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
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个因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对于“区域(region)”,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故沙漠地带、冰缘地带、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均称为区域,然而其边界往往是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
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的,因此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的不同省(区)、县界重合;
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持征的人类社会聚落,按这种标准,区域可以越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只要语言、信仰或民族特征相同都可以划归为某一同一社会聚落内,如,语系的划分、民族的分相等。
就区域的本质而言,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是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泛称或抽象。由此,我们可以简要表述为: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的基本属性
(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与区域相近的词有“地区”(area)、“地域”(territory),其实质是一致的。只是“区域”是泛指,而“地区”则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至于“空间”,虽然基本含义也与区域相近,但其范围更抽象、更笼统。
3、区域共同体
(1)区域共同体的概念:是指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类同所有其他的生命的和非生命的环境因子或成员组成的关系统一体,各成员实现着各自的价值、权利和义务,这个关系统一体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各部分的价值、权利和义务的合理的满足,实现协同进化,从而在整体上达到和谐。

(2)区域共同体的分层结构
区域共同体以地表区域为单位,是地理实体。它的“共同性”是自然与文化共存的和谐体。依据人地关系我们将区域共同体分为基础环境(基础层)、生态环境(生态层)和文化环境(文化层)三部分。
1)基础层:基础环境或基础层是由除人类以外的所有自然的总和所构成,包括地理环境中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四大圈层。
2)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或生态层,是指建立在基础环境之上的,与人类形成区域性结合的那部分基础环境因素。或者说,它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依据生存目标、价值体系、道德要求及技术手段,对基础环境因素的区域性选择,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存在物的依赖关系。
3)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或文化层,是指通过人类的智慧及其创造性活动而被改造过的或处在其影响力之中的地理环境,是构成区域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发展与演变
1、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基本问题
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以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区域发展史,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探索与研究过程就是对区域发展的探索与研究过程。它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等特点。
2、人文地理学区域发展的典型理论研究
(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1)理论
前苏联著名的经济地理学者巴朗斯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地理分工论。所谓劳动地域分工,就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又称生产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与部门分工一道成为社会分工的两种基本形式。劳动地域分工通常是通过地域间的部门分工及其所反映的地域间部门结构的差异显示出来的,它是在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靠运输进行交换的条件下形成的。通常实现分工的前提是产品在生产地的价格与运费之和低于在消费地生产同种产品的价格。
地域分工可分为:①绝对地域分工。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某地区不能生产某种产品,必须由其他地区输入;②相对地域分工。某地区能够生产某种产品,但生产耗资大,收效小,以输入为较好。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有利于地区间的相互支援和合作,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力资源,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域分工是一种既稳定又非常活跃的过程,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紧密相关。地域条件的差异是地域分工的自然与物质基础,区域专门化是地域分工的具体表现。劳动地域分工具有以下特点:①地区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本地区消费,而是通过交换和贸易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才能最终实现消费②一定的运输手段和商品贸易的存在是劳动地域分工发展的前提;③劳动地域分工得以实现的原动力是经济效益;④劳动地域分工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经济区的形成。
2)代表人物
尼古拉·尼古拉也推奇·巴朗斯基(N·N·Baranshiy,1881~1963),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家。经济地理学区域学派创始人。1914年毕业于莫斯科商业学院。1918年开始经济地理的研究工作。1929年在莫斯科大学创立土壤和地理系,任经济地理学教授,并成立经济地理教研室。1939年起任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43年获功勋科学家称号。1957年获斯大林奖金。曾任全苏地理学会莫斯科分会副主席、《地理学问题》杂志主编。在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国家及区域经济地理学、经济地图学、城市地理学及地理教学方面均有较大贡献。主张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分支中的一门社会科学,应与自然地理、历史、技术、经济建立紧密的有机联系。认为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经济区域,重视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研究,提倡统计资料、野外考察与地图等文献资料相结合。他创建的国家和区域经济地理描述体系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发表了《苏联经济地理》、《美国经济地理》、《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概论》、《经济地理、经济地图学》、《经济地图学》等著作。
陈才,我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第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终身荣誉教授,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获得者,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东北亚地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图们江领导小组项目专家组成员,全国高校世界经济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区域开发研究。主要著述有:《经济地理学基础》(主编)、《区域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论向的研究》(独撰)、《区域经济地学原理》(主编与主笔)、《世界经济地理》(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主编)、《苏联经济地理》(上、下册,主编)、《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二作者之一)等,并在《地理学报》、《世界地理研究》与《东北亚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长期从事区域发展战略与图们江地区开发研究,首次提出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的论点并提出全面对外开放战略。该论点正式纳入吉林省党代会文件与省社会发展战略中。首次提出并积极建议恢复我国图们江通海航行权利,现已从法律上得到确认,首次提出开辟中低边境长岭干口岸,现早已实现,10年集中研究图们江地区开发问题。
(2)点轴理论
陆大道,经济地理学家。1940年生于安徽桐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上世纪80-90年代在原联邦德国作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和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尤其是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评价,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参与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订和战略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和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即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被国家所采纳,并获得学术界广泛引用和推崇。对中国区域发展、地区差距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实证性和理论研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影响因素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间的各种时间空间关系的地理专业术语。它一般根据需要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对地理事物进行界定,从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时空属性和相关特征。一般分为相对地理位置和绝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而绝对地理位置是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系,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这是地理位置的自然位置。另外,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1)自然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是指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本来就存在的时空关系。是原本的自然存在状态,与人们的各种内在需要没有内在性关联。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地理位置。这种地理位置可以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来进行刻画。
1)相对地理位置是相对自然地理位置的简称。它一般是对地理事物的时空关系作定性描述。它的价值主要在于揭示其天然的比较优势特点。例如确定一个地理事物的海陆位置优越状况,用其相对自然地理位置进行刻画就更直接。比如介绍中国的优越海陆位置,就可以这样来描述: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2)绝对地理位置是绝对自然地理位置的简称。而绝对地理位置一般是对地理事物的特殊性或者唯一性进行定量刻画。这一相对精确性的地理位置刻画方法,它是以整个地球表面为坐标系,用经纬度为度量标准,来具体刻画每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值。
(2)人文地理位置
人文地理位置是用来表达人文需要的地理位置。例如一个国家的首都所在位置,就表明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所在处。一个地方这所以形成经济中心,也与本地的经济地理位置相关。像军事地理位置,文化地理位置等是基于基于人类需要的此类位置的反应。
(3)政治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人文化的结果。它不仅由自然地理位置决定存在前提,还要把人们对它的种种理解贯通起来。如巴西的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高原东中部位置的巴西利亚。由此可见,自然地理位置有不可改变的一面,而人文地理位置确可以因人们的需要发生改变。
(4)军事地理位置
军事地理位置是在军事战略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过去比如海上的优良港口,陆地上的制高点,要冲,关口等。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对战争有天然的先发制人的优势。而且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只能使用什么样的装备和战术,或者根本就束手无策。
(5)文化地理位置
文化地理位置主要揭示人类文化源地产生的地方。比如古埃及文化发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就成为埃及文化源地的主要参考位置。古巴比伦文化发于丙河流域,两河流域就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地理位置所在处。又如,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顺理成章成为中国华夏文明的一个显著文化地理位置。
(3)地理位置功用
1)揭示自然要素。自然地理位置能很好的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地理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延期要素。如气候、地貌、地质等。还可大致显示其他气象现象发生的情况。
2)表征人文功能。地理位置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地方,它能先天地与人们的主观需要发生不谋而合的结合,从而表征出独特的区位优势。
3)地理位置对于交通事业的发展不容怀疑。
4)地理位置影响经济开发。优良的地理位置,可以形成世界的集散中心。人流与物流会异常的兴盛,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
5)政治影响。地理位置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建设,这在很多国家都有先例。
2、资源与环境
资源环境的产生是由人们自然资源到环境资源对认识的一种深化,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因子,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可供人类利用的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静态物质和能量。而环境资源则是静与动的统一体。分类为 矿产能源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森林资源、 海洋资源、 草地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再生资源和环境资源。资源环境核算的价值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耗减成本是指因生产和生活的消耗及大自然自身的侵蚀,导致资源环境的物质总量的耗减,这些耗减的价值反映便构成耗减成本。
(2)损失成本也就是资源环境的恶化成本(DEGRADATION COST),是指因对资源环境的不合理耗用或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及因对资源环境的人为污染、破坏导致资源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下降),而对其可持续发展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潜在损失。
(3)恢复成本是指人们在开发利用某项资源环境的同时染污、破坏或损耗了另一项或几项资源环境,从而用来恢复被污染、破坏或损耗的资源本来面目的成本;再生成本是指将资源环境恢复到原来的规模和水平应计量的成本和补偿的价值。
(4)保护成本是指保证资源环境免遭人为破坏,尽量减少自然力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侵蚀,维护资源环境质量达到一定水平之上而采取各种保护性措施所花费的成本。
(5)替代成本是指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利用时,人们以其它资源替代所需额外支付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建设替代资源的费用。
(6)改善收入是指国家、企业开展以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为宗旨的绿色管理、绿色生产运动而给人类、自然、社会、企业带来的绿色收入。
3、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指社会中各种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按一定目的、一定结构方式组成的技术整体。“技术体系”概念与“技术结构”概念密切相关,技术体系是一种宏观的、社会性的整体技术结构。一般的,我们把从工程学或工艺学角度出发,与同一类自然规律及改造自然规律有关的相互联系的技术整体称为技术系统。技术不但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技术之间的联系不可能仅仅是按自然规律建立起来的。这样,我们就需要从自然规律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出发考察技术之间的关系,并把各种技术在自然规律和社会因素共同制约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技术系统,称之为技术体系。
4、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在每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四、区域协调
阿努钦(Anuqin,D.N. 1913—1984)俄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生于圣彼得堡,卒于莫斯科。曾任莫斯科大学教授,自然爱好者学会、人类和人种学会理事长,俄国科学院院士和荣誉院士。1885年创建莫斯科大学地理系。他坚持统一地理学的观点,认为地理学是关于地球的包罗万象的科学,既研究自然地理、生物地理、人文地理,又研究区域地理。曾对伏尔加河、西第维纳河、第聂伯河以及高加索等地进行考察,开创俄国湖泊学研究。长期从事地理教育,创办并编辑《自然地理学》期刊。著作有《古代欧俄地形概念的发展》、《伏尔加河上游地区的湖泊及西第维纳河上游》、《日本:地理概论》等。在人类学方面,倡导并建立了人类学博物馆,主持编辑过《人种学评论》和《俄国人类学》杂志等。曾任莫斯科大学教授、苏联科学院生产力研究委员会副主任。50年代末60年代初连续发表了4篇论文和一本专著《地理学的理论问题》(1960),在苏联地理学界引起对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科的关系、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等问题的论战。他反对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隔,反对把经济地理学看成是纯粹的经济学科,主张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统一,对苏联地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