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一)理论核心
|理论简介:
1、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2、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3、大卫·李嘉图:地租产生必须具备土地数量有限、土地肥沃程度与位置的差别。
4、杜能:地租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5、马克思: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级差地租是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的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的差别。
级差地租Ⅱ的产生的原因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异。
地价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地价是地租资本化。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1、通过规划,合理利用土地以提高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
2、通过规划,修建交通运输网络改变土地的资源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3、通过规划,确定土地用途以影响地价的变化,“规划即地价”。
4、通过规划,合理布局用地,使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位于城市中心区,行政办公用地远离城市中心区,农业用地配置于郊区,集约经营度高的用地(果园、蔬菜地等)配置于近郊,大田作物用地配置于远郊。

二、土地区位理论
(一)区位理论简介
区位为站立之地。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杜能,1826)农业用地区位选择
——工业区位论(韦伯,1920)工业用地区位选择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勃,1930)城市用地区位选择
——市场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选择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即:P = p - (c + t)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即指对工业定点和生产起到存利作用的因素,而不包括那些对企业定点起不利影响的因素。

把成品从P运到M1、M2 、M3三点,每吨成品所需的总费用F为:F=(W1S+W2S2+W3S3)f,总费用F的最小值的地点P即为企业的最佳区位。
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关于一定区域(国家)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或城市区位理论。1933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城市在空间上的结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投影。
克氏认为对周围地区承担中心服务职能的中心地应位于于最接近所属地区的地点,在正常情况下应当位于正六角形服务区域的中央。就是中心城市应当位于它所辐射的或所服务的区域里面一个六角形的中心地点。
4.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理论假设:(1)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买者;这些居民偏好相同,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3)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要由对它的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
(4)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它就能获得利润,否则,它就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的地点,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所在地。
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4个因素:
价格高低、需求强度、市场半径、单位距离的产品运输成本。在平均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厂要增加总利润量,必须使销售量增加或总成本减少。
廖什认为,近代西欧的工业区位正是按产品需求量的大小而逐步形成的,每一个新出现的工业点都离不开它周围的消费者。
(二)理论指导意义
1.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2.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三、持续利用理论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6世纪至3世纪)——“永续利用”思想的产生。
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只有一个地球”;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J)向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
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VNCED)通过的《里约宣言》,提出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
1994年我国也通过了中国的白皮书,就是中国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如何落实到我们国家怎么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资源利用领域内的具体应用。
1990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持续土地利用的思想。
1993年FAO发表《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将持续土地利用定义为“将技术政策和旨在同时关心社会经济原理与环境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即同时考虑以下几点:保持和提高生产力(生产性)、降低生产风险(安全性)、保护自然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可行(可行性)和社会可以接受(接受性)。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土地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土地面积有限性
土地持续利用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一)持续利用理论的核心思想
1.可持续性。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支配这一生存空间的生物、物理、化学定律所规定的限度内,环境资源对人类福利需求的可承受能力或可承载能力。
2.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1、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
2、解决好土地利用的系统性和外部性
3、开展土地利用项目费用效益分析
4、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四、生态经济理论
(一)生态经济学及其思想
1.生态经济学(Ecolomics)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
2.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
(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1.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
2.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考虑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土地的开发、整治和利用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五、人地协调理论
(一)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环境决定论:人类活动受制于自然环境
征服自然论:过分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
协调论:人地协调论,人类是地球环境进化的产物;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人体组成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动态平衡关系。
(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1.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2.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六、系统工程理论
(一)系统工程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组合起来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它本身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S={Si、Si∈R,I=2、3、4}
式中S—系统,Si—第i个组成部分,R—定义域。
传统工程=一般的逻辑思维+专业工程知识
系统工程=传统工程+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系统工程方法论为研究方法的整体性,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学化。
霍尔三维结构图(解释此图的意义)

(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指导
土地是一个系统
土地利用实际上对系统的优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


七、外部性理论
1.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
?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如果外部经济性得不到有效补偿,会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误。
?资源经济学认为,如果在给定的资源配置条件下,没有替代方法来配置资源,使某些人比原有配置下得到更多的福利,而又不损害其他人的福利,则就称这种原有的资源配置为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或帕累托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