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外汇管制



一、外汇管制概述

    定义: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了防止资金外流或流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授权有关货币金融当局(一般是中央银行或专门的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
 1.外汇管制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货币可以自由流通、自由兑换和自由进出入国境,而且各国大多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因而根本不存在外汇管制。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各国先后停止了金本位制,代之以纸币流通制度。由于战争的影响,各参战国为了筹措支付战争所需的大量外汇资金,防止资金外流,都取消了外汇的自由买卖,开始实行外汇管制。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初期,由于各国普遍面临着重建经济需要大量资金和外汇的问题,因而继续实行外汇管制。
(4)50年代末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状况的好转,积累的外汇数额增多,经济实力增强,外汇管制也随之放宽。从发展趋势上看,各国都在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逐步放宽甚至取消了外汇管制。
(5)自从80年代末以后,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不安,特别是几次影响甚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一些国家在取消外汇管制这一问题上放慢了步伐。
 2.外汇管制的方式及对象
(1) 方式:
    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一般都由政府授权中央银行作为执行外汇管制的机构,如英国就是由英格兰银行负责进行外汇管制。而法国和意大利则设立了专门机关——外汇管理局;日本则由大藏省负责。这些外汇管制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外汇管制的政策、法令、制度等并监督实施,审查关于经营外汇业务的申请和批准或撤消等。
(2)对象:
    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根据法人和自然人居住或营业地的不同划分为居民和非居民。一般来说,对居民的外汇管制较严,对非居民的外汇管制较宽松。
    物,是指外汇及外汇有价物,包括纸币、铸币、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等。有些国家还包括黄金、白银和一些贵金属。
 3.外汇管制的分类
    当今世界,按照外汇管制的宽松程度,大体有三类国家:
1.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
2.实行部分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
3.名义上取消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


二、外汇管制的成因分析

  实行外汇管制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国实行外汇管制的一般性成因
  1.外汇管制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1)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政府通常面临着周期性可兑换外汇的短缺问题,因而倾向于实行较为全面的外汇管制。
(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出于对国内经济政策有效性的考虑,往往也实行部分项目的外汇管制(如资本项目),特别是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2.外汇管制的实行也并非是不受限制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条款规定了其成员国在对经常性和资本项目交易实行限制方面必须遵守的义务和原则。

(二)、发展中国家实行外汇管制的成因分析  
  尽管调整经济发展是解决国际收支的根本,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长期性或周期性的国际收支失衡更倾向于采用外汇管制。其原因在于,
  1.调整国内经济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外汇管制可以在短期内见效,为长期调整赢得时间;
  2.调整国内经济会导致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如失业等,而为了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调整的程度甚至要超过政府的意愿,这些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使用外汇管制,政府可以防止在货币大幅度贬值或经济衰退时人们对其政策丧失信心。
  3.外汇管制抑制了对进口品的消费,因而鼓励了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的发展,这会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三)、工业化国家实行外汇管制的成因分析
  一般说来,多数工业化国家不需要限制经常项目,然而却保留了对跨越国境的资本流动限制的权利,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随着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一国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可能会被利率或汇率预期的微小变动所破坏,因此,工业化国家要借助于对资本流动的限制来达到其政策目标。
  2.数额巨大的投机性国际流动资本会导致其所进攻的货币的汇率异常波动,而中央银行抛出大量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的努力往往也是收效甚微,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可以有效地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3.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贴现率)可能不足以抑制进口性通货膨胀,由此要求采取资本管制以把国内的货币供给同潜在的大规模资本流动分开。
4.各国利率水平不尽相同,对资本项目实行外汇管制可以防止资本大量流向利率水平较高的国外市场。
  5.对经常项目的限制往往会引起本国进出口商的批评和其他国家的报复,而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所招致的反对意见可能要少得多。


三、外汇管制的成本分析

  尽管外汇管制可以帮助一国保持其国际收支的平衡,但其也有一定的成本。
   1.外汇管制干扰了外汇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而带来了经济活动的扭曲和资源配置的不当,这是外汇管制所付出的最主要的代价。

                   图14—2

   假定存在着外汇管制,政府把官方汇率维持在X1 的水平,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外汇的过渡需求AC,政府或者限制居民个人购买外汇,或是限制进口商购买外汇。由于我们已经假定外汇需求来自于进口需求,所以这里只能通过限制进口商购买外汇来解决AC部分的过渡外汇需求。由于在 X1的汇率水平上,出口商只愿提供Q1 数量的外汇,而进口商则愿意以X2 的汇率水平买进Q1 数量的外汇,因此政府可以提高外汇的卖出价格至为X2 ,以使外汇供求相等。对此进行福利分析,可以发现相对于均衡汇率水平XE 而言,消费者剩余减少了X2 BE XE部分,生产者剩余也减少了X1 AE XE部分,而政府通过外汇的买卖差价可以获得X1 AB X2部分的利润,综合到一起,社会福利净损失是三角形ABE部分。其经济含义十分明显,出口商所面临的较低汇率水平使其减少出口,影响了国内的生产和就业;进口商面临的较高汇率水平又使其减少了进口,这就导致了国内一些效率较低的与进口相竞争的生产得以进行,从整体上看是不经济的。

  2.与外汇管制相伴而生的是走私、伪造发票和黑市交易等非法交易手段,只要其收益率超过逃避管制所付出的成本或代价,就会大量滋生。
(1)走私进口可以逃避支付惩罚性关税和绕过限制性配额,但这将会减少政府税收,并使消费者承受转嫁过来的走私成本。
(2)伪造发票可以在发票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造成一定的差额,从而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
(3)外汇黑市是“平行”于官方外汇市场的非法市场。外汇黑市交易的存在扰乱了一国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并削弱了政府对外汇资金的控制力。
  3.为了监督外汇管制的执行需要有一整套的官僚机器,这会带来巨大的管理成本。而对于进出口商而言,要遵守或逃避外汇管制,也要支付十分昂贵的法律和会计费用。
  4.外汇管制还容易导致其他国家的报复,这对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间的资源优化配置都是不利的,因而降低了世界整体的福利。


四、外汇管制的措施

(一)、对经常项目的管制措施
  1.数量限制
    对经常项目采取的直接数量管制,包括规定进口数量限额,对无形贸易或转让(如汇款)进行数量限制,规定出口收入全部上缴,要求出口商的所有交易均用可兑换外币来计价结算等手段。
  2.间接的价格管制
(1)进口附加关税。
(2)预付进口存款制。
(3) 多重汇率。即国家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规定不同的汇率,或对出口和进口规定不同的汇率。
(4)出口补贴。

(二)、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
  1.对国际银行业资本流动的限制
(1)对银行业资本流入的管制。这种管制可以分为数量限制和间接的价格或成本管制两种。
(2)对银行业资本外流的管制。一般说来,限制资本外流经常借助于数量限制而非间接的成本管制,对资本外流的控制源于减缓经常项目赤字给国际收支带来的压力。
  2.对银行以外的资本流动限制
(1)对居民(非居民)购买外国(本国)证券的管制
(2)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管制。
(3)对银行之外的居民向非居民借款的限制。
(4)对与贸易有关的资本流动的管制。
(5)对公司间交易的管制。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实现资本流动,因此,东道国往往要采取限制措施,以补偿跨国公司内部转移的影响。
(6)对资本汇出国外的管制。
(7)双重外汇市场。
    双重外汇市场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外汇市场。经常项目交易按照官方汇率或商业汇率进行,价格由中央银行管理。资本项目交易则在与之分开的金融市场上进行,汇率根据供求状况自由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