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化学文化学》其前身为《消费化学》,曾获得2004年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2005年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化学教育》等刊物发表相关研究性论文12篇。从1997年开课至今,直接授课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在广大学生中间得到一致赞誉和广泛好评,有98%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自己在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化学文化学》课程为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团队成员先后开设的《能源与化学》、《化学与社会》(文理、理科)、《化工与现代生活》、《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化学起源与发展》等通识课基础上进行合并整合的课程,历时10年多的教学与建设。 

     1997年,高锦章教授与莫尊理教授在校内首开跨系选修课《消费化学》,引起了校内学生极大的兴趣,曾出现一课难选的现象,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与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其中包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衣食住行中的化学等相关内容。随着课程的进行及选课学生的需求,课程又设置为《消费化学(理科)》及《消费化学(文科)》分文理专业来授课,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进入2000年后,课程由原来的板书教学逐渐改变为多媒体授课,图文并茂的方式进一步扩展了课程的内容,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到许多新的知识和领域。

随后为了进一步细分化学学科下不同专业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在2005-2009年期间,课程组成员杨武教授、宋玉民教授、查飞教授分别在校内开设了《能源与化学》、《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化学起源与发展》、《化工与现代生活》等生活,主要介绍化学与能源、环境、材料、生命现象、人类生活、毒物、食品等的关系,这些课程都以化学知识为主线,从化学现象、能源、化学合成材料、物质以及环境等中,以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为视点,选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结合科技发展趋势,运用情景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认识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前后,课程组成员路德待副、郭瑞斌、姚虹、杨云霞老师又开设和主讲了《化学与社会(文科)》、《化学与社会(理科)》、《化学信息文献检索》、《消费化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以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为中心,介绍了化学元素在组成宇宙世界、地球和人体中的作用与地位,阐述大气、水、食品及添加剂、日用化学品、农药、农膜、化肥、医药化学品等中的许多天然或合成化学品,详细地叙述人类利用化学品为自身健康服务的知识、经验和使用方法;从理论到实践详细地介绍人类利用化学品为自身健康服务的知识、经验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从发展的角度描述在知识经济和高尖新化学品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未来化学品更好服务人类健康的前景,特别是基因工程产品的研制与生产将是社会发展、人类健康的福音。 

    课程在开设过程中,通过对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补充,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先后出版了《消费者化学》、《生活中的化学》等配套教材,对课程内容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本课程组成员为适应新时期现代科技带动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本着积极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努力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理念,课程组开展了教学研讨,大家达成共识——组成教学团队,通过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学理念,课程开设至今总选课人数已经过万,修读的学生超过8000人。

在《化学文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中,课程组先后编制了电子课件,建设了视频资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采取教学团队分专题授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达到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的目标,建立起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重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