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学大纲 >> 文章内容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日期:2014-02-01  作者:文学概论 阅读:88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文学概论课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和核心课。它为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和高一级的文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

(二) 教学目的

  文学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了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文学活动及其理论的初步能力,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文学概论课确定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月)为教材,主要阐述文学活动的构成、发生、发展;文学活动的性质;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批评。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为一学年,36周,共108学时。第一学期18周,每周3学时;第二学期18周,每周3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适当安排、组织课堂讨论。

  二、本文

                      绪论  文学概论的性质、品格及学习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点:

本部分介绍文学概论的性质、品格及学习的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学概论的性质

文学概论是文学理论的概要阐述。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之一,侧重于文学一般的、普遍的规律的探讨,与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规定了文学理论四个方面的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

        (二)文学概论的品格

文学概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它的实践品格在于:它来源于文学实践,同时又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并进而指导文学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品格在于:它作为文学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总要打上阶级或阶层的烙印,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文学概论的基本原则

关注基本点的原则:重视基本概念、范畴、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

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将理论学习与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学现象的关注结合起来,并尝试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作家、作品及各种文学现象,参加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的实践活动。

考核要求:

识记文艺学分支学科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文学概论的品格。

第一章  文学活动

教学要点:

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或环节,文学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时数:

1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5学时)

(一)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

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这是摹仿论、再        现论的立论依据。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的  反映活动。

作者是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通过创作作品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这是表现说、抒情说的立论依据。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作者的心灵、情感表现活动。

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介,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和文学所表达的情感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这是语言形式本体论的立论基础。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创造活动。

读者是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作者创作的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这是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的立论基础。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读者的再创造活动。

(二)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

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作品是使上述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四者是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因此,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和把握中,才能准确地认识文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3学时)

(一)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

(二)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展(6学时)

(一)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或外部规律

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决定因素。但经济、物质生产与文学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往往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

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或内部规律

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传统——纵向承继本民族文学传统,横向吸收他民族文学传统。

在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创造,推陈出新,既超越本民族文学传统,又超越他民族文学传统,促使文学的健康发展。

考核要求:识记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起源的四种学说、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学生产发展不平衡性的含义;领会文学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论。

                   第二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教学要点:

主要阐释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特殊意识形态性质,以及文学话语问题。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4学时)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层次构成。其中,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文学是属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特征。

(二)文学与反映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源于社会,依赖并受制于社会,因此,文学的反映具有受动性。

文学在反映现实时,对社会生活具有积极的选择性和改造性,创造出高于客观现实的文学现实,因此,文学的反映又具有能动性。

(三)文学的社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

文学的社会性指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活动,它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受社会制约,为社会服务。

文学的民族性是由民族文化所形成的文学的民族特色。不同民族文学具有不同的民族传统、民族语言、民族特征,这使文学活动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

文学的世界性是指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融合等发展态势,它表现为文学的时代性和全人类性。

应正确处理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5学时)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文学的无功利性:文学并不寻求直接实际利益的满足,具有审美超越性。

文学的功利性:文学间接地或内在地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认识并反映现实。

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无功利性总实现着间接的功利性。

(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文学是形象的,是指它总以审美形象的特有方式存在着,只能通过直觉的方式去把握。

文学是理性的,是指在文学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中都存在着理性思考。

文学的形象性是直接的、外在的,理性是间接的、内在的。

(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文学是情感的,它总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审美情感。

文学是认识的,它总包含着作家或读者的理智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深处总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与话语(3学时)

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依靠话语而存在,是显现在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话语具有蕴藉性。蕴藉性是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考核要求:

解释艺术形象、审美、文学的概念。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容及话语特征。

第三章  文学创造的条件与过程

教学要点:

阐释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条件及一般过程。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4学时)

(一)文学创造的主体

对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

对文学创造客体的种种解释。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它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8学时)

文学创作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一)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文学创造必须得有材料。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获得的一切刺激或信息,来源于生活。

获取材料的途径与方式主要是: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是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去观察并审视外在事物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需要产生的。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艺术构思的方式主要有:综合;突出与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三)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即兴与推敲。

考核要求:

识记文学创造过程三个阶段的概念,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的含义。领会文学创造过程的特点。

第四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教学要点:

讲授文学创造作为认识活动的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的原则;作为审美活动的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的原则。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艺术真实(3学时)

(一)认识与艺术

文学创造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其价值取向是求“真”,真实性就成为衡量文学创造的成就的首要标准。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一)以假定性的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三)艺术真实的含义。

(三)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艺术概括的含义。艺术概括的具体规定。

第二节  情感评价(3学时)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的内涵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第三节 形式创造(2学时)

(一)    文学与艺术形式

(二)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三)    形式美

考核要求:理解并记忆艺术真实、艺术概括、情感把握、形式创造的含义、特征或规律。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教学要点:

        现实型、理想型、象征性文学的特点及发展、演变的状况;诗歌、小说、        

        剧本散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6学时)

根据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和文学反映现实方式的不同,可将文学作品划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逼真性。

(二)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虚幻性。

(三)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朦胧性。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在古代的文学活动中,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文学类型初步形式。

在近代的文学活动中,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分别成为其典型形态。

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在现代的文学活动中,文学类型出现了多向演变的态势。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6学时)

根据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可将文学作品分为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不同体裁。

(一)诗

诗是一种词语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与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音乐性。

(二)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于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三)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于以人物台词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的基本特征是:深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情感与境遇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考核要求:

理解各种类型、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含义和 特征。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教学要点:

讨论文学本文的审美层次和内在的审美形态。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3学时)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本文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话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话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具备三个特点: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意蕴层面是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  文学典型(3学时)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关系。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二者相互依存。

第三节  文学意境(2学时)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三)意境的分类

中国古典文论提供了意境的两种分类。

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即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四种意境。

第二种则是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类。

第四节  文学意象(2学时)

(一)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意象是“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它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哲理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二)审美意象的分类

审美意象可以从表意的方式着眼将其分为两类:

寓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

考核要求:。识记作品本文三大层次的概念,意境、意象的类型。解释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意境、意象的含义。领会作品本文各层次的特征,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意境、意象的特征。

第七章  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

教学要点:

主要论述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的特点、构成以及抒情方式。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叙事性作品(5学时)

(一)叙事的涵义和特征

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包括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效果;二是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

“叙事”一般包括三方面涵义:

叙事内容。这是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叙事内容包括故事、结构、行动。

叙事话语。这是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它包括叙事的本文时间、故事时间和叙事视角。

叙事动作。这是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事话语的“叙述”本身,包括叙述者和接受者两个基本因素。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4学时)

(一)抒情性作品的界定

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抒情性作品主要是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中国戏曲文学作品也具有抒情性。

(二)抒情作品的构成

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是抒情性作品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

抒情内容是指本文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抒情话语则不同于普通话语,突出了话语的表现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抒情性作品还有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三个结构要素。

(三)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包括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和抒情角色两个方面的内容。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很多,常见的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岐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等。

抒情角色则是指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常用的有两种类型:第一人称抒情方式;代言的抒情方式。

考核要求:解释叙事视角、叙述者、抒情角色的概念。领会叙事、抒情的构成问题。

第八章  文学风格

教学要点:

主要学习文学风格的概念、形态以及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学流派风格问题。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风格的概念(3学时)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文学风格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特点。

文学风格表现在作品的词语运用、体裁选择、结构安排和形象创造诸方面。

第二节  风格的形态(3学时)

风格的形态是作家创作个性表现在作品中的客观存在形式。其形态异常繁多,我们可归结为四对八种常见的风格形态。

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和疏放。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学流派风格(3学时)

文学风格的时代性;

文学风格的民族性;

文学风格的地域性;

流派风格。

考核要求:识记文学风格、创作个性概念的含义。理解文学风格的特点、基本形态、在话语情境中的表现以及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流派风格。运用风格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风格。

第九章  文学接受

教学要点:

主要讨论文学接受的主、客体条件和文学接受的过程。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接受与文学 消费(2学时)

(一)文学消费的性质

  文学消费主要指读者的阅读,具有二重性。第一,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的性质;第二,具有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的性质。

文学消费从来就不止是一种个人的消遣,而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消费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是特殊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二)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首先,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的活动。其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 精神活动。第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最后,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此外,还应注意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2学时)

文学接受的对象是具有认识属性、审美属性和文化价值阐释和交流属性的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也就具有这样一些属性。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

(二)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

(三)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学文化价值的阐释活动。

(四)文学接受还是一种交流活动。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过程(6学时)

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可分为发生、发展、高潮这样三个阶段。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期待视野;

接受动机;

接受心境。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填空、对话与兴味;

还原与异变;

理解与误解。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共鸣;

净化;

领悟;

延留。

考核要求:

解释期待视野、接受心境、共鸣、净化、误解概念的含义。领会期待视野形成的原因,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的关系,文学接受再创造特点形成的原因,文学接受的作用和意义。

第十章  文学批评

教学要点:

主要讨论文学批评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及批评模式等问题。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界定(2学时)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它具有意识形态性。

文学批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等多种多样的形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3学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文学批评具有宏观视野的一种原则和方法论。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不是分别起作用,而是综合地共同起作用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文学批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或准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包括真实性、倾向性、情感性的内容;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包括文体、形象、意蕴的要求。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5学时)

(一)伦理道德批评。

(二)社会历史批评。

(三)审美批评。

(四)心理学批评。

(五)语言学批评。

(六)文化批评。

考核要求:

解释文学批评及其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概念。了解历史上形成的文学批评形态。领会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内涵;批评家应有的态度、素养及其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尝试运用批评理论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三、参考书目:

1、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67年。

           3、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4、胡经之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 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

          6、曹顺庆主编:〈东方文论选〉,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

          7、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年。

         8、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上、下),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1982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