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在本校的历史沿革
本课程自我校成立计算机系开始开设,伴随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成立与发展,已逐渐建立起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拥有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和研究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1983年,我校计算机专业开始开设,并于1984年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系,是甘肃省高校中最早成立的计算机系,同时,在整个西北地区也属较早成立的计算机系。从那时候起,《计算机网络》便成为了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负责人全面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教材及教学资料,形成了围绕OSI参考标、Novell网网络标准,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及其体系结构,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至90年代初期,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团队,使得课程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考核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系。另外,依靠有限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在无盘工作站等现有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能够初步体会计算机网络的搭建过程。
2. 2000年,随着我校由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计算中心合并组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该课程在结合优势学科和资源的基础上,取得了可喜的建设成果。结合Internet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其网络体系结构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内的确立,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参照TCP/IP体系结构形成的五层网络体系结构成为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主线,在教学内容上与国内外的主流基本达到了统一。为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技能,开始了《计算机网络》的兄弟课程——《计算机网络工程》,与本课程的教学形成了很好地互补和促进作用,使学生拥有了更为完备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
该阶段,不少获得博士学位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开始加入该课程的教学团队,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形成了该课程教学的良好的讨论和探索氛围,使得课程的教学思路能够与时俱进。此时,结合课程负责人开始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
在该阶段中,国家对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命题实行了全国统一命题,《计算机网络》是统一命题中的必考课程之一。因此,在注重学生的应用技能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基础通信理论、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和基本原理方面进行了适当的加强,以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所需的专用设备的实验室也在该阶段完成了建设。实验室拥有5组RCMS实验设备,每组有8台PC机、4台路由器、4台交换机、1台入侵检测、1台防火墙,可支持每两位同学单独使用一台路由器或者交换机协作完成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教学也形成了由网络操作、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组网、协议分析、Socket编程等几方面构成的严谨体系。同时,本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了多项网络应用系统建设的项目和课题,为拓展教学思路,改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3. 2012年由计算机科学系、计算中心、网络教育学院合并而成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我校成立。随着本次优势资源的再次整合,尤其是与网络教育学院的联手,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学院在2013年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大纲再次进行了研究修订,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围绕传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展开的同时,加入了计算机网络在无线网络、Internet网上的音视频服务、网络安全和下一代Internet网络等新的网络技术。结合网络中心管理和规划全校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教学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实验环境也在逐步改善。
另外,多名研究分布和并行计算、服务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等信息新型网络计算技术的老师加入到了该课程的教学团队中。为该课程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教学的良性循环。
我们决心抓住这一有利于课程发展的良好机遇,首先在突出原有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编写教材,探索教学方法,完善实验方法和教学手段,力争建设好这门课程,使之成为一流的示范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