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斌,男,1968年出生,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于四川师范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南开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小说叙事艺术。开设课程有文艺理论专题、文学艺术基础、文学概论和美学等,在《当代文坛》《文艺争鸣》《民族文学研究》《文学自由谈》等期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0余篇。代表性作品有:《禅与先锋写作》《小说艺术魅力的敞亮》《沉重的翅膀》《反思批评的三个基本维度》《失败的小说:审美张力空间的匮乏》《原型象征:审美张力空间的拓展》等。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校级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3项。
主持项目2项、参与项目3项: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建构与审美转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年。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形式张力研究”,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2012年。
“直观与折射:时空美学基本原理初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年,排名第二。
“敦煌艺术的符号化、视觉化与文化认同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年,排名第二。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西方话语”与“本土经验”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6年,排名第二。
出版专著2部、主编专著1部,参编著作2部:
《情节及其叙述的魅力: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张力研究》,民族出版社2014年9月。
《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理论名著研究》,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小说艺术魅力探寻:小说张力论》,民族出版社2015年11月;
《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第二版),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当代视觉与文学艺术中的敦煌》,参编;民族出版社,2019年4月,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
《但愿绝了那“双簧”的声响》,《文学自由谈》2006年第1期。
《小说林探秘》,《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2006年第2期。
《从容激昂话文学》,《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2006年第3期。
《沉重的翅膀:我看甘肃当代小说写作》,《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文学张力说:历时回顾》,《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小说艺术魅力的敞亮》,《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8期。
《张力蕴藉的全知叙述》,《写作》2007年第4期。
《张力充盈的人物塑造》,《名作欣赏》2007年第12期。
《小说反讽张力的生成》,《写作》2009年第3期。
《反叛的空壳:扫描现当代中国的文学革命》,《现代语文》2009年第22期。
《对我国当代内部批评的反思》,《学理论》2009年第7期。
《比较文学的合理内核》,《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小说中的原型化及其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天人之道的张力空间》,《燕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原型象征:审美张力空间的拓展》,《武陵学刊》2010年第4期。
《失败的小说:审美张力空间的匮乏》,《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小说中隐喻的生成》,《写作》2010年第9期。
《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反思》,《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第一人称民族叙事审美空间的拓展》,《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歌词节奏的生成》,《写作》2011年第3期。
《反思批评的三个基本维度》,《燕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独特的题材,诗意的叙事》,《甘肃经济日报》2011年6月14日。
《敦煌艺术的宗教文化精神及其当代意义》,《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歌词情感的魅力》,《写作》2011年第9期。
《批评家的成熟与衰老》,《粤海风》2012年第1期。
《从附庸到狂欢:我国当代批评个性的嬗变》,《石河子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当代文学对传统的认同现象反思》,《井冈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一体化身份认同的现实语境探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一体化身份认同与文学批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身份研究的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歌词的形象性追求》,《写作》2012年第4期。
《田世荣〈蝶舞青山〉的艺术魅力探寻》,《甘肃文艺》2012年第4期。
《民族文学研究的目标与文化身份认同》,《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歌词意境的营构》,《写作》2012年第9期。
《20世纪中期民族小说一体化认同的自我原因探析》,《山西师大学报》2013年第1期。
《回归文学常识:新世纪“文学与思想”论争的反思》,《文艺争鸣》2013年第1期。
《诗歌跳跃性的生成》,《写作》2013年第3期。
《文学张力:形成机制的探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文艺应尊重传统和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29日。
《50-70年代民族小说的自我认同原因探析》,《石河子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敦煌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再生现象反思》,《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文学张力的本体论意义》,《北方论丛》2013年第5期。
《文学张力的性质》,《燕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回顾·反思·展望:50-70年代民族小说文化身份的动态建构》,《西部学刊》2014年第1期。
《悲剧艺术效果的生成》,《写作》2014年第1期。
《反讽张力与小说审美空间的拓展》,《山西师大学报》2014年第5期。
《当代敦煌文学对地域文化的认同缺陷反思》,《西部学刊》2014年第5期。
《回顾与反思:50-70年代民族小说对地域风景的审美转化》,《井冈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网络流行语的文学性及其写作意义》,《写作》2014年第9期。
《身份认同困境:当前民族小说的一个叙述焦点》,《宁夏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从领导形象看二十世纪50-70年代民族小说的文化身份认同》,《西部学刊》2015年第3期。
《对全知的自觉控制与可靠叙述的张力》,《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当代民族小说的片面认同现象反思》,《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文艺放飞中国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10日。
《强制阐释与文论异化症》,《文艺争鸣》2015年第9期。
《文学需要怎样的思想》,《宜宾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第一人称越界叙述与强制阐释:以当代民族小说为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历史阴影与偏激的身份认同悲剧——麦家小说新作日本佬细读》,《当代文坛》2016年第4期。
《变色龙喜剧效果的生成》,《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6期。
《破旧立新的文化身份建构途径:对50-70年代民族小说的一种考察》,《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价值追求反思》,《文学与文化》2018年第1期。
《非虚构英雄及其物欲时代的精神传承》,《红杉林》2019年第4期。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自我出走式”情节开端:基于文化身份视角的观照》,《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