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概况 > 学习资料

第二章—本章小结

发布时间:发布时间:2020-04-21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明显减缓虽然儿童每天的改变并不显著,但他们在6-11岁之间所累积的差异还是很惊人的。大约七八岁时,儿童能够更有意识地对自我进行判断,自我判断更加现实、平衡和全面儿童能意识到羞愧和自豪的情绪,也能够更清晰地区分内疚和羞愧。小学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加工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稳步提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皮亚杰将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演阶段

依恋是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系、纽带或持久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这种依恋促进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密性和接近性。亲子交往对儿童发展有重要的的作用小学阶段的亲子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儿童除父母、教师及亲属以外的另一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师生关系是小学儿童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成分。由于小学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起主导作用,因而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加重大而深远。我们倡导的是亲密型(或情感型)的师生关系,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亲切友好,学生尊敬、热爱教师。教师期望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儿童的道德分为: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定向和天真的利己主义阶段)、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和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履行准则与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班杜拉认为,对行为的强化有三种形式: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这三者都可以促进个体作出模仿的行为。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