育文献(刘再聪主讲,时长45分2秒)
简介:唐代地方教育发达,地方学校体系完备。敦煌遗书中的学童习字课本、习字作业及学郎诗等是唐朝基础教育发达的真实写照。敦煌遗书为我们保存了这些珍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9 |
 |
第十讲:古代科技之光——敦煌科技文献(李并成主讲,时长:46分28秒)
简介:敦煌遗书中的医学文献、数学文献、天文学文献等,记录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这些记录不但可以弥补中国传世文献的缺失,而且属于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科技水平最高国家的真实记录。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10 |
 |
第十一讲:中原佛教的早期摇篮——敦煌佛教(刘再聪主讲,时长36分43秒)
简介:河西走廊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河西石窟,是佛教中国化的开始。敦煌遗书、造像、壁画等实物载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佛教由西域到中原的传播过程,表明河西地区是中原佛教的早期摇篮。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11 |
 |
第十二讲:“耕者有其田”——敦煌田制文献(刘再聪主讲,时长48分5秒)
简介: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一直延续至唐朝中期。均田制是唐朝走向强盛的重要因素。敦煌籍帐文书对相关田制的记载,内容丰富而细致。以实物文献表明,均田制在中国北方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成为历史的确证。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12 |
 |
第十三讲:“四面六蕃围”——敦煌古代民族(李顺庆主讲,时长46分38秒)
简介:敦煌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古代吐蕃、回鹘、仲云、嗢末、粟特、龙家、于阗等民族,都有在敦煌活动的记载。从敦煌文献中可以看出,敦煌成为众多民族共同生活的舞台。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13 |
 |
第十四讲:汉家旧地——丰富多彩的敦煌民俗(李顺庆主讲,时长33分41秒)
简介:自从汉武帝设敦煌郡以来,敦煌一直是“汉家旧地”。敦煌的民俗大多与中原相同,但也吸收了不少西域成分。这些不同民俗相互碰撞和融合,展示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民俗世界。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14 |
 |
第十五讲:墙壁上的画廊——敦煌壁画(僧海霞主讲,时长47分24秒)
简介:敦煌石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壁画面积很大,内容极为丰富。不但有大量的佛教内容画面,还有生活、生产、交通、出行、宴猎、杂技、婚俗、战争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中古时代民众生活的鲜活画卷。
链接: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view.asp?id=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