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2005 年度“甘肃省精品课程”

申报表

推荐学校 西北师范大学

所属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课程名称 分 析 化 学

课程层次(本 / 专) 本 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理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化 学

课程负责人 杜 新 贞

申报日期 2005 年 7 月 5 日

二ΟΟ五年七月五日


填 写 要 求

•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 word 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 [1] 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杜新贞

性别

出生年月

1964.9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931-7971455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副院长

传 真

0931-7971989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duxz@nwnu.edu.cn

通信地址( 邮编)

兰州市安宁区安宁东路 967号

1-2

教学

情况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分析化学 核心 3 4 284

普通化学 必修 4 1 35

荧光分析法 必修 4 5 56 (研究生课程)

近代色谱分析概论 必修 4 2 30 (研究生课程)

实践性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 必修 4 3 110

无机化学实验 必修 3 1 177

仪器分析实验 必修 3 2 232

毕业论文 必修 18 3 13

1-3

学术

研究

主持的研究项目:

1. 荧光和燐光法研究环糊精对客体分子的包络作用,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 2001-2004 )

2. 环糊精超分子化学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西北师范大学二期创新基金 ( 2001-2004 )

3. 介孔二氧化硅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04)

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Xinzhen Du , Jinguo Hou, Hualin Deng, Jinzhang Gao, Jingwan Kang

Spectrochim. Acta , Part A ., 2003, 59(2): 271-277.

2. Xinzhen Du, Weihua Lu, Yarong Wang, Xiangchun Chen, Yanchun Sun, Jinguo Hou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 2004, 274(2): 645-651.

3. Xinzhen Du, Weihua Lu, Yarong Wang, Yanchun Sun, Hualin Deng, Jinguo Hou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 2005, 17(3): 209-214.

4. Xinzhen Du , Yarong Wang, Qian Ma, Xuefeng Mao, Jinguo Hou

Anal. Lett. , 2005, 2005, 38(3): 487-498.

5. 杜新贞 , 吕卫华 , 邓华陵 , 侯经国 , 高锦章 , 康敬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04, 24(4): 402-405.

6. 杜新贞 , 王亚荣 , 吕卫华 , 孙延春 , 滕秀兰 , 侯经国

物理化学学报 , 2004, 20(11): 1376-1379.

[1] 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 员

构成(含外 聘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杜新贞

1964.7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 实践性教学

杨 武

1966.2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

卢小泉

1966.12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

马永钧

1963.10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

何玉风

1966.4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

彭 波

1970.12

讲师

分析化学

主讲、 实践性教学

徐贞梅

1952.11

高级实验师

分析化学

实践性教学

任 杰

1976.6

助教

分析化学

答疑、辅导

周 敏

1978.9

助教

无机化学

答疑、辅导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 况

教学队伍成员中,有教授 3 人 (45 岁以下,博导 ) ,副教授 2 人 (45 岁以下 ) ,讲师 1 人 (35 岁以下 ) ,助教 2 人 (30 岁以下,在读博士 ) ,全部具有硕士学位;高级实验师 1 人。目前生师比 1 : 14 ,教学队伍成员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组全体成员在分析化学学科领域中进行着不同课程教学和不同方向的科学研究。

主要主讲教师都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 16 年以上本科教学经历,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课程所在领域的教改趋势,有明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目标,视野开阔,能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教学水平高,效果好,年终考核成绩均在良以上。

建立了完善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培养计划,指导青年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承担为期两年实验课教学任务,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培养中青年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同时重视青年教师学历和学位的提高,不断提升教学队伍的学术水平。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观摩教学和课件制作,经过培养后的青年教师正式上课后,训练有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心中有数,表达清楚,学生评价良好。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领域 :

多媒体教学与双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项目 :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2.基础分析化学实践性教学的确定与比较;

3.可加载远程教育网的分析化学课件教学模式的研究。

解决的问题 :

1.已初步完成多媒体教材的制作

2.《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已上网试运行

教材编写:

1.杨武编著《光度分析中的高灵敏反应及方法》教材一部,科学出版社,2000.11

2.卢小泉编著 《配合物电分析化学》教材一部,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0 .9

3.何玉风参编《化学化工信息及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教材一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

奖励:

1 .杨武教授获得 1997 年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2.卢小泉教授获得 2000 年获中国化学会全国青年化学奖, 2002 年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3. 马永钧副教授获得2003-2004年度校级优秀教师


•  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西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学科上世纪 70 年代初由白光弼教授创建, 80 年代中期实现了第一次新老交替,高锦章教授、康敬万教授成为第二代学科带头人, 90 年代中期完成了第三次新老交替,陈慧教授、杨武教授、卢小泉教授、侯经国教授、杜新贞教授成长为第三代学科带头人。分析化学学科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从 1979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3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迄今为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300 余名,研究生遍布全国各地。发表科研论文 1500 余篇,其中 SCI 检索 250 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00 余项。

从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分析化学在化学中一直处于基础地位。反应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是理、工、农、医和综合院校,还是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都把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第二门课程安排的,使其成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化学分析部分,基础仪器分析部分,样品的分离和富集技术。

在 20世纪80年代,师范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学时为72(4学时/周),教授这门课的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当时使用的教材为高等师范院校合编《分析化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保持分析化学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且内容丰富,但篇幅过重。当时安排的教学课时较多,授课老师为高锦章教授、康敬万教授、陈慧教授、栾树森副教授和孙名恰副教授,辅导教师为侯经国、陈如瑶讲师,师资力量强,分析化学实验室1989年被评为西北师范大学先进实验室,分析化学教学研究集体1991年被甘肃省教委评为《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因教学和科研业绩突出,高锦章教授 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康敬万教授 被甘肃省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从 9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作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异常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将分析化学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必须精选内容,进行教学改革。顺应教改潮流,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第三版编写出版,精简了大部分数学推导内容,引入了一些应用化学反应和反映新技术新材料的实用资料,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由于教学组注重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侯经国、杜新贞、杨武、卢小泉教授获得了“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科研双骨干称号”,3人获 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称号, 杨武教授获得 1997 年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卢小泉教授获得 2002 年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马永钧副教授获得 2003-2004年度校级优秀教师 。

进入 21世纪,武汉大学主编出版了《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教材充分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难度较前三版教材明显提高,增加了专门部分的选修内容,既可满足学生自学时对课程的拓宽和加深,又可开阔学生的分析化学学科视野。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校四期教改工程的推行和学分制的实施,加上学生培养向厚基础、宽口径方向发展(读副修专业,英语、计算机和普通话等级考试),该课程的课时压缩为54学时(3学时/周),面对此种新情况教学组的主讲老师多次研讨如何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家一致认为,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可缓解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采用参观、讨论、参与等多种灵活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各抒己见,吸引和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与分析化学实验相结合,将分析技术应用到实际样品的测定中(如碱灰总碱度的测定、白云石中钙镁含量的测定、自来水中钙镁含量的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经过近五年来分析化学教学组的积极努力,《分析化学》荣获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七章 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第九章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和富集技术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1.教师讲授方式(目的:传授知识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自学讨论(由教师提供讨论提纲,指定专题发言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参与方式(学生自己总结学习内容要点,以提问方式组织教学,通过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学生自学方式(教师提供训练题目和有关资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培养创新研究能力)

教学任务与目的:

分析化学是高等理科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专业课,它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生命、地质、环境、材料等学科研究的基础。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准确的 “ ” 的概念并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理论、原理及实验技术,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发表论文

1. 刘雄, 用 2,4,6- 三 (3,5- 二甲基吡唑 )-1,3,5- 三嗪碳糊修饰电极测定痕量 Zn( Ⅱ ) , 分析测试学报 , 2000, 19(2): 50-52.

2. 尹小代,荧光光谱法研究 b - 环糊精与聚氧乙烯辛基酚醚的加合作用, 西北师大学报 2002 , 38(3): 42-45.

3. Xiangchun Chen, Spectroscopic Study on Binding Behaviors of Different Structural Nonionic Surfactants to Cyclodextrins ,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 2004, 274(2): 645-651.

4. Xiangzhen Bai, Spectral Properties of 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es with Nonionic Surfactants and 1-Bromonaphthalene , Spectros. Lett,. 2005, 38(4): 1-13.

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1.面粉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毒性评价

2.疏菜中农药残留物分析方法和技术

3.黄河兰州段水体污染调查及其防治对策

设计性实验

1.碱灰总碱度的测定

2.白云石中钙镁含量的测定

3.自来水中钙镁含量的测定

4.柑橘和西红柿中维生素C的测定

5.黄河水和生活污水COD的测定

6.加碘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

7.工业盐酸中含量铁的测定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使用与建设:

1.1981-1990年 《分析化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1994年 《分析化学》第二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1999年 《分析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至今 《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教材在业内具有完整的、较深影响的教材体系,在高等理科院校分析化学教材中具有权威性)。

2.编写了上述第三、四版(部分)教材的习题解答,方便教师备课及学生自学。

3.自制《分析化学》多媒体课件一套(使用与修订中)。

扩充性资料的使用:

1. 向学生推荐如下学习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知识面。

周光明主编,《分析化学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 2001

武汉大学主编,《定量分析化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 1999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编,《分析化学例题与习解》,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王夔主编,《化学与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 21世纪教材)

2. 带领学生参观本院中外文资料室,介绍《大学化学》、《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化学教育(美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分析化学》,《中国大学教学》, 《 Anal. Chem. 》、《 Anal. Lett. 》、《 Anal. Chim. Acta 》、《 Talanta 》 等期刊杂志。结合教学内容将上述期刊中的有关文章介绍给学生学习。

3. 参观本校化学测试中心,了解如何利用现代分析仪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特性与反应。

4. 熟悉一些化学网站内容,查阅指定资料。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2000-至今 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与理论课教材配套,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教材在业内具有完整的、较深影响的教材体系,在高等理科院校分析化学教材中具有权威性,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含较多设计性实验,教学效果好。

实践性教学环境:

1. 结合本课程教学的毕业论文中有关理论计算,结构模拟,反应机理模拟,课件制作,本院网络计算机室提供了有力保证。

2. 本院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中级实验室对全院学生开放,通过实验完成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仪器和试剂保证。

3.本院资料中心、网络教室和实验室计算机,与校网络中心和图书馆连接,可快速查阅相关中外文资料。

网络教学环境

1 .本院具有设备先进的可容纳 40 人和 280 人的多媒体教室各一间,供上课使用。

2 .本院服务器与校园网相连,上网课程可直接访问,方便学生自学。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方式: 传授知识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与式讨论: 由教师提供讨论提纲,学生自己总结学习内容要点,以提问方式组织教学,通过合作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学生自主方式: 教师提供训练题目和有关资料,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多媒体教育技术:利用 Photoshop和Flash软件,制作反应过程、实验操作过程、仪器内部结构、测定原理的图片和动画,将不易观察和实现的过程形象的再现出来; 利用 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授课信息量,可及时补充更新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相关信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互动性强,课件上网,便于学生预习、自学和复习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 教学内容采用 Photoshop、Flash和Powerpoint软件 制作。

2. 网络查询和下载最新与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料。

3. 利用数码相机采集原始素材。

4. 通过e-mail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教学改革内容:

1. 面对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更新。

2.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网上精品课程。

4. 制作人-机界面友好的机考试题库,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

3-5 教学效果

校内同事举证评价

本院教学督导组成员、有机化学专业付正生教授对本课程的评价如下:

分析化学教学组的老师学历高,坚持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下苦功夫,潜心钻研教学。在 “ 精 ” 的基础上抓住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组合,使分析化学的整体教学点面结合,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从而使学生能有条不紊地学习。其次,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本校本院的资料中心、化学测试中心仪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充实教学内容,进行生动活泼地课堂演示,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师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断以学科前沿的新成就、新观点、新知识补充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色。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关心爱护学生,做到教书育人,使学生受益不浅,学生反映较好。

本院化学系系主任、化学教学论专业王丽萍老师对本课程的评价如下:

分析化学教学组是一个敬业爱岗、师德教风良好和治学严谨的团队,能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恪守教书育人的原则,注重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能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和有关社会调查,教学方法灵活,效果明显,积极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恰如其分的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文献资料深受学生好评,教学组内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协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陈兴国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的《分析化学》选用教材为二十一世纪优秀教材,制作的课件涵盖了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点和分离方法的新手段,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符合培养分析化学专门人才的需求。该课件编排合理、循序渐进、各章节重点突出、课时分配合理,是一个很好的多媒体课件,按此课件进行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分析化学专业 博士生导师江云宝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的 << 分析化学课件 >> 内容符合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该课件教学目的明确,结合分析化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基本要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时分配和进度安排。针对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要求。

该课件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注重教学、实验相结合,并适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其中的诸多新思路和新设想值得推广。该课件符合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方向,有助于提升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1.分析化学教学组的老师备课认真,教学内容充实,按时授课;

2.教师教风严谨,教学进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

3.授课语言生动,表达清楚,讲练结合;

4.教师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逻辑推理严密,阐述精辟,密切联系实际,考试难易适度;

5.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反馈,教学方法先进,指导得法;

6.布置作业典型,批改认真,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7.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关心学生,诲人不倦,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 教授上课

80年代、90年代、最近五年,主讲教师都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

2.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并重

本课程教师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主讲教师既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又有较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效果。

3.从育人的角度讲授课程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结合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所做的贡献,教育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兴旺发达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和民族自尊心,强化学生自身素质,成为合格的 21世纪中等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

具体措施如下:带领学生参观本院中外文资料室、化学分析测试中心,介绍化学专业网站,了解分析化学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撰写科技论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授课内容注解英文资料,中英文授课,学习和了解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打好学生专业外语基础。

4-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本课程与校内外同类课程比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使用面向 21 世纪的教材,教学内容 “ 精 ” 、 “ 新 ”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自制课件较适合多媒体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课件图片和动画过程较多,颜色搭配巧妙;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与专业能力培养。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1. 自编、选编教材不足,需要与更多兄弟院校行联系合作,需要加强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软件。

2. 实践性教学所用实验仪器比较落后,急待更新。

3.网络教学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目标: 特色鲜明,教学水平一流,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在高等师范院校同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示范性。

步骤:

1、2005年进一步完善和制作更多多媒体课件,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2、2006年多媒体教材更新和使用国内高水平优秀教材,实行双语教学。

3、2006年开发有分析化学机考功能的课件。

上网计划:

与教材配套, 2006 年 9 月多媒体课件上网运行,并每年保持 10% 更新。

•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1.教学大纲

2.教学队伍

3.多媒体教案

4.部分课堂实况录像

5.部分教学实践成果

6.自制多媒体课件

7.教学参考书目

8.教学评价

9.配套试题

10.模拟试题


6. 说明栏

附录:

一、课程教学参考书

1 .武汉大学等,分析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 .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分析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 .薛华,李隆弟,郁鉴源等,分析化学 . 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4 .荆祥兆,分析化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5 .徐宝荣,王芬,分析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6 .朱灵峰,分析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7 .叶锡模,分析化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8.

8 .华东化工学院分析化学教研组等编,分析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9 .彭崇慧等编著,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0 .张孙玮等编著,有机试剂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

11 .石影,訾言勤,定量化学分离方法,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1.

12 .赵士铎主编,定量分析简明教程,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13 .科尔索夫等著,南京化工学院分析化学教研组译,定量化学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14 .克里斯琴 G.D. 著,王令今,张振宇译,分析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8.

15 .武汉大学化学系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6 .朱明华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7 .张正奇等,分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18 .汪尔康等, 21 世纪的分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19 . Hargis L.G. , Analytical Chemistry , New Jersey : Pretice-Hall , Inc. , 1988.

20 .华中师范大学等编,分析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21 .柴华丽,马林,徐华,陈剑宏编,定量分析化学实验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二、教学资料

1. 教学大纲

2. 多媒体教案

3. 教学参考书

4. 课堂实录

5. 教学实践

6. 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7. 习题与解答

8. 模拟试题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