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性质
土地利用规划是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地理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教育部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确定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6大核心课程之一。
课程沿革
现代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研究和教育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50年代初主要侧重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规划问题,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国民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已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这期间,我国的土地管理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1993年在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分别在经济学中设“土地管理(020119)”专业,在工学中设“土地规划与利用(081405)”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调整,将两专业合并组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早在20上世纪50年代,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前身地理系相关专业教师就开展了县乡土地测量与制图、农业规划等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院教师在土地资源调查、规划和地图制图等领域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由焦北辰教授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多次再版,并获国家优秀图书奖;向传璧教授主编的《地形图应用学》在高等院校教学和土地调查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詹启仁教授等参加了《甘肃省国土资源地图集》的编制工作。
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土地资源管理与地理科学、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区域经济学相邻科学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该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拥有先进的测绘、地理信息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仪器和软件,开展了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地籍测绘、遥感应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和省级科研项目及横向规划类课题30余项,为该学科的人才培养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003年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教学计划调整,设置《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作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限选课,课时设置36学时;教学内容中规划理论是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规划方法也显得陈旧。
2005年根据学科发展和“2+2”培养模式的需要,修订教学计划,结合本校教学实践,设置《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作为地理学一级学科三个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限选课,课时设置54学时;编写了“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大纲”,该教学大纲突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和规划方法的教学内容。
2011年借学校“五期”教改启动之机,进一步适应形势调整教学计划,设置《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作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时设置72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6学时。同时,设置《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作为地理学一级学科三个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任选课,课时设置72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6学时。在基础理论方面增加了土地利用系统论、土地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基础、景观生态理论等;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加强了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用途管制等方面的内容;在专项规划中增加了土地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内容。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2011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
教学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备地理学、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和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勘测调查、土地规划利用、城镇规划、地籍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开发经营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特色
该课程融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一体,对形成全局统筹的思维方式、掌握土地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有重要的作用。特色:
1.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素质为教学理念
在课程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是本课程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体现在加强课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为此,这些年来,学生获得了包括甘肃挑战杯竞赛一、二等奖在内的许多省级,市级,学校以及学院的科技创新奖,在《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杂志》、《遥感技术与应用》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多篇。与校外知名专业机构合作,通过课堂实习和野外实习,配合各专业的综合实习,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取得良好效果。 这些学生毕业后,已经承担起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
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规划方法培养学生,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把现代技术应用到规划中,提升规划技术水平。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技术(GIS)等技术的进步,学生可通过规划软件自己动手实现自己的规划理念,形成规划方案图,并可对方案进行比较优选。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理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进行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