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图片

 

中 文 名

中华蟾蜍

学  名
Bufo gargarizans
目  名
无尾目 ANURA
科  名
蟾蜍科
地 方 名
癞蛤蟆
地理分布
省内见于兰州、天水、平凉、徽县、两当、武山、武都、文县、康县、舟曲、迭部、玛曲等地。国内除宁夏、新疆、西藏、云南、广东、海南岛、广西等省外,其余各省均有分布。
鉴别特征
体背瘰粒密布,头背光滑无瘰粒,胫部瘰粒较大;无跗褶或有而不显著。体侧及腹面无土红色斑。蝌蚪体黑色,尾末端较尖,色浅淡。唇齿式Ⅰ:1一1/Ⅲ。
形态描述
体形肥大,雌蟾体长85—112毫米,雄蟾体长56—84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圆而高,吻棱显著;鼻孔近吻端;鼓膜明显,上下颌均无齿;吉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颊部向外倾斜,鼻孔后至眼睑下缘略凹陷;瞳孔横椭圆形。
前肢长而粗壮。指扁,指端圆,深棕色,指侧具缘膜,指间无蹼;指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成对。掌突2枚。内掌突小而长圆;位于第1指基部的近侧;外掌突大而圆。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前伸不及肩,左右跟部不相遇。趾微扁,趾端圆,趾侧缘膜显著,基部连成半蹼,第4趾两侧蹼起于第3趾关节瘤;蹠突二。内蹠突大而长具游离刃状缘;外侧蹠突略小,圆形。二者相距甚远。
皮林粗糙,体背满布瘰粒,体侧及前肢背面瘰粒较小;股背、股后及胫背较大;头顶平滑,上眼睑及头侧具小疣;耳后腺显著,斜列眼后及鼓膜上方,两耳后腺间瘰粒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腹面满布大小相似的疣粒。掌、蹠部及跗部无疣粒。跗褶不显。
体色随季节及性别而有差异,通常雄蟾体背黑褐沾绿、灰绿或黑褐色,个别体侧有浅色花斑;雌蟾背色较浅,瘰粒着生部深乳黄色,体侧有黑色与浅色相间的花斑;眼后沿耳后腺下缘斜向胯部有一条显著的黑线纹;腹面通常具乳黄与黑色混杂而形成的花斑,腹后至股基部腹面有一深色大斑。
第二性征 雄性个体较小。内侧3指具黑色婚垫,背部瘰粒圆滑,顶端刺不显或缺。无声囊和雄性线。
标 本 号
NWNU20011
存放位置
LX-3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