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定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4门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全校公共政治理论类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本课程的开设是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课程目标
本门课程主要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较为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在教材选用和大纲制定中,严格遵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1]1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2011]9号)的相关精神和授课要求,选用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最新理论成果、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的板块共三章,内容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三部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总布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等。
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
本课程共安排108课时,其中课堂教学54课时,专题讲座36课时,实践教学18课时。第一部分课堂教学8课时;第二部分共10课时;第三部分36课时。 本课程实行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的课堂教学以“设置问题导入、线条搭建框架、问题归纳知识点”的框架式教学方法为主,配合自主探究、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课程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探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指导学生撰写实践调研报告。专题讲座为大学生的深入学习、拓展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素材,有力推进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浏览次数:84
发布时间:2017-05-24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 2017 甘肃省数字化教育工程实验室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