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的基本特征
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②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较大的弹性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③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实行动态的控制、协调、组织与监督;
④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总体规划的实施;
⑤易被土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使用者所接受与执行。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述评
总体规划模式主要有:
总体蓝图模式
指标控制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3、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选择
在现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中,主要采用了指标控制和土地利用分区相结合的模式,有很多优点,因而是现阶段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是县级)值得提倡的规划模式。
第一,通过用地分区,能够为规划确立一个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长远目标。
第二,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规划,协调产业间用地矛盾,为各个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
第三、两种规划模式的结合,可使规划在实施中具有一定的弹性,即灵活性,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第四、这两种规划模式的结合能够紧密结合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搞好规划的实施监督
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与目标确定
(一)战略目标
1.战略目标的制定原则
目标适中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
突出重点
2.目标体系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环境目标和利用规划目标4个大类,每一类又可分出许多次一级的类别,形成一个战略目标系统
(二)战略重点
1.影响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2.竞争中的优势领域建设用地
3.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用地
4.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用地
战略重点具有阶段性,这是规划工作需要注意的。
(三)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
战略方针要服务于战略目标,须要简明、扼要,使人们容易掌握要领。
战略方针切忌公式化、一般化。战略方针越具体,对指导战略的实施越有利。
(四)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战略的手段。
制订战略措施,就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进一步具体化。
区域发展战略措施通常包括实施战略的相应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资金政策、劳动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
三、战略目标的确定
(一)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1.区域地位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2.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域优势与劣势比较,通常需要从①区位优势;②资源优势;③技术优势;④产业的优势等方面开展研究。
3.区域容量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包括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的研究是区域容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外部条件评估
总体环境从高到低、从大到小分层次进行:
世界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周边地区的情况。
产业环境产业结构、生产状况、产品状况、产品市场状况和产品生产环境。
企业或公司环境
四、土地利用战略模式选择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封闭型经济自我健全和完善,生产和流通“内循环”。
开放型重视与外部经济联系,生产和流通“外循环”。
内向型区域内部市场为导向,内外市场交换。
外向型区域外部市场着眼,以外补内,内外并举。
内聚型依靠和利用内部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本区域经济。
市场导向型“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
技术导向型技术进步是区域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平衡发展战略模式
梯度推进战略模式
增长极战略模式
点轴开发战略模式
网络开发战略模式
圈层结构战略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