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部分
2010 --2011 学年第一学期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期末考试卷
《土地利用规划》( A )
得 分
|
评卷教师
|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
|
|
1. 某乡土地总面积 1000 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 100 公顷,林地 200 公顷,有林地 100 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
A. 90% 和 20%
B. 90% 和 30%
C. 70% 和 10%
D. 90% 和 10%
2. 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3. 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4. 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 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5. 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7. 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8.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9.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10. 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得 分
|
评卷教师
|
二、概念解释题 (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
|
|
1.土地利用规划
2.土地利用分区
3.基本农田
4.农用地整理
5.土地利用结构
得 分
|
评卷教师
|
三、简答题 (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
|
|
|
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4.简述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5.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资料包括哪些?
得 分
|
评卷教师
|
四、论述题 (每小题 9 分,共 18 分)
|
|
|
1.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2.
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类型?如何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计算土地垦殖率、土地开发利用率、林地覆盖率、退耕还林率、退耕还湖率、耕地退化率、水面利用率和复种指数。
表1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公顷
类 型
|
基期面积
|
土地利用类型
|
期内减少
|
耕地 |
园地 |
林地 |
牧草地 |
城镇村用地 |
交通用地 |
水域 |
未利用地 |
耕 地 |
5120 |
4850 |
50 |
120 |
15 |
35 |
25 |
15 |
10 |
270 |
园 地 |
510 |
|
440 |
10 |
5 |
20 |
20 |
10 |
5 |
70 |
林 地 |
642 |
|
10 |
600 |
|
18 |
14 |
|
|
42 |
牧 草 地 |
312 |
|
|
|
300 |
6 |
6 |
|
|
12 |
城镇村用地 |
914 |
60 |
20 |
10 |
10 |
800 |
8 |
|
6 |
114 |
交通用地 |
520 |
50 |
10 |
20 |
8 |
12 |
400 |
10 |
10 |
120 |
水 域 |
1860 |
|
|
|
10 |
10 |
40 |
1800 |
|
60 |
未利用地 |
180 |
80 |
10 |
10 |
20 |
8 |
6 |
16 |
30 |
150 |
规划面积 |
10058 |
5040 |
540 |
770 |
368 |
909 |
519 |
1851 |
61 |
838 |
期内增加 |
|
190 |
100 |
170 |
68 |
109 |
119 |
51 |
31 |
838 |
备注: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公顷 。养殖水面为600公顷。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B 3、 C 4、 C 5、 C 6、 D 7、 C 8、 A 9、 B 10、 B
二、概念解释题
1、人们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 , 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并且对实现该优化组合在时间上、措施上和政策上做出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综合功能。是土地利用控制的手段和措施。
2、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依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上级下达的规划指标的布局,划分出土地规划用途相对一致的区域。
3、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4、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5、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在一定区域内的组成比例,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和空间布局结构。
三、简答题
1、第一、土地开发规划,对未利用的土地或利用率很低的土地进行开发的规划。第二、土地整治规划,对土地资源中已被开发利用,但其土地生态系统正在或已遭破坏而需恢复正常土地利用功能的土地规划。第三、土地保护规划,指使土地数量不再减少,土地生产力不再下降的规划。第四、土地整理规划,指为调整改造土地利用方式和权属状况,改进完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编制的规划。
2、( 1 )准备工作阶段;( 2 )调查研究阶段;( 3 )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阶段;( 4 )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
3、 (1)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2)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3)土地利用率分析;(4)土地产出率分析;(5)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分析。
4、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供需平衡原则;差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集中连片原则;行政界线相对完整性原则。
5、( 1 )上轮规划评价。( 2 )区域概况。( 3 )土地利用状况。( 4 )规划目标与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 5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6 )土地利用分区。( 7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 8 )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 9 )实施规划的措施。( 10 )乡镇指标调控。
6 、( 1 ) 主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书、土地利用规划图件和数据库。( 2 ) 附件:各种专题报告、其他有关资料。
四、论述题
1、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规划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 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以控制,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土地利用宏观失控的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和 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出了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和依据。
2、答:土地利用分区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是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土地开发利用方向和改良措施等差异,并保持某一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所作的分区。
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则是依据土地规划的基本用途和土地保护、利用、开发、整治措施的不同所作的分区。在一个土地利用区内,一般以一种用途或者措施为主导,其他用途则处于服从和辅助地位。
第一,准备工作,包括拟定方案,收集、整理分区所需资料和图件。第二,拟定分区技术指标,应反映各类用地区对土地数量、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要求。第三,具体划定各用地地区的界线,一般采用图纸叠加与分区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将土地适宜评价图、地形图、城镇规划图等叠置其上面,根据重叠的情况划定部分用地区的界线,再利用分区技术指标划定其余用地区的界线。第四,整理分区成果,土地利用区初步划定后,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修正用地区界线或用地指标,调整土地利用分区。相应确定各区土地利用原则、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等。
五、计算题
① 土地垦殖率 = 耕地面积 / 土地总面积 ×100%=5040/10058×100%=50.9%
② 土地开发利用率 =(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未利用水面)/土地总面积 ×100%=[10058-61-(1851-600)]/10058×100%=86.9%
③ 林地覆盖率 = 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770/10058×100%=7.6%
④ 退耕还林率 = 耕地退还林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20/5120×100%=2.4%
⑤ 退耕还湖率 = 耕地退还湖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5/5120×100%=0.29%
⑥ 耕地退化率 = 耕地退化难利用/耕地基期面积×100%=10/5120×100%=0.19%
⑦ 如养殖水面保持不变,则水面利用率 = 利用水面/水面水面总面积×100%=600/1581×100%=33.3%
⑧ 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公顷,则复种指数 = 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100%=10000/5040×100%=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