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程序
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原则
模型化原则
优化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以上原则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有次的,其中整体性原则是根本性的,其他原则是对整体性原则的深化和补充。整体优化思想是系统科学的精髓,是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论基础。
2、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特点
多学科性创造性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分析结果的多方案性
3、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基本范畴
从土地利用系统的开发与规划的角度看,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包括5个范畴。
(一)目标
(二)替代方案
(三)费用与效益
(四)模型
(五)评价准则
4、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程序
确定系统边界
目标确定
环境因素分析
潜力预测与可行性分析
限制因素分析
关节点因素分析
输入输出系统分析
系统综合, 制定方案
决策
反馈修正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概述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则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需要收集大量的基本资料,包括图件和文字资料。主要内容包括:
土地利用现状和历史资料
自然条件资料
社会经济条件资料
有关法规、政策、规划
三、土地利用系统与环境
自然生态条件分析:气候、地质与地貌、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要素以及土地类型综合分析。
社会经济要素分析:产业特征、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发展状况。
区位与周边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系统所处的经济区位、交通区位、行政区划以及周边大中城市对本区域的辐射影响。
四、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组成结构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建立本地区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耕地、林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等。
数量结构对本区分类系统中各利用类型的数量比例及其历史变化进行分析。
空间结构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生产力的地域分布等。
权属结构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数量和分布,大中型土地利用项目的土地权属、利益分配等。
五、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既是衡量一个区域土地利用的效果、土地开发的强度指标,又是区域土地利用潜力的衡量标准。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地利用程度可以得出系统的土地利用开发的方向,了解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程度常以土地利用率、农业用地率、垦殖率和水面利用率、城镇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指标来表示。
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
六、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的投入量。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是指单位土地收益多少或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收益。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人均商品量、商品率、人均税金等。人均资源量、人均耕地、人均可利用面积、人均林地、人均草地、人均绿地等;人均收入、社会文化教育水平、居民消费程度等。
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某种影响的效应。
九、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基本情况概述
前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经验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设想
提出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途径
提出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