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

1、自然资源的分类

(1)按资源属性分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即狭义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和旅游资源等。

① 土地资源是人类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可利用的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部分,由地形、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按地形分类和按利用类型分类:按地形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按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

宁波鄞州区南部商务区地下空间节地模式 富硒土壤

②气候资源是地球上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能源。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资源要素。

宁夏太阳能资源分布图 风能资源利用 广西桂林八角寨丹霞云海

③水资源是指在目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川水等淡水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前景广阔,因此,从广义上讲,海水也应算水资源。

普陀山水能资源 中国各水系水能资源蕴藏量分布图

④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动物资源包括哺乳动物类资源、鸟类资源、爬行类动物资源、两栖类动物资源以及鱼类资源等,植物资源包括森林资源、草原资源、荒漠资源和沼泽资源等。

日本森林资源丰富 南海渔业资源

⑤矿产资源是指经过一定的地质过程形成并达到工业利用要求的,赋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一般按矿物物理性质和用途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金辅助原料、燃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特种非金属、稀土稀有分散元素等8类资源。

⑥能源资源是指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大自然赋予我们多种多样的能源,如来自太阳的能源、来自地球本身的能源、来自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源。能源有多种分类形式,一般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常规能源指当前已被人类社会广泛利用的能源,如石油、煤炭、水能等;新能源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尚未被人类广泛利用,但已经或即将被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

太阳能飞机 中东地区石油分布图

⑦海洋资源是指其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都直接与海水有关的物质和能量。有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之分。

⑧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指的是大自然造化出来的各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景观和自然现象。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社会文化景观和现象。自然旅游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范畴,人文旅游资源属于社会资源范畴。

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 汉江水码头后柳古镇,文物

2)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所有资源的总称,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

①人力资源以人口为自然基础,指人口中成年并具有和保持正常劳动力的人,由一定数量的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构成。人力资源包括劳动者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两个方面。

②智力资源主要指开发创造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物质资源的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

③信息资源是指可供利用并产生效益的一切信息的总称,是一种非实体性、无形的资源,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思维领域之中。信息资源可分为数量信息及质量信息,直接信息及间接信息。

④技术资源是指人们可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现实技术和潜在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资源。

⑤管理资源是指管理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相结合,能显示重要作用,是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并列的一种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具有使用价值:成为资源的前提是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具有隐蔽性。

霉变食物 霉菌培养

(2)用途多样且可替代

宠物犬 警犬 表情犬

浙江北仑发电厂 温岭江厦潮汐电站

(3)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2007年世界油气资源分布图 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图

(4)有限性:资源数量有限;资源结构组合有限。

(5)资源状态永恒变化:人类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2)科学技术发展开发新型能源;3)人类深入考察工作新增资源。

(6)资源具有自然和经济双重属性:自然资源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自然属性,其形成与运动变化严格遵循其特有的自然规律。 自然资源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进入社会经济系统,参与了社会经济系统的循环,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意义。

(7)人类无法离开自然资源

(8)自然界的自然资源耦合成一个整体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也就是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相互的联动性上,各种资源通过物质流、能量流而联系起来。

地壳物质循环 水循环系统

二、大资源观

1、提出

(1)《增长的极限》的发行,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资源观和人类的生产模式问题。

(2)人类的社会发展观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单一经济发展观遭到猛烈批判,社会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成为世界性潮流,而社会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部的资源来支撑,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进入了资源系统,传统资源概念已无法涵盖这些资源要素。

(3)历史呼唤超越传统资源观的现代资源观,为了克服资源研究上的困境,揭示真正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资源系统,大资源观正式面世。

2、大资源观的子资源系统

(1)自然资源

(2)经济资源。进行经济活动所必须的物质资料(主要是原料、材料和再次利用的废料 )、物质财富及其通货。只有物化了的人类劳动并进入经济生产领域才是经济资源。

井冈山山泉 农夫山泉

(3)人力资源。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包括体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人才资源)。

体力劳动者 智力劳动者

(4)文化资源。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借以进一步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各种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图书馆 顶层模式思想体系及框架图

(5)政治资源。维护政治共同体生存和促进政治发展的力量与源泉,政治系统掌握的物质性财富、政治信息、政治选择、政治文化、政治动员、政治认同感、政治权威、社会支持力、公众素质都有政治交换价值,因而都属于政治资源的范畴。

(6)制度资源。人们为反映和确立特定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规范体系。

3、大小资源观的对比

小资源观:把资源等同于自然资源,或是从经济方面来限定资源把生,产要素归结为经济资源,以经济 资源来统摄各种资源。这种传统的、基于经济学或生态学意义之上的资源概念称为狭义资源概念或小资源概念,把关于小资源的根本看法或基本观点称为小资源观。

大资源观:它是一个包含着复杂结构的、有数种子资源有机构成的、具有强大整体性功能的资源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可资利用的一切有形的或无形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自然的或者社会的要素或价值。这种关于大资源的根本观点或基本看法称为大资源观。

理论上的偏窄性。 发展实践的非持续性。 现实的难以解释性。 在发展困境面前悲观失望。具有系统所固有的整体性效应。 资源的可持续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效指导引发对资源可持续的思考。

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指既要保证当代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要满足后代人生存和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利用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是一种更加科学,更符合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特殊资源利用,是人类持续发展思想在资源利用中的反映和要求。

海南省澄迈县林地保护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邮编:730070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技术支持:六度空间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