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属于法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确定的16门法学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充分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劳动争议和社会保障案件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提供基本的知识储备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具有理论成果新、实践性强、与个人工作和生存关系密切等特点。本课程属于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具有公私兼容性的新型法律部门——社会法的范畴。本课程通过阐释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分析劳动者的各项基本权益,重点通过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合同关系及社会保障法的基础理论、社会保险法分论等内容的学习,旨在增强学习者对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的法理认知,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体系构成和主要内容,并对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现状有明确的认识,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纠纷的能力,进而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和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权,构建以社会连带和社会团结为目标的现代社会安全网,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
三、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法的基础理论、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合同法、劳动基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社会保险法总论、工伤保险法、养老保险法、医疗保险法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习者重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以便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理念、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法的倾斜保护原则、劳动权的性质、就业歧视、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解除、经济补偿和经济赔偿金的法律适用、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工伤认定等内容,教师应通过相关理论的历史梳理、学说辨析、案例研讨和实务操练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和帮助学生攻坚克难,从而全面准确地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和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