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描述

课程描述

个案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始于英国早期扶弱济贫的民间活动,于19世纪中后期发展成为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之一。社会工作专业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只有短暂的二、三十年的历史。当前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复杂隐蔽,社会问题频发,社会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作为社会治疗师的社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养成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课程组最早于2001年在政法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前身)社会工作专业开设个案工作专业核心课,3学分,54学时。个案工作属于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课,至2001年以来,一直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在课程建设上,课程组推行渐近式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学大纲和讲义编写。《个案工作》是一门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国内统编教材尚不多见。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和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课程组撰写了教学大纲和讲义。该讲义准确界定了个案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辨析了个案工作与心理辅导的异同,原理清晰、逻辑严谨、内容生动、案例丰富、教具多样,讲透基本理论,设计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该教学大纲和讲义得到学生和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第二阶段,实验室建设。2009年政法学院建成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建立健全了实验室使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学院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课程组修订了教学大纲和讲义,课程计划剥离为两套大纲和两套讲义(即理论、实验各自为独立的部分),至此,个案工作实验课占三分之一,即18个实践课时。课程组创新性地进行了理论课教学改革,布置课外阅读文本并及时用口头汇报和笔试两种方式检查阅读效果,强化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全国无统一优质案例库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建设案例库,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感兴趣的服务领域收集案例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和课程组成员的最终审核,案例方可进实验室模拟。观摩的学生必须点评角色扮演组成员的技巧运用并每人至少提出一个建议,模拟组成员从中控室拷回视频,回放反思自己的模拟技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成长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务技术。

第三阶段,课程实习和并行实习基地建设。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性非常强,按照国际惯例,在专业实习之前,必须完成一定的课程实习和并行实习。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性的工作方法,课程组成员积极拓展课外实习基地,创造课程实习和并行实习机会,巩固实验室模拟效果和突破实验室模拟的局限性,带领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机构以志愿者的身份实习,为学生毕业实习进入核心岗位奠定了基础。强化了学生理论转化为实务的能力,加速了学生自我和专业自我成长的进程。

第四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准备。该课程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团队将继续吸纳前沿研究成果,不断完善深化教学讲义,强化实验教学研究,努力把《个案工作》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