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规划是对耕作生产要素的系统配置和整体优化,包括耕作方式、地块、水系、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的系统配置。
一、耕地的组织形式
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1.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是按轮作田区进行作物轮换种植。
具备的条件:科学的轮作制度;种植计划比较稳定;土地权属稳定,集中连片。
不足之处:灵活性差,不适宜市场经济的要求。
2.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
是在同一块耕地上进行的轮作方式。比较灵活,较为普遍。不足之处是作物配置分散,年际间作物种植比例和作物产量不稳定。

二、耕作田块配置
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对耕作的其他要素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有直接影响。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
适宜的田块长度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和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
田块长度的确定:考虑机械作业效率;考虑灌溉要求,要根据末级固定渠道要求的适宜长度和控制面积来确定田块的长度。农渠长度一般为400—600米是适宜的;考虑到地形条件;
(二)耕作田块的宽度
1.平原地区宽度的确定:以便于机械作业、灌溉或防护等考虑确定。
2.需要排水地区的宽度的确定:以排水沟间距来确定。一般在200米左右。
(三)耕作田块的规模
1.一般规模在10—13.33hm2
2.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在不同地区,采服不同的经营方针,种植不同的作物种类,地块规模差别很大,一般在平原机械旱作地区,为发挥机械效率,地块具有较大规模,在丘陵水田区,规模不可能太大。
(四)耕作田块的外形
1.设计原则
给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必须使设计的田块至少具有一个直角和田块两边长边平行,因此田块形状最好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其次是梯形,其底角最好为90度或接近90度。
2.不规则地形下的设计
(五)耕作田块的方向
是指田块的长边方向。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1.光照条件:
2.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
3.排水要求:田块长边垂直于地下水流向。
4.防风要求:耕作田块的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
5.方便交通:
(六)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要求耕作田块内土壤、坡向和坡位一致。

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
田间灌排渠系: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以下及耕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毛渠、毛沟、灌水沟、畦等)。
1.一般要求
要与其他有关规划项目紧密配合,要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一般应将田间沟、渠沿田块界线配置,做到田块规整,便于耕作和灌溉。
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
布置田间渠时应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2.平原地区
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有两种形式
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的布置形式和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形式。
3.山丘地区
岗田的排灌渠系布置:一般沿岗脊布置斗渠,在斗渠两侧开农渠,排灌结合。在岗头部分按宽岗头和窄岗头布置。
冲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排为主,结合灌溉。小冲田不开冲心沟,呈“月”字形布置。在大冲田内,一般增开冲心沟,呈“用”字形布置。上小下大的冲田,排水布局在上部呈“月”字形,下部呈“用”字形布置。
旁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灌为主结合排水。一般采用斗、农两级渠道。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4.低洼排水地区
主要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考虑不同作物对地下水深度的要求和土壤质地。
5.井灌区
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井数、井距和井位
6.喷灌区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缺乏,应大力发展喷灌,主要涉及管道和喷头的布置。

四、田间道路布置
是田间生产和运输的动脉,联系县与乡、乡与村、村与田间的通道,其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
(一)田间道路的种类
1.机耕道:连接乡(镇)和村或主要居民点的道路,供拖拉机和车辆行使,道路宽在6米左右。
2.田间道: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路面宽一般在4~6米,一般多设在耕作田块的短边,服务于一组田块。
3.生产路:联系主要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运输的作用,服务于1~2个田块,路宽2米左右,一般沿田块长边布置。
(二)田间道路配置要求
1.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线路直,往返距离短,可以顺利达到每一个耕作田块。
2.田间道路应沿田块边界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协调。
3.应尽量少占耕地面积,路、沟、渠、林结合布置。
4.要注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纵坡度、选线的土质,避开低洼沼泽地段。

五、农田防护林配置
配置的目的和作用:能够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农田气候,减轻风沙和干旱的危害,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起到护田增产的作用。
配置的几个关键问题:
1.林带结构:指林型、宽度、密度、层次和断面形状的综合体。采用林带透风系数作为鉴别林带结构的指标。分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
2.林带方向:取决于主害风向和地形条件,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防风效果最佳。
3.林带间距
取决于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其与树高成正比,同时与林带的结构有关。
4.林带宽度
以节地和保持适当透风程度所需最小宽度或者树的行数确定。
5.林带交通口
为便于拖拉机和各种农机具的运行,在林带的长边和短边交接处应设交通口。
6.树种选择与搭配
树种选择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树种搭配上一条林带只宜采用单一的乔木树种,不宜采用多种乔木树种进行行间、株间混交的搭配方式。

六、田间设施综合配置
田、沟、渠、路、林等项目的配置必须综合考虑和有机结合。
1.在旱作区,拖拉机路一般两侧植树,开排水沟,形成一路两林四沟,沟起排水、护林的作用。
2.在灌区,一般机耕道与林带设在灌水渠与排水沟之间,渠沟位于所服务田块的一侧,有一路两林两渠两沟的形式,也有一路两林一渠一沟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