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组织与管理
教学目标:明确现代管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提高对管理性质重要性认识。
教学要求:阐明管理学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组织的定义、要素; 管理的定义;基本特征;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管理二重性,管理理论发展和学习管理学必要性。
教学课时:4 学时
1.1组织
1.1.1 管理的起源
管理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古老的实践活动之一。
共同劳动是管理产生的基础,只有共同劳动才需要管理,它建立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
1.1.2 组织及其要素
组织的定义:所谓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
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将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政治组织,军事组织,宗教组织,教育组织等。
根据组织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组织的构成要素:
1、 组织成员: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
2、 组织目标:组织治理达到的目的,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
3、 组织活动:组织活动的内容有组织目标的性质决定。
4、 组织资源:人的劳动、信息、物质条件、资金等
5、 组织环境:组织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与社会的其他单位发生各种联系。 组织与环境相互影响,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6、 组织具有社会普遍性,其形式多种多样。
1.1.3 组织要素的整合
整合的目的:是组织的各种要素相互协调,使组织的社会存在持续实现。
整合的内容:要素内部整合、要素间整合
1、 要素内部整合:
(1) 组织成员的整合
(2) 组织目标的整合:
(3) 组织活动的整合
(4) 组织资源的整合
2、 要素间的整合
(1) 活动与环境的整合
(2) 目标与活动的整合
(3) 活动与人的整合
1.1.4 企业——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
我们将企业看作一种组织,从组织的各要素来解释:
企业成员:企业是由一群人的集合体。
企业的目标:满足社会需要、获取利润
企业的活动:资源的筹措、资源的转换、产品的销售
企业的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
1.2管理的内容和特征
1.2.1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什么是管理?对此,众多学者以不同的角度提出的自己的看法。
有人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一定义突出了管理的职能。
S·P·Robbins则把管理视作过程。而“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至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H·A·Simon认为,管理即制定决策。
数理学派认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式与程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国内学者对管理概念的看法多为综合论。例如,在徐同华等编著的教材(1998年)中,称管理为“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综合这些定义,我们认为,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又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这一概念体现了管理的一般特征:
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4、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1.2.2管理的性质
1、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二重性:自然属性(组织生产力)与社会属性(组织生产关系)
1.2.3管理的主体:管理人员
1、管理组织层次
⑴经营层:组织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经营决策、经营战略
⑵管理层:组织内部的动态平衡——一业务管理(业务专家)
⑶执行层:业务的具体实施;提高效率。
清晰分工、各司其职、不得越权。
2、管理领域和性质:
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
1.3 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3.1管理的原则: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
1、效益原则:效益是组织目标的实现与组织目标所付代价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最求效益原则就是努力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2、人本原则:是管理的首要原则。既要依靠人管理——实行民主管理,又要为了人的管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的。
3、 适度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1.3.2管理的方法论基础——系统论的观点及其启示
此部分是管理理论的近期发展,系统方法(system approach)把组织看作一个统一、目标明确、由相关部分组成的系统,而不是单独对待组织的各个部门。系统论告诉我们,组织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活动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其他的各个部分。
由此对我们的启示:
管理必须有整体观点
管理必须要层次的观点
管理必须有开发的观点
第二章 早期管理思想
教学目标: 了解中外古代管理理论,掌握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掌握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理解并正确认识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概念,掌握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中外古代馆理论,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的概念,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行政组织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重、难点: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韦伯的行政管理
教学课时:8学时
2.1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2.1.1 顺道: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管理者必须:第一,辨道,便是客观规律;第二,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的活动。该论点与现代管理的适应环境,因势利导相似。
2.1.2 重人:包括重人心向背和中人才归离两方面。该点与现代管理的人本管理相似。
2.1.3 求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融合、和谐。 类似于团队理论。
2.1.4 法治:就是根据法律、而非君主或官吏的个人的好恶来调整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主治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类似于当代的制度管理。
2.1.5 守信:信誉是国家和企业的生命,这是我国长期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信条。类似于现代的品牌效应。
2.1.6:预谋:预者,预测、预谋、预备,核心是预谋。类似于现代的战略管理。
2.2 西方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实践
2.2.1小詹姆斯·瓦特与马修·鲁宾逊·包尔顿
最早在企业管理中使用科学管理方法的,在组织工厂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中运用了许多管理技术, 如:根据市场调查,确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编制生产计划;建立详尽的统计记录和控制系统,对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培训,试图改善职工的福利,建立互助保险制度等。
2.2.2 罗伯特·欧文
现代人事管理之父。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只有处在适宜的物质和道德环境下,人才能培养出好的品德。并在自己的工厂里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实践:停止使用童工,禁止体罚工人,为工人提供厂内膳食等。
2.2.3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国富论》不仅是经济学史上的不朽巨著,也是管理学宝贵的思想遗产。在该书中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分工带来的好处。
针对制针业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
第一,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第二,分工节省了通常有一重中作转移到其他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第三,分工是劳动简单化,使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2.2.4查里·巴贝奇
计算机之父。认为劳动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工资支出。强调不能忽视人的因素。主张实行分红制度。
2.3 古典管理理论
2.3.1泰勒的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著重研究如何指向单个工人的生产率、其代表人物有F·Gi1breth(1868-1984)和L·Glbreth,1878-1972)夫妇以及H·L·Gantt(1861-1919)等。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泰罗,人称科学管理之父。他的代表作有:《计什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和《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
A、泰罗制的主要观点:
①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工作效率
②提高效率的手段—运用科学方法
③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
思考与讨论:如何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实质?
B、泰罗制的主要内容
1、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① 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合理利用工时。② 作业环境与作业条件的标准化。③ 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2、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3、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① 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② 实行职能工长制。 ③ 进行例外管理。
C、评价
重要性: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为管理理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企业的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并被借鉴到其他非工业组织中。
局限性:研究的范围比较小、内容比较窄。 而且由于提高了劳动效率,使工人担心工作机会的减少和裁员,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
2.3.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
法约尔对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中。他的其他重要著作还有:《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管理的一般原则》、《高等技术学校中的管理教育》、《国家的行政管理理论》等。
法约尔认为管理是经营的一部分,是由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构成。企业的经营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六种活动。
②管理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③管理的14条原则,详见教材P26-27。
注意比较泰罗与法约尔管理理论的不同特点,这与他们不同的经历、管理所处地位、角色不同有关。
2.3.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Max Weber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其主要著作有:《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社会学论文集》、《新伦理教与资本主义精神》。其主要贡献是指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反映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行政组织:是一种通过“公职”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世袭”或“个人魅力”来进行管理的思想的组织制度。
1、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韦伯指出,行政组织是按照下列规则来见了组织运行的:1、按行政方式控制的机构的目标所要求的日常活动,是作为正式职责来分配的;2、执行这种职责所需要的权力是按一种稳定的方式来授予的,并由官员能加以控制的某种强制手段来严格的加以限制;3、对于正常而继续的履行职责来行使相应的权力的方法有所规定:只有按一般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被雇佣。
2、权力有三种类型:个人魅力型、传统型和法理型的权力。他认为,只有法理型的权力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一种合理的、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是优于其它形式,适用于各种行政管理工作。这一理论,是对泰罗、法约尔理论一种补充。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思考题:
1、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内容。
2、有人说:泰罗制过时了,应当抛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在韦伯的理论中,权力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权利有何特点?
第三章 现代管理理论
教学目标: 了解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掌握人际关系学的主要观点
教学要求:了解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了解现代管理学派的主要思想,了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内容:霍桑实验,现代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思想
教学重、难点: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
教学课时:4学时
3.1 行为科学的产生
3.1.1、产生背景。
3.1.2、什么是行为科学?从管理角度看,行为科学侧重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对组织活动的影响。
3.1.3、梅奥创立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Mayo领导了1924-1932年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①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
②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
③大规模访谈(1928-1931)
④接线板接线工作试验(1931-1932)
Mayo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一书就是霍桑试验的总结成果,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
①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1.4、行为科学研究主要领域
①人际关系理论。
②个体行为理论。
③团体行为理论。
④组织行为理论。
3.2 现代管理流派
3.2.1社会系统学派
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把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创始人是美国的高级经理和管理学家巴纳德,代表作是《经理人员的职能》。
3.2.2决策理论学派
该理论已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行为科学和系统论的观点,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写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Herbert A. Simon)。
3.2.3系统管理学派
把系统论的观点运用于研究和组织企业的管理活动。认为从系统或整体的观点来考察企业,可以使企业与社会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网络更为清楚,有利于提高企业活动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
3.2.3经验主义学派
以杜拉克、戴尔为代表。该理论认为,管理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祖尧的研究对象,将其概括和理论化,以便于向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传授。
3.2.3权变管理理论学派
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方法。
3.2.4管理科学学派
该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
3.3 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从管理科学到管理艺术,从硬管理到软管理,从“手段人”到“目的人”,从强调个人竞争到重视组织成员间的协作,从集权到分权,从强调理性到重视直觉,从外延式管理到内涵式管理。
思考与讨论:上个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新的管理理论丛林,这些理论都是什么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再造理论;
知识管理理论; 管理创新理论;
信息管理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
冲突风险理论; 竞争合作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 集成管理理论;
物流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
2、业务流程再造
思考题:
1、西蒙的决策理论有何特点?
2、权变管理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