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案例
案例一:
某民营企业的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常识来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诡计来剥削员工。
请根据所学习的有关激励等理论,分析该老板做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类需要是分层的,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级需满足以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主导需要决定了人的行为。
(2)案例中该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员工的主导需要。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民营企业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
(3)要使得激励有效,应当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加以满足。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案例二:
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小苗的成长
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员苗晓光,是公司先进人物中的典型代表。他从学校的校门出来就进了工厂,他有一种追求,就是要用他在学校里面的所学,结合“生产的需要”,结合“中国是个羊绒的大国,不仅仅是资源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大国,如何要把自己的所学,结合实践发明创造出最好的分梳技术”这样一种抱负、这样一种追求,激励他在将近6年的时间内,在研制小组的领导下,发挥了他自己的特长,终于在1995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专家鉴定,这是这项工艺BSLD?5的工艺技术,获得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这样一个评价。
苗晓光自己曾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企业里想干一些事,像我们这样一些从学校毕业以后到基层工作的人,想要做出点贡献。事实上,一个人要想干成一件事,没有企业领导的支持,没有周围人创造的环境条件是很难的,我们这个项目就是这样的,所以历时有6年。在刚开始研制的时候,因为我们厂处于低谷的特殊情况,一个是人们也不理解,因为消耗资金比较大,再一个是人力、物力的条件都不特别具备。这样情况下,李总来了(因为他是技术出岙),当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又了解了分梳的重要性以后,决定把这个项目干下去。回想这个项目的完成,我自己觉得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为企业做了一点贡献,今后的路还很长,我想这还只是走完了第一步,今后还有推广和有一个更好地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苗晓光指着公司奖励他的房子,激动地对人们说:“这就是公司奖励给我的一套住房,是公司最好的住房了,对我来说是非常知足的。因为什么呢?在这个项目搞好之前,公司曾两次给我调整住房,从原来我住房子的8平方米到16平方米,后来又给了一套两居室。后来公司认为贡献(与报酬)应该是相对应的,所以就奖给了我这套住房,建筑面积大约有90多平方米。对我自己来说,心里感到一种踏实、一种满足。在北京有套住房是比较难的,给套住房也是对我工作的一种承认。不仅是在住房上领导给了奖励,而且在工作的其他方面,如:严晋级、职称,还有工资待遇上也给了相应的奖励,我想我不能辜负领导对我的奖励,对自己来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工作上应该更努力,为企业做出新的贡献。”
思考题:
请用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来分析小苗的成长过程。
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的实例告诉我们,在激励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例中的小苗是一个高成就需要者,公司为他创造了高成就的机会,小苗为公司做出成就的同时,公司及时给予他必要的物质激励,就是说把内激励和外激励有机地来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国内公司同上面“固定工资还是佣金制”那个案例里的中日合资公司,在激励问题上的不同做法。中日合资公司他只考虑了成就激励,而没有考虑在人们做出成就以后,能够及时地给予物质鼓励。当然,在对人的激励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我们对于不同的情况要做具体分析。
案例三:
固定工资还是佣金制
白泰铭在读大学时成绩不算突出,老师和同学都没认为他是很有自信和抱负的学生,以为他今后无多大作用。他的专业是日语,毕业后便被一家中日合资公司招为推销员。他很满意这份工作,因为工资高,还是固定的,不用担心未受过专门训练的自己比不过别人。若拿佣金,比人少得太多就会丢面子。
刚上班的头两年,小白的工作虽然兢兢业业,但销售成绩只属一般,可是随着他对业务和他与客户们的关系越来越熟悉,他的销售额也渐渐上升了。到了第三年年底他已列入全公司几十名销售员中头20名了。下一年他很有信心估计自己当属推销员中的冠军了。不过这公司的政策,是不公布每人的销售额,也不鼓励互相比较,所以他还不能说很有把握说自己一定会坐上第一把交椅。去年,小白干得特别出色。尽管客额比前年提高了25%,到了九月初他就完成了这个销售额。根据他的观察,同事中间还没有人完成定额。
十月中旬,日方销售经理召开他去汇报工作。听完他用日语做的汇报后,那日本佬对他格外客气,祝贺他已取得的成绩。在他要走时,那经理对他说:“咱公司要再有几个像你一样的推销明星就好了。”小白只微微一笑,没说什么,不过他心中思忖,这不就意味喜新厌旧 承认他在销售员队伍中出类拔萃了吗?今年,公司又把他的定额提高了25%,尽管一开始不如去年顺利,他仍是一路领先,比预计干得要好。他根据经验估计,十月中旬前他准能完成自己的定额。
可是他觉得自己的心情并不舒畅。最令他烦恼的事,也许莫过于公司不告诉大家干得好坏,没个反应。他听说本市另两家也是中外合资的化妆品制造企业都搞销售竞赛和有奖活动。其中一家是总经理亲自请最佳推销员到大酒店吃一顿饭;而且人家还有内部发行的公司通讯小报,让人人知道每人销售情况,还表扬每季和年度最佳销售员。
想到自己公司这套做法,他就特别恼火。其实一开头他并不关心排名第几的问题,召集却重视起来了。不仅如此,他开始觉得公司对推销员实行固定工资制是不公平的,一家合资企业怎么也搞大锅饭?应该按劳付酬。
上星期,他主动去找了那位外国经理,谈了他的想法,建议改行佣金制,至少按成绩给奖金制。不料那日本上司说这是既定政策,拒绝了他的建议。
昨日,令公司领导吃惊的是,小白辞职而去,到另一家公司了。
思考题:
白泰铭为什么要从中日合资公司辞职而去,到另一家公司去谋高就呢?
这个案例介绍了白泰铭对工资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刚开始他对固定工资很满意,后来取得了销售成绩后,就不满了,建议采用佣金制,遭到经理拒绝,就辞职而去。分析这个案例要应用组织行为学讲的文化传统对管理风格的影响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来进行分析。
组织行为学中讲到企业文化传统对企业的管理风格有很大秉承日本企业重视企业精神,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色,所以强调采用固定工资制。这种工资制和佣金制各有利弊,要适应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激励理论,一个人的成就需要激励,成就需要具有挑战性,能引发人的快感和奋斗精神,对一个人的行为起主要的影响作用。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白是属于高成就需要动机的人,他取得了成绩后外方老板没有在工资、奖金、精神上满足小白的更多需求,他自然就要辞职了。
再从公平理论来分析。公平不能激励人,只有不公平才能激励人,人们是否得到激励,不会由他所得到什么报酬来定,更重要的是他们比别人所得的报酬与自己所得的报酬是否公平来决定。从这个案例看,小白听说另二家外资公司都在搞销售竞争和有奖活动,其中一家的经理还请最佳销售员吃饭,通过内部刊物进行表彰。而小白所在的中日合资公司,没有看到,小白刚参加工作时的需求和掌握推销技术后的需求有所不同,来积极强化小白这种需求,而是拒绝这种需求,小白辞去工作职务是理所当然的。
案例四:
青田乳胶制品厂
青田乳胶制品厂是明珠集团公司下属的34家企业之一,现有干部、职工363名。固定资产2200万元,共有6个车间,8个科室。该厂地处南方沿海城市,开放早,有吸引力的优势,在80年代初,极力网罗人才,吸收本省及散居外地而思归返乡的技术人员,建起一支颇具实力的技术队伍,现有工技人员,有正式职称者已达18人,其中高工4名。不过他们虽确有专长,但与本厂业务并不一定十分对口,有的专长是生汁处理,有的专业是新型橡胶开发,有的只精通橡胶检验,真正从事乳胶工艺的,仅有48岁的黄振声高工。不过四们高工这种声势,总令人肃然起敬,并被集团领导视为本系统王牌主力。为加强此厂领导,最近派公司年富力强的得力骨干陈伟华出任厂长,并许诺将给予大力支持,勉励放手大干。
此前,该厂已从香港进口了两条生产线,一条可产乳胶指套或气球,另一条产鞋垫,但调整后总有些毛病,不够理想,加之因竞争激烈,或因需求季节性或因信息欠灵,赶不上时尚,效益不高。陈厂长上任,急欲打响头一炮,公司领导也期望他能找出一种需求潜力大、别人还未太留意的产品,捷足先登,成为“摇钱树”似的拳头产品。经过调查,陈厂长发现内部植绒的乳胶手套在海外已成家庭必备品,需求量极大,而国内尚颇罕见,但预计必将普及,于是决定就以这种绒里手套为主攻对象。经了解,英国一家公司有它的专用生产线供应,且号称“80年代世界前沿水平,全电脑控制”。陈厂长请示公司,认为兵贵神速,应当机立断。经与该英商短期接触,便于1987年11月,以120万美元的主价达成购买协议。英方答应尽快供货,并派专家来现场指导安装调试,保证设备到货后四个月内达到设计水平,投入生产。
不料签约后,英方却以种种借口,推迟交货,并要求追加10万美元货款,直到1990年10月才将全套生产线运到,并派来两名专家。陈厂长精心挑选了配合英国专家工作的调试组,由高工黄振声任组长,他英语好,理论水平高。另选了设备工程师姜适为辅。姜工虽仅中专学历,但肯钻研,能实干,在河南某橡胶厂实践中锻炼过20余年,机电都精通,只是外语不行。厂方当年在把他全家从内地调过来时,颇费功夫,又马上分配给三室一厅新房,他对厂领导十公感激。陈厂长又点了一位28岁的青年助工小郭参战。他工作欠主动,但英语好。另一毕业不久的年仅23岁的小汪也来主动请战,陈厂长见他作风忠实英语还可以,便接受了他的请求。调试组正式组成。
然而调试工作一开始就不顺利,许多重要部件远低于设计要求,如烘干箱总不能稳定达到工艺要求温度卷边机合格率仅10%上下,洗模机干脆不能动作,等等,缺陷部位多达17处。我方很快发现此台设备竟是从设计图纸转为实物的首部机样,设计意图虽想多用尖端技术,但考虑欠周或失误,到实践中检验,便破绽百出。两专家虽使出浑身解数,也一筹莫展。眼看四个月期限将至,英方老板带上另一专家来支援。又经月余努力,未见起色。英方老板声称不堪负担,只有“暂时撤离”,否则便将破产云云。我方据合同力争,英方提出再补交10万美元,然后“共同努力,以求完美。”我方一再据理交涉,英方死皮赖脸,摊手耸肩,强行撤离。
以厂班子研究,决定依靠本厂内部技术力量,自力更生,组建攻关组。在征询原调试组组长黄式意见时,他表示自己搞无把握,而这是英方无法推卸的责任。他请求派他去英国打官司,保证胜诉。陈厂长认为:“我们不熟悉国际诉讼,法庭相见,并无把握,且费用昴贵,拖延时日,难以随,而设备闲置,吃亏仍是我方,所以还是靠自己好。还是你来主持攻关组吧。”黄工却以身体、精力不济推辞。可是姜工却主动来请战,他说:“跟洋鬼子们干了几个月,已经看出他们也只有那两下子,还瞧水起我们,对我们的建议不屑一顾,自己倒撒一摊烂污溜了。我们就自己干!就不信不如他们。我敢立个军令状!”陈厂长部他要谁配合,并说黄工退缩了。姜工说:“我就要小汪一个,他能吃苦,会钻研,两人心齐,又精明灵活。”陈厂长点头了。
连续一个半月,姜、汪二人每天三班不下岗,在机器边铺上席子,干累了一倒,饿了啃个面包,渴了喝口矿泉水。六周下来,居然进展显著,许多难点都有不少突破,总产品合格率提高到近60%,虽然距能实现盈利运行的80%成品率标准还有点差距,总是令人鼓舞的,是咱自己干的呀。
厂领导班子决定,给攻关组姜、汪两人各发800元奖金,其余组员各发500元,以资鼓励。陈厂长承认这奖金是显得少了点,但再多发又怕别人不服气。
果然,很快就听到许多怪话:“英国专家干得差不多了,他们去摘桃子,有哈了不起,就发那么多钱?难道我们没干活!”“没让我去,要不比他两干得更好!”“不是并没达到要求吗?干啥还给奖?”甚至公司也来电话打听,显然有人去上头告了状。
陈厂长路遇姜工和小汪,榻安慰几句。姜工先说:“厂长,听见了吧?我不是为几个奖金去干的,是不服那几个洋鬼子,也不愿看见这么贵的机器闲着。可哥儿们苦干一场,还得受这多气。不是不能再改进,可召集谁还愿再干。”小汪没多话,只说了声:“真没意见,还不如调走好。”
思考题:
1、姜、汪二人解决了进口设备存在的总是得到厂里的奖励后,为什么大家对这个事不平?姜、汪二人也很洩气准备调走呢?
2、事到如今,请你给陈厂长出些点子。
这是一个企业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革的案例,分析这个案例要应用学过的公平理论、强化激励理论来分析。青田乳胶制品厂在引进技术时,由于没有进行技术论证价格情况及售后服务,受到了损失,在外方专家无力解决技术难题的情况下,厂领导自力更生组建攻关小组,解决了技术难题,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解决了生产难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收到了好的效果。但发给攻关小组奖金后,却出现了问题。主要原因是:厂里在发给公关小组奖励时,首先奖金和公关小组的付出相比微乎其微,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精神鼓励,造成公关小组受挫折后,想调离该厂,其次其他小组人员奖金得到的少,对公关小组产生的不满情绪,说怪话,向上级告状,从公平理论来说,他们的劳动没有得到应得的报酬,心理不服气,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对于一些自己不干,还说三道四的人,想拿报酬的人,领导没有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由于以上几点原因,使这个厂面临困境。
面对这个厂出现的问题,陈厂长首先应果断决策,利用激励理论,对厂里有贡献的人,应用强化激励理论,强化时要确定一个目标行为,强化时,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大胆鼓励和表彰对企业作出贡献的姜、汪二人,使他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安心和努力为企业作贡献。其次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因为员工之间的不满情绪,使员工了解事实真相,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消除员工之间的说怪话的不满情绪的隐患。再一点就是对那些说三到四,不想为企业多做贡献,又想多拿报酬的人,领导不应迁就,必要时或采取行政处罚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