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代表人物

1、古代地理学时期

荷马(μηρος/Homer,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9、8世纪之间。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古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425),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史学名著《历史》一书的作者,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大约从30岁起,希罗多德开始了长期的漫游。他的足迹东至两河流域,南达埃及最南端,西至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北临黑海沿岸。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广泛了解乡土人情,细心考察文物古迹,多方采集各种民间传说,努力搜求各类历史故事。长期的游历不但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知识,而且对他后来写著历史有很大帮助。所著《历史》一书,共9卷。1~5卷第28章,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之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该书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书中众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亦作《希腊波斯战争史》。在古罗马时代,希罗多德就被誉为“历史之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1.逻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经济学》。7.美学著作:《修辞学》、《诗学》、《亚历山大修辞学》。其中有关地理学思想,他认为地球的各种居住性和不同的纬度有关,即可居住性是对赤道距离的函数。


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一前193)生于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cyrene,在今利比亚)。他在昔勒尼和雅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成就则主要表现在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他的两部代表著作中,即《地球大小的修正》和《地理学概论》二书。前者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并以地球圆周计算为著名。他创立了精确测算地球圆周的科学方法,其精确程度令人为之惊叹;后者是有人居住世界部分的地图及其描述。在该书中,他系统地提出了采用经纬网格编绘世界地国的方法,全面地改绘了爱奥尼亚地图。他以精确的测量为依据,将得到的所有天文学和测地学的成果尽量结合起来,因而他所编绘的世界地图不仅在当时具有权威性,而且成为其后一切古代地图的基础。虽然埃拉托色尼的这两部地理著作不幸都失传了,但是通过保存下来的残篇,特别是斯特拉波的引文,后世对它们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精辟见解有一定的了解。


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4或前63年-公元23年),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受过良好教育后移居罗马,游历意大利、希腊、小亚细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地,曾在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任职。著有《历史学》(43卷)和《地理学》(17卷)。其中《地理学》在斯特拉波去世前不久完成,除第7卷外全部保存下来。该书第1、2卷为绪论,讨论了以天文学和几何学为基础的数理地理以及研究地表和大气圈的自然地理学,评论了埃拉托色尼、喜帕恰斯、波西东尼斯等前人的著作,提出了地理学家首先应确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等一些原则,描述了海、大陆和气候带等。第3~17卷分论当时欧洲人已知的世界各地区,按政治单元进行区域描述,内容包括自然特征、物产、城市、居民及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其中8卷写欧洲,6卷写亚洲,另一卷可能写利比亚(今非洲,即第7卷)。《地理学》是西方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对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长期的影响。它是引用前人著作汇编而成,有些地区的描述详简适宜,杂有一些神话和许多已不存在的地名等。


2、近代人文地理学时期

亚历山大•冯•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他的哥哥是柏林洪堡大学创立者威廉·冯·洪堡。 洪堡早年在普鲁士矿产部从事植学、地质学、气象学研究。1793年任高级矿务师。后从事野外考察、著书和讲学。曾考察过西欧、南北美洲、北亚和中亚等地。参与建立柏林地理学会,1828年组织了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其科学活动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和生物学等。主要贡献有: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指出气候不仅受纬度影响,而与海拔高度、离海远近、风向等因素有关;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论述气候同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的关系,得出植物形态随高度而变化的结论;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又名洪堡寒流)。此外,还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1808~1827年与邦普朗用近20年时间写成功30卷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是近代地理学最为重要的著作,晚年写成《宇宙:物质世界概要》,还有《植物地理学论文集》和《中央亚细亚》等。洪堡的科学成就和著作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纪念洪堡,德国建有洪堡基金会,资助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研究。五卷本的《宇宙》(德文: Kosmos),是他描述地球自然地理的尝试。


李特尔(Ritter,Carl,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生于奎德林堡,卒于柏林。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教授。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创用“地学”一词。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拉采尔(Ratzel,Friedrich,1844-1904):德国人文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历任《科隆日报》记者、慕尼黑技术专科学校和莱比锡大学教授。拉采尔主要学术思想是地理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同时认为,由于有人类因素,环境控制是有限的,并把位置、空间和界限作为支配人类分布和迁移的三组地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和“生存空间说”。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民族学》、《德国:乡土地理导论》、《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著作,其中《人类地理学》是其代表作。另外,拉采尔在城市、交通、港口的地理意义及其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作用方面研究也作出贡献,他第一个系统说明了“文化景观”的概念,是近代地理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地理学家之一。


赫特纳(Hettner,Alfred ,1859~1941),德国 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生于德累斯顿,卒于海德尔堡。哈雷大学博士。1882~1890年先后两次去南美洲旅行考察。1895年创办 < 地理杂志> ,并长期任主编。曾任海德尔堡大学教授。到过俄国、北非和亚洲等地旅行。赫特纳强调地理学的区域特性。他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叙述了地理学的历史、性质、任务、研究方法、概念和思想的构成、地图和图片、文字表达以及地理学教育,系统地阐明地理学理论,是其地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还著有<区域地理学基础>等。其著述众多,主要有《区域地理学基础》(1924)、《俄国》(1905)、《大陆的地表形态》(1912)、《英国的世界霸权与战争》(1915)、《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1927)《文化在地球上的传播》(1928)。其中以《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影响最为深远,成为地理学思想史和方法论研究的经典著作。赫特纳逝世后,由他的学生和助手整理出版的有《人的地理学》(1947)、《运输地理学》(1952)、《经济地理学》(1952)。


奥托•施吕特尔(Schluter, Otto,1872-1959)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先在哈雷大学学习德国语言和历史,后转学地理学,1895年到柏林大学任 F.von李希霍芬的助教。1906年到慕尼黑大学任教,后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提出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1911年起,任哈雷大学教授、地理系主任,1938年退休,但实际领导地理系工作到1951年。在此期间完成中欧聚落地理研究,著有《早期中欧聚落区域》(3卷,1952、1953、1958)。此书论述了公元6世纪时中欧聚落,提出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方法论原理上来。


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法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1866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先后担任南锡大学(1872~1877)、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77~1898)和巴黎大学(1898~1918)教授。维达尔·白兰士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并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他的代表作是《人生地理学原理》(1921),此外还有《法国地理大纲》(1903 年)、《东部法国》等书。


让•白吕纳: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生于图卢兹,卒于塞纳河畔布洛涅。法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瑞士弗里堡大学和巴黎法兰西学院教授,在瑞士洛桑大学开办欧美第一个人文地理学讲座。他继承和发展了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思想,认为人文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在地表所做的事业,并把这些事业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事实;主张人地关系的可能论,认为人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具有选择的可能和自由。著有《人地学原理》、《历史地理学》、《法国人文地理学》等。




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历任牛津大学高级讲师和第一任地理系主任、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院长、英国下院议员。认为地理学是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提出陆心说,首次以全球战略观念分析世界政治力量。对英国大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著有《历史的地理枢纽》、《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等。




森普尔:美国地理学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又译辛普尔。生于路易斯维尔,卒于西棕榈滩。曾任克拉克大学教授。她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思想文化、经济发展与国家历史的影响 ,强调自然地理条件的决定性作用 。著有《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中海地区地理及其与历史的关系》。





索尔:美国地理学家。曾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教授。主要研究沙漠地区、热带地区的景观,以及印第安人的人文地理和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农业地理。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的景观学派。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著有《景观的形态》等。





巴朗斯基(Nikolay Nikolayevich Baranskiy,1881~1963),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家。经济地理学区域学派创始人。1943年获功勋科学家称号。1957年获斯大林奖金。曾任全苏地理学会莫斯科分会副主席、《地理学问题》杂志主编。在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国家及区域经济地理学、经济地图学、城市地理学及地理教学方面均有较大贡献。主张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分支中的一门社会科学,应与自然地理、历史、技术、经济建立紧密的有机联系。认为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经济区域,重视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研究,提倡统计资料、野外考察与地图等文献资料相结合。他创建的国家和区域经济地理描述体系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其主要著作有《苏联经济地理》、《美国经济地理》、《苏联地理》、《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概论》、《经济地理-经济地图学》等。


萨乌什金:1928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自然、数学、地理学部,受巴朗斯基的悉心培养,1933年毕业。1947年获地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起任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教授,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先后兼任《地理教学》和《地理学问题》杂志主编。在经济地理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人口居民点地理学、地域生产组织与经济区划、经济地理学和地理学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也是前苏联理论地理学、计量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地理学的积极倡导者。认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建立在深入研究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生活链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应包括四度空间、时间中的一系列系统。先后培养出600多名经济地理专家,其中包括70多名博士研究生。一生中发表400多部论著,达700多万字。代表著作有《莫斯科》、《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历史、理论、方法和实践》、《地理科学的历史和方法论》、《地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等。


张相文(1866~1933),革新中国地理学的先驱,教育家。字蔚西,号沌谷。宿迁泗阳人。在上海南洋公学、北京大学等长期任教。1901年出版中国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1908年出版中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地文学》。1909年在天津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的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并当选为会长。次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地理刊物《地学杂志》。还著有《泗阳县志》、《佛学地理学》、《南园丛稿》和《地质学教科书》等。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3、现代人文地理学时期

吴传钧,男,1919年出生于苏州,1941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地理系。194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专著10多部。获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3次。因病于2009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鲍觉民,中国经济地理学家,安徽巢县(今巢湖)人,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地理系。1940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地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7年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所所长,大洋洲经济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外人文地理》杂志主编。九三学社社员。曾主编《外国经济地理》。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邮编:730070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技术支持:六度空间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