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程负责人申报书教学文档教学课件教学资源网络视频教学实践

 

2005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申请 书

 

 

 

所属学院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       

课程名称         环境化学                                

课程层次(本/专)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环境科学类                     

课程负责人                               

申报日期      2005425                                    

 

 


 

填 写 要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张松林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12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931-7970092

学 位

 

职 务

手 机

13519634767

所在院系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E-mail

zhangsonling65@163.com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 数     学生总人数

环境化学          专业必修      3+2      98级,99     96

环境生物学         专业必修      3+2          99        47

环境学           专业核心       4            99        47

城市生态学         专业限选       2           01        72

高等环境化学原理     硕士必修       3           04        7

2.近五年来实践性教学

1)指导20002004届本科毕业论文27篇,2002级硕士生毕业论文1篇。

2)带领1998级、1999级和2002级环境科学专业基地实习3次、共140人次;1998级环境科学专业野外实习1次、49人次。

3教学研究课题

《抓实习基地建设,促环境学科发展》,校教改课题,2002-2004年,主要参加人。

4.获得的教学奖励

12002年获得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奖;

2)《抓实习基地建设,促环境学科发展》,2003-2004年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十人合作,排名第六。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教育部2002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高级访问学者计划基金项目,2002.6-12,课题负责人;

2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法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12004.12,课题负责人;

3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风险评价与植物修复技术研究,甘肃省教育厅项目,2001.12003.12,课题负责人;

4多功能高分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固沙、绿化中的应用研究,甘肃省环保局资助项目,2001.12003.12,课题负责人;

5河西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强化法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西北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与生态恢复重建研究NWNU—KJCXGC—02—20)子课题,2001.12004.12,子课题负责人;

6)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天祝县草地生态环境监测敏感因子筛选研究,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委托研究项目,2001.1-2003.12,课题负责人。

2.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1)张松林等. 土壤柴油污染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5):88-89.

2)张松林等. 紫花苜蓿在柴油污染土壤中的萌发状况[J],生态环境,2004,134):569-571.

3)赵首彩,张松林. 兰州市大气污染特点与城市植物生态环境建设,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135-139.

4)张松林等. 多功能高分子固沙剂流动沙丘固定试验研究,中国沙漠,2005253),450-452.

5)张松林等. 多功能高分子固沙剂在民勤沙生植物复壮中的试验研究,中国沙漠,2006262.

6)刘占波,张松林. 关于农民增收的深层次思考兼论农民负担问题,甘肃农业,200328-11.

7)赵首彩,张松林. 甘肃省沙尘暴的分析与治理思路,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164):449-451.

8)赵首彩,张松林. 甘肃省沙尘暴的形成原因与治理初探,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154):23-2551.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委托承担的“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天祝县草地生态环境监测敏感因子筛选研究”,获2004年度甘肃省环境保护局环境杯三等奖,本人排名第二。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

构成

(含外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张松林

1965.12

副教授

环境化学

总负责、课程主讲

霍文冕

1972.01

副教授

环境化学

理论教学和教学研究

王建中

1957.09

副教授

物理化学

大气污染专题讲座

周喜宾

1975.07

 

分析化学

课程主讲和实验指导

王春丽

1977.09

 

环境工程

/土壤污染专题讲座

 

1968.07

工程师

环境科学

实验设计、实验指导

  耀

1979.12

 

环境科学

实践辅导、课件制作

陈粉丽

1978.11

 

环境科学

实验与辅导

2-2

教学

队伍

整体

情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师资配置情况

《环境化学》是西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组由环境科学带头人张松林副教授负责,成员分别具有环境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博士或硕士学位,是一个中青年教师结合、学历与职称搭配合理、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的骨干教师教学梯队,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把握环境学科发展前沿及改革创新的能力。

课程组中,1名教师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做博士后,1名教师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名教师曾在国外相关专业进修学习;副教授3(45岁至501人,45岁以下2)、讲师2(35岁以下)、工程师1(35岁以下)和助教2(30岁以下);博士2人、硕士3人、在读博士1人和在读硕士1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38%,博士学位教师25%,硕士学位教师38%。主讲教师年龄全部在45岁以下,是一个富有朝气的教学团队。三位副教授常年担任本科二年级环境化学及相关学科教学的主讲任务。实验与辅导师生比在1:15以下,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实验与理论教学指导要求。

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

主要主讲教师具有副教授职称、15年以上本科教学经历,具备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科研学术水平,大都在环境化学和环境科学分支学科环境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和环境工程学等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课程所在领域的教改趋势,有明确的教学教改和课程建设思路与目标,能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灵活地组织教学。另外,本小组还专门配备了业务水平较高的年轻教师担任环境化学及相关主干课程的辅导和实验课教师以及让硕士生参与辅导本科生实验和实践,配合主讲教师加强了环境化学的实验教学和辅导工作。所有主讲教师都已经系统地主讲了环境化学或环境科学主干课程三次以上,教学效果测评均为优良;每年的年终考核中一般都有34人达到优良成绩,部分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获得教学优秀奖。

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1)鼓励和要求青年教师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并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通过各类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并提炼教学素材,最终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等目的。

(2)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增强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求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等,使课程组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总数的75%。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著名大学访问、进修、做博士后等方式,提高了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他们的外语表达能力,为双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交互式的教学交流。课程组成员不定期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对青年教师配备有教学认真的高级职称指导教师和安排有科学详尽的培养计划。指导教师定期检查青年教师的备课笔记、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等。主讲青年教师一般要承担12次实验课或辅导课。要求青年教师在开课之前必须试讲,取得课程组教师认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试讲、观摩、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正式上课后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心中有数、表达清楚,学生评价良好。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教研领域

近五年来,环境化学教学团队教研活动涉及环境化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大部分领域,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学、环境监测和环境工程学等学科,涉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改革等领域的专题讨论和实践以及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验和推广,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理论与实验技能双过硬的专门人才。

教改项目和措施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组主要成员近十年来一直从事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现有的课程体系加强了数学和化学等基础课程,增加与环境科学领域有关的选修课,并增强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培养环境科学创新性人才,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就业趋向更好。

2)教学方法改革

在环境化学教学中尝试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课程讨论和课外实践等,提高了课堂的讲授效果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3)实验教学改革

全体成员适时调整理论与实验教学思路,始终参与《抓实习基地建设,促环境学科发展》项目研究,积极参与环境科学本科毕业论文、专业实践实习和专业野外实习的指导工作,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理论与实验技能双过硬的专门人才,促进了学生的考研和就业。

实验内容上,紧密结合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及时将一些科研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改变成环境化学实验,补充到实验教材中,以体现环境化学实验的先进性。实验设计上,实现实验集成化。以往实验内容的设计是为训练某一种或几种实验操作技能,适宜基本技能训练阶段;但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只训练基本实验技能是不够的,需要搭建一个更高层次的实验新平台—集成实验。实验能力培养上,实现开放式实验室和鼓励学生主动设计实验。实验场地上,紧密结合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习合作单位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弥补自身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不足,扩大学生的实践空间。对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一般需要指导教师提供详实的实验方案,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实现预期的实验结果。与此同时,创造条件,开放环境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和实施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

调整了环境化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精炼了教学内容;已完成部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初步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验;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实验与实践教学欠账的问题,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直好评,促进了学生的考研和就业

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1.2002年校级优秀教师(张松林);

2.《抓实习基地建设,促环境学科发展》项目(第六张松林、第七霍文冕等)

3-1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从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反映在环境科学教学中,无论是环境科学专业,还是环境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中都把环境化学作为核心或者必修课程;另外,环境化学也是国内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常考专业基础课之一。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及环境科学系的历届领导对该门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视,加上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这门课程一直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颇受教师和学生重视,是教学质量较稳定和较早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

环境化学学科领域涉及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与毒理作用、典型污染物质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化、归宿和效应、有害和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动态和危害及其控制等领域。

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确认高等学校理科本科环境科学类专业为一级学科,同时组建了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教育司领导下,协助研讨并推进有关专业的设置、培养方向、课程安排和教材建设等工作。作为环境科学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环境化学被选为首批编写的教材之一。1995年环境科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商定由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多年从事环境化学教学和科研的教授通力合作编写了由戴树桂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教材充分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新成果,难度较同类教材明显提高,增加了专门部分的选修内容,既可满足学生自学时对课程的拓宽和加深,又可开阔学生的环境化学视野。

二十世纪末,本系当时的授课老师张松林副教授及时采用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当时的教学时数为54学时,但是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当时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文理兼收),引入了基础生物学和有机化学的部分内容,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目前,本系环境化学课程继续使用该教材。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设立以来,环境化学课程就一直作为必修课程,只是课时与开设学期一直在调整。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经过2001年和2003年两次修订,环境化学课程由原来的54学时减少到36学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专业课淡化和学分制实行,环境化学课程课时大幅度压缩,加上学生精力分散(考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对专业课学习不够专心,给环境化学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此,教学组主讲老师多次讨论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和调整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家一致认为,需要从环境化学课程本身的理论系统和试验实践技能要求以及学生报考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需要等方面综合考虑,本着重基础、前瞻性、科学性以及合理删减和适当浓缩的原则调整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缓解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和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研究性环境化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经过历届教师的共同努力,使用统一规范的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书,同时根据学生和当时实际情况编写了部分实验和实习指导材料,逐渐形成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授和室内实验、专业实习和室外实践能力训练与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描述

3-2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造成环境污染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中由化学因素引起的占80~90%,因此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环境化学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在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确定环境保护决策以及提供科学依据诸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化学研究领域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各圈层的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化学,分支学科包括环境有机分析化学、环境无机分析化学、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化学、大气污染控制化学、水污染控制化学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化学等,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及其在个别环境介质和不同环境介质间的环境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经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本课程教学基本上采用上述课程内容体系,同时拓宽选材范围,从国内外多种教材和文献中选材,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环境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参与式教学、学生自学讨论和小型专题研究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讲授的目的在于传授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教学要求师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要点,以提问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组织和临场发挥能力;自学讨论由教师提供讨论提纲、指定专题发言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型专题研究由教师设计带有学科前沿研究性质的专题研究题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进行小型实验,做出研究报告,向全体师生展示成果,以训练学生的科研工作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本课程参考多种外文原版教材,尝试运用双语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把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纳入教学计划中,组织任课教师设计、制作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环境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目的

掌握环境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环境化学发展前沿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鼓励参与科学研究,灵活运用环境化学基本知识,对一般环境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和必要的实验研究,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等领域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为后继课程及新实验技术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化学基础。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环保实际并体现先进性和超前性,注重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做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实验与科研相结合、课堂实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践性教学采用教师指导方式为主、学生自主研究方式为辅。教师指导,采用既定的实验与实习指导书;学生自主研究方式,由教师提供实验题目和有关资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小组的合作性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研究能力。

在实验内容上,及时将一些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改变成环境化学实验,并补充到实验教材中。在具体实验设计上,使实验由常量向微量化转变,使环境化学实验向绿色或低污染发展。在实验组织上,将学生实验和科研活动结合。在社会实践上,与环保部门、研究机构、企业集团和社会团体等组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实践场所,以使学生能感受现实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使用与建设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并重,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教材,努力实现多媒体和双语授课。本课程从一开始就使用教育部推荐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实验教学综合使用董得明、朱利中主编的教材《环境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和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编的教材《环境化学实验》。董得明、朱利中主编的教材是课堂教材的配套实验教材,内容丰富、选材新颖、涉及面广、适应性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另外,拟自编《环境化学》多媒体配套教材一套(使用与修订中);编写了配套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教材的习题解答和补充习题,方便教师备课及学生自学;配合双语教学,引用清华大学影印的《环境化学》英文原版教材;自己设计环境化学综合实验,充实《环境化学实验》教材(使用与修订中);根据地处西北干旱地区、黄河穿城而过的有利地理条件,收集了有关黄土污染、黄河兰州段水体污染的资料,供学生实验时参考使用。

扩充性资料的使用

向学生推荐《环境化学》(陶秀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环境化学》(朱利中,张建英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和《有机污染化学》(王连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本教学参考书,扩大学生知识面。

指导学生参观本校和本院的中外文资料室,介绍《环境化学》,《环境科学》,《化学学报》和《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上述期刊中的有关文章。

指导学生参观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和学院环境科学实验室,了解如何用现代分析仪器研究污染物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等。

熟悉一些环境化学网站内容,查找指定资料。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实践发现,本实验、实习教材和辅助实验资料对加深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实验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实践性教学环境

近年来,随着教学经费投入的增加,教学设备有了很大的改善,给环境化学课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比较理想的实验教学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

室内实验主要在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实验中心的环境化学实验室完成。该实验室面积540M2、配备2名实验室人员;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和电化学工作站等仪器设备16/件,仪器设备值140万元,基本可以满足环境化学室内实验实习的要求。另外,本校化学测试中心和本院合作单位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心实验室拥有金属及矿产品检测中心实验室和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实验室,兰化石油公司也拥有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离子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可供使用。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提高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思考问题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网络教学环境

本学院目前有两间多媒体教室和两间计算机教室,课程网络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良好。本课程授课教师都有很好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正在进行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等。

 

3-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大部分内容为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原理和方法,因此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参与式教学、学生自主讨论和课外交流为辅方式,广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探讨学生成绩评定的科学方法。

教师课堂讲授,目的在于传授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手段从单纯的板书转向多媒体教学为主,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能挤出时间开展课堂教学讨论、听专题讲座,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自主讨论,由教师提供讨论提纲、指定专题发言人,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写作以及口头表达等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参与方式要求师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要点,以提问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组织和临场发挥能力。鼓励学生通过 E-mail 等网络资源和电话等通讯手段与课程组成员联系,及时了解并解答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试图以知识、能力和素质来综合评价学生。改变传统的仅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探讨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和读书报告、课堂讨论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同时努力改变仅教师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摸索建立教师和学生联合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

拟推行专题讲座、专家讲座和建立优秀学生导师制。让学生了解国际上环境化学研究的前沿,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兴趣及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部分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化学反应、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和图表等)和网络查询、下载最新与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料。

教学改革

针对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和实验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突出基础知识和学科最新进展,及时引进新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尝试利用双语教学,完善、充实室内实验环节和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增强互动性,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习题训练和讲解,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深入理解了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浓度水平、迁移转化、生物生态效应及污染控制与修复的基本原理,较好了解了环境化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等综合素质。

张松林副教授承担1999级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针对学生文理兼收、文科生化学和生物学基础差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补充了相应的生物学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受到了学生的好评,这届学生2003年报考研究生的比率明显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报考环境化学方向研究生。

霍文冕副教授2003年给2001级环境科学专业讲授环境化学课程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尝试双语教学,并编写了大量的配套练习题,强化了课堂知识的巩固,受到学生的一直好评。之后,还有许多学生纷纷索要习题,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

校内同事举证评价

院系领导和教师一致认为,全体教学组同志敬业爱岗、治学严谨,能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学组内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协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成果。将学科前沿的新成就、新观点、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之既新颖、具有时代特色,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能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开展环境化学科研活动和有关污染调查,教学方法灵活、效果明显。能够恰如其分的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文献资料,受到学生好评。另外,鼓励学生环境化学方面的撰写论文,坚持用高水平的试题考核学生和检测自身的教学质量,使教学水平稳步上升。2004级考取的8名研究生中,接近半数为环境化学方向。

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在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和毕业后工作单位中,学生们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一致认为西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与其他院校学生相比,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

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根据学校教务处教学科统计学生评教结果,环境化学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评分大都在85分以上,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排名均在全院教师的前20%以内

学生不仅把这门课程作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课堂,而且把它作为将来考取研究生的知识储备。2002级毕业生有3人考取研究生,2003级毕业生有6人考取研究生,2004级毕业生有8人考取研究生。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真实的反映了本课程主讲教师教风严肃、教学严谨、备课认真、教学方法灵活、师生互动性强,授课内容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和较新的标志性成果,教学效果好。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精选教科书,注重课堂教学

从教育部推荐的教材中比较选优,给学生推荐适当的学习辅导书和参考资料,介绍环境化学网站和最新期刊资料,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向。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采用基础理论讲授、学生自主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在重点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介绍环境化学学科发展现状,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熟悉环境化学学科前沿;部分授课内容采用多媒体和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双语学习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多元化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及时完善和更新环境化学实验。将科研中建立的新方法改变成环境化学实验,以体现实验的先进性。提倡学生在主动设计环境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科研兴趣。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并重

主讲教师既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又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成果。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科研特长广泛选材,吸收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4-2    本课程在校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本课程与校内外同类课程比较,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教学效果优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教学内容“精”、“新”,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坚持上习题课,自制课件、开展双语教学,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还没有编出高水平的《环境化学》课堂和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5. 课程建设规划

5-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目标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继续保持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形象,努力建设好环境化学团队,使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始终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使环境化学课程实现三级跳,校级精品—省级精品—国家精品。

步骤

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使环境化学课程2006年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更新教材、使用国外高水平优秀原版教材或其他优秀教材,培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使环境化学课程2007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巩固和深化现有的教学改革成果,并基本实现双语教学; 在学生成绩评定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考核体系,特别要研究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考核的量化指标。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组织编写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环境化学实验、实习指导书,同目前已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大纲、习题集和学习辅导材料一并上网,并及时维护和修改,提高上网资源的更新率,保持课程的前沿性,方便学生学习。

 

5-2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本课程以下资源正在组织上网:

1.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2.环境化学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3.环境化学课堂教学电子教案;

4.环境化学课堂教学电子课件

5.环境化学课堂教学实况录像;

6.环境化学复习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7.环境化学教学参考书目。

 

 

6. 说明栏

附录:

一、课程教学参考书

1.《环境化学》,陶秀成编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有机污染物化学》,王连生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Environmental Science- 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Ninth Edition, 影印版,Eldon D. Eager and Bradley F. Smith.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张晖,张道斌,周丹娜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Chem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Thomas G. Spiro and William M. Stigliani. Second Edition, 影印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Principles of Ecotoxicology》,Walker, C. H., Hopkin, S.P., Sibly, R. M., Peakall, D.B. 2nd, Taylor Francis Group Press2003.

7.《环境分析化学》,韦进宝、钱沙华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高等环境化学与微生物原理及应用》,张锡辉编著.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9.《环境化学》,邵敏,赵美萍编著.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0.《环境化学》,朱利中,张建英编.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11.《有机污染化学进展》,王连生、韩朝睽等编.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12.《环境化学进展》,王连生编.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13.《环境化学》,王晓蓉主编.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1993.

14.Environmental Chemistry》,Stanley E. Manahan. Fourth Ed., Willard Grant Press, 1993.

15.《环境生物毒理学》,张毓琪、陈叙龙编著.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

16.《化学污染与生态效应》,王俊、张义生编.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17.Toxicological Chemistry》,Stanley E. Manahan. Lewis Publisher1993.

18.《环境有机化学》,汪玉庭、黄载富编. 香港: 香港中华科技(国际)出版社,1992.

19.《大气环境化学》,唐孝炎等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0.《有机化合物污染化学》,金相灿编.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1.《水环境化学》,陈静生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二、教学资料

1.环境化学教学计划

2.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3.环境化学课堂教学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

4.环境化学课堂教学实况录像(45分钟多媒体教学)

5.学生实验、实践过程资料和图片

6.配合双语教学的外文资料

7.学生研究论文

8.推荐的化学网站资料

9.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和购买的配套教材

10.环境化学复习思考题及解答

11.环境化学教学参考书目

 

 

 

 

 

 

       

 

 

联系我们:zhangsonling65@163.com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