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表|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网络课程|作业习题|课程负责人|参考文献

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对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掌握城市发展的机制与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城市城市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城市化原理、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城市问题 。

(四)教学时数

      54 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二、正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城市学的相关关系。

  第三节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与发展方向。

  第四节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方向。

 考核要点:

  了解城市地理学的国内外发展历史与动态,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教学要点:

  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城乡差异;城乡划分;中国市、镇设置标准。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城乡差异和城乡划分

   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差异;城乡划分的标准与方法;

  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不同时期中国城镇建制的标准;不同统计口径在城市研究中的实际应用。

 考核要点:

  识记城市的概念,掌握城乡差异与城市划分的标准,了解我国市镇设置标准的演变。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要点: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自然社会基础;不同类型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城市形成的作用。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区域自然条件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区域地理条件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职能为主的城市;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考核要点:

  掌握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分析不同类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与过程。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教学要点: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地域推进过程 。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化涵义与标志

   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的标志。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

   城市化类型;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考核要点:

  识记城市化的含义与标志;了解城市化的类型;熟练掌握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综合应用城市化的规律解决城市化的地域推进过程。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教学要点:

  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世界城市发展史

   城市的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中世纪时期城市的发展,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发展。

  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史

   城市的起源和初期的城市发展,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发展,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发展,近现代社会的城市发展。

  第四节 中国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方法。

 考核要点:

  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掌握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方法。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教学要点:

  城市经济活动;城市职能分类。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城市经济活动的类型;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经济活动的方法;影响基本 / 非基本比率的因素;基本 / 非基本经济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城市职能、城市性质的概论;城市职能分类方法(一般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统计分析法、经济基础法、多变量分析法)。

  第三节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

 考核要点:

  识记城市职能、城市性质的概念与相互联系;理解城市经济活动对城市发展和职能定位的影响; 掌握国内外城市职能分类的方法;熟练应用职能

分类方法对城市职能进行分类。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教学要点:

  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 。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首位律;位序—规模法则。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解

   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中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 异。

  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源流;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考核要点:

  熟练掌握城市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的规律。重点理解不同类型规模分布的利弊; 分析解决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教学要点:

  中心地学说,核心—边缘理论 。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空间相互作用的类型,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空间扩散。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

   假设条件和相关概念;六边形网络和城镇体系的形成;理论模型。

  第三节 廖士景观学说

   需求圆锥体;市场网;廖什景观。

  第四节 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

   了解中心地学说的应用范围与不足。

  第五节 核心与边缘理论

   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

  第六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类型,城镇密度;城市经济区。

 考核要点:

  识记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和条件、空间扩散的过程与类型;重点掌握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与机制 。熟练掌握中心学说的基本原

理和实践价值。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教学要点: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背景

   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第二节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

   城镇体系规划的流程。

 考核要点:

  熟练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应用相关原理与方法对具体区域进行规划。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教学要点: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CBD 。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地理位置的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地基承载力;城市地形;城市气候;城市植被。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均质性与均质地域;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第三节 结节地域与均质地域

   结节性与结节地域;均质性与均质地域;结节性与均质性的关系。

  第四节 中心商务区

   CBD 的界定; CBD 的内部结构; CBD 的演变。理解中心商务区的界定和内部结构。

 考核要点:

  识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 CBD的概念,分析结节性与均质性对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理解 城市土地利用的模式及其形成原因。掌握 CBD的内

部结构和演变过程。

 

第十一章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教学要点:

  城市的市场空间、社会空间 。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内部的市场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的市场空间构成;商业中心空间模式;商业零售业引力模式。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相关概念;社会区形成的分化的原因:渗透学说、侵入学说、生命周期学说、生态因子学说。

  第三节 城市感应空间

   感应、环境与行为;居民构想图。

 考核要点:

  识记和区分邻里、社区、社会区的内涵;了解城市市场空间的组成;重点理解商业中心模式和商业零售引力模式;分析掌握城市社会区形成和分

化的原因。了解居民构想图的组成要素。

 

第十二章 城市问题

 教学要点:

  城市问题。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形成和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资源与城市环境问题、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保护的措施。

  第二节 城市交通问题

   国内外城市交通问题的形成与表现形式;国外城市交通问题发展战略;解决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

  第三节 城市住宅问题

   国内外城市住宅问题及解决途径。

  第四节 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就业、贫困、老年人、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与解决途径。

 考核要求:

  分析城市问题形成和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理解人口—资源—环境—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问题。

 

 三、参考书目

 1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 1998

 3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4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学概论,安徽科技出版社, 1983

 5 、邹军、张京祥、胡丽娅,城镇体系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6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 1999

 7 、孙志刚,城市功能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