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和公路等级
公路指连接城市、乡村、工矿基地和其他居民点之间主要供汽车行驶的道路。
1、公路是一种线型工程构筑物,由路面、路基、桥梁、涵洞和遂道以及防护工程(护栏),排水设施(边沟等)组成。
2、公路的组成要素
路基:是在原地面上挖或填成一定规格的横断面
路面:是铺筑在路基上供车辆行驶的结构层,具有承载车辆,抵抗车轮磨损和保持道路表面平整的作用。路面结构分为垫层、底基层、基层和面层等四个部分。
路肩:道路两边没有铺筑路面部分,它作路面的侧面支撑和行车停歇地带。路面+路肩=路基
路沟:道路排水沟
路拱:路面和路基的横向总体形状为拱形。
过障工程:通过天然障碍的工程。如桥、涵、隧道等。
排水工程:如过水路面,排水沟等。
防护工程:主要有护拦、挡土墙、护脚、护坡等。
公路附属构筑物:主要指行车标志,加油站、养路站、通风设备和绿化等
3、公路分级
1)高速公路:交通量25000辆
2)一级岔路:交通量5000-25000辆
3)二级公路:交通量2000-5000辆
4)三级公路:交通量2000辆
5)四级公路:交通量200辆
4.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昼夜交通量:指每昼夜通过该公路的标准车辆数,是确定公路等级的重要指标。
计算行车速度: 是指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公路受限制部分(如弯道)所能允许汽车达到的最大行车速度。
行车宽度:各级公路的行车道宽度。当高速公路的交通量超过4人车道的容量时,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大型车辆比重较大的平原、微丘陵区汽车专用二级公路,其行车道宽度可采用9m。平原、微丘陵区的4级公路,当交通量较大时,行车道宽度可采用6m。
路基:公路路基宽度为公路行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之和。
平曲面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出形成的圆弧称为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安全,应使驾使员在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纵坡:一般平原地区小于6%,山区小于8%,最大不超过11%

二、线路规划
1、公路选线
2、选线原则
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
因地制宜,根据地形条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布置路线。
路线布置在地势干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的走向上,符合工程技术条件。
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布局状况,作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如注意与居民点、大型畜牧场保持足够的卫生、安全、防疫距离,离开居民点不少于150m,畜牧场不少于100m,少于此距离用绿化手段设置隔离带。
要与其它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如与上级公路正确衔接、交叉采用立交,立交与其交通线路的布局协调统一等。
要经济合理,在不降低公路技术标准条件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3、不同地区选线的特点
(1)平原微丘陵区
在平原地区,没有纵坡限制,若无其它障碍,应力求顺直短捷。
一般允许设置几公里以上的长直线,为确保汽车安全,在长直线尽头不应设置小半径平曲线,在微丘陵地区耕地连续集中,选线必须注意少占耕地或不占耕地。
贯彻“先山后土少占田,山坡取土变梯田,梯田取土变平田,平田取土不废田”节约土地的原则。
中线应尽可能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集中的居民点,与居民点保持方便的联系。
公路与铁路和其他公路相交时,尽可能正交或不于45°,避免电力或电讯设施交叉。
合理处理路桥关系。
小桥涵洞的位置,原则上应服务路线走向。
当斜交过大(一般在桥轴线与洪水流向的交角小于45°时)或河沟过于弯曲时采取改河(沟)措施或适当改移路线,调整斜交角度以免增加施工困难或大工程费用。
(2) 山岭、重丘陵地区
地形特点,短距离内高程跨度比较大,山坡徒峻,溪流湍急,有的流量虽小,但冲刷很大,沟谷多而曲折,地形错综复杂。
在复杂的山岭、重丘陵区自然条件下,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固性。
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保证日后养护和运输费用地经济。
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需要。筑路材料供应方便,便于施工与养护。
4、选线方案择优
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
道路工程造价
年度运营费用(包括货运费S1,道路及工程物的折旧费S2和养路管理费S3)
占地面积损失
5、公路占地面积概算
公路用地宽度=路其宽度+两侧边沟宽度+其它用地宽度
式中路基宽度=路面宽度+两侧路肓宽度
边沟宽度=边沟底宽+2×边坡×沟深
某条公路线路占地面积=公路宽度×路线长度
某条件公路用地总面积=某条公路线路占地面积+沿线设施用地
一般来讲,一级公路总用地宽度65米,二级公路总用地宽度30-40米,三级公路总用地宽度25-30米,四级公路总用地宽度20-30米。
某区域公路占地面积=每条不同等级的公路占地面积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