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的主要课程
1.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专业课
2.遥感技术基础,专业基础课
3.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专业限选课
4.土地利用规划学,专业限选课
5.资源环境遥感,研究生学位课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新理念下的遥感实践教学改革,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8-2009
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潘竟虎,赵军. 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理工高教研究,2008,(1).
2. 张彦丽,潘竟虎.《遥感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策略探究.地理教育,2008,(3)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西北师范大学第47届优秀实习指导教师,2007年
2.西北师范大学第二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005年
3.西北师范大学优秀实习组织者,2009、2010年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测度及其空间演化研究(项目编号41061017),2011-2013,主持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市群空间识别及其演化研究(项目编号41361040),2014-2017,主持人
3.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陇东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监测模拟研究(项目编号0710RJZA104),2007-2009,主持人
4.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40a疏勒河流域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空间协同演化及其调适研究(项目编号1208RJZA159),2012-2014,主持人
5.甘肃省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基于遥感和GIS的兰州市景观生态格局热环境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201-14),2013-2015,主持人
6.甘肃省建设科技攻关项目,基于遥感和GIS 的兰州市城区绿地缓解热岛效应研究,(项目编号JK2012-25),2013-2014,主持人
获得的学术奖励
1.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潘竟虎,石培基,赵锐锋,吴永伟."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与分区管制研究--以甘肃省为例"(编号:1-10/1),2010年,主持人,排名第1;
2.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潘竟虎,赵军,李传华."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遥感研究"(编号:2-10/1),2008年,主持人,排名第1;
3.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潘竟虎,石培基,康巧香,阎子昌."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绩效评价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编号:2-12/1),2012年,主持人,排名第1;
4.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董晓峰、赵华、王建华、李丁、周波、刘理臣,潘竟虎."甘肃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新技术应用研究"(编号:2006-J3-07),2007年,排名第7;
5.甘肃省第11次社科优秀成果奖.石培基,杨立岭,雒占福,赵锐锋,潘竟虎等.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配套政策和评价体系研究,2013年,排名第5;
6.甘肃省建设科技一等奖. 董晓峰,梁文钊,刘理臣,潘竟虎."宜居网络城市监测评价与兰州发展新模式研究"(2008-JK1-R4),2008年,排名第4。
代表性学术论文
[1]潘竟虎,石培基,董晓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地理学报,2008,63(6):635-645.(A1)
[2]PAN JINGHU,FENG ZHAODONG. USE OF USLE/GIS TECHNOLOGY TO
ASSESS SOIL WATER EROSION IN CHINESE LOESS HILLY AND GULLY
REGION: A CASE STUDY OF THE WEIGOU RIVER BASIN, GANSU PROVINCE,
CHINA. Intelligent Automation and Soft Computing, Vol. 16,
No. 6, pp. 857-867, 2010(SCI,UT ISI:000283468800002)
[3]潘竟虎.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情景模拟.自然资源学报,2009,24(4):577-584. (A2类)
[4]潘竟虎,董晓峰.基于GIS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分区.自然资源学报,2006,21(2):267-273.
[5]潘竟虎,李天宇.基于光谱混合分析和反照率-植被盖度特征空间的土地荒漠化遥感评价,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960-1969.(A2类)
[5]潘竟虎,郑凤娟,石培基. 甘肃省县域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空间分异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4):434-438.(CSCD)
[6]潘竟虎,张伟强. 张掖绿洲冷岛效应时空格局的遥感分析. 干旱区研究,2010,27(4):481-486.(CSCD)
[7]潘竟虎,秦晓娟. 基于植被指数-反照率特征空间的沙漠化信息遥感提取--以张掖绿洲及其附近区域为例. 测绘科学,2010,35(3):193-195.(CSCD)
[8]潘竟虎,石培基.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天水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评判.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2):134-139.(CSCD)
[9]潘竟虎,刘春雨. 基于TSEB平行模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蒸散发遥感估算.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25(2):183-188.(CSCD)
[10]潘竟虎,李璟. 河谷型城市城乡结合部景观格局空间尺度效应分析--以兰州市西固区土地利用格局为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2):114-119.(CSCD)
[11]潘竟虎,李晓雪,冯兆东. 基于V-I-AP模型的兰州市不透水面与植被盖度时空格局分析.资源科学,2010,32(3):520-527.(CSCD、CSSCI)
[12]潘竟虎. 基于光谱混合模型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分析--以兰州市为例.城市问题,2010,(2):18-24.(CSSCI)
[13]潘竟虎,石培基,吕立刚. 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管制分区--以张掖市为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1):193-198.(CSCD)
[14]潘竟虎,石培基,吕立刚.张掖市统筹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5(4):391-395.(CSCD)
[15]潘竟虎,石培基,孙鹏举.统筹甘肃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9):9-14.(CSSCI)
[16]潘竟虎,刘春雨,李晓雪. 基于混合光谱分解的兰州城市热岛与下垫面空间关系分析.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24(4):462-468.(CSCD)
[17]潘竟虎,李天宇. 甘肃省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的ESDA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9):62-66.(CSSCI)
[18]潘竟虎.基于遥感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密度分布模拟.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9,31(6):1117-1120.(CSCD)
[19]潘竟虎.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的黑河流域草原生态安全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5(2):251-256.(CSCD)
[20]潘竟虎,冯兆东,魏宏庆.长江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的Geo-CA模拟. 测绘科学,2009,34(2):93-96.(CSCD)
[21]潘竟虎,石培基. 张掖市生态功能分区.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22(1):38-42.(CSCD)
[22]潘竟虎,石培基.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的ESDA-GIS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0):15-20.(CSCD、CSSCI)
[23]潘竟虎,石培基. 甘肃省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4):485-489.(CSCD)
[24]潘竟虎. 黄土丘陵沟壑区蒸散的遥感估算--以静宁县水保项目区为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24(4):6-9.(CSCD)
[25]潘竟虎,冯兆东,董晓峰.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ESDA-GIS分析.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3):45-50.(CSCD)
[26]潘竟虎,刘普幸,赵军. 黑河下游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特征分析,土壤,2008,40(2):306-311.(CSCD)
[27]潘竟虎,石培基. 基于洛伦茨曲线和分形的甘肃省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2):252-256.(CSCD)
[28]潘竟虎,石培基.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227-230.(CSCD)
[29]潘竟虎,石培基,董晓峰. 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与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28-33.(CSCD、CSSCI)
[30]潘竟虎,冯兆东,相得年,张庆国.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格局的热环境效应遥感分析--以兰州市为例.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23(2):202-207.(CSCD)
[31]潘竟虎,董晓峰,魏延强. 兰州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测算分析.西北人口,2008,29(3):50-54.(CSSCI)
[32]潘竟虎,赵军,董晓峰. Geo-CA与GIS在区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模拟中的应用.干旱区研究,2008,24(1):131-136.(CSCD)
[33]潘竟虎,魏宏庆. 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及效果监测评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1):192-195.(CSCD)
[34]潘竟虎,冯兆东. 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的黑河中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24(1):1-5.(CSCD)
[35]潘竟虎,王建,王建华.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动态变化遥感监测分析. 湿地科学,2007,5(4):298-304.(CSCD)
[36]潘竟虎,任皓晨,张伟强,等. 嘉峪关市瞬时热力场时空格局分析.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20(5):39-42.
(CSCD)
[37]潘竟虎,冯翠芹,杜怀玉. 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嘉峪关市为例. 干旱区研究,2007,24(5):
717-721.(CSCD)
[38]潘竟虎,任皓晨,赵军. 甘肃省土地利用状况的计量地理分析.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3):377-381.(CSCD)
[39]潘竟虎,董晓峰. 基于GIS与QuickBird影像的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2):1-5.(CSCD)
[40]潘竟虎. 近15 年来长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310-315.(CSCD、CSSCI)
[41]潘竟虎,刘菊玲. 黄河源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1):29-32.(CSCD)
[42]潘竟虎,刘菊玲,王建. 基于遥感与GIS 的江河源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干旱区地理,2004,27(3):419-425.(CSCD)
[43]潘竟虎,杨旺明,赵锐锋.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模式空间统计分析--以甘谷县为例.西北人口,2010,31(5):77-81.(CSSCI)
[44]潘竟虎,石培基. 甘肃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土壤,2010,42(4):658-663.(CSCD)
[45]潘竟虎,石培基,赵锐锋. 基于LP-MCDM-CA模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天水市为例.山地学报,2010,28(4):407-414.(CSCD)
[46]Jinghu Pan,Peiji Shi,Fengjuan Zheng.Analysis on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Heat Island and Impervious Surface Using
Linear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Vol.216,pp,600-604.(EI,ISTP,Accession
number: 20111313873586)
[47]潘竟虎,刘扬,石培基 . 基于主成份分析和 GIS 的统筹市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 .土壤,2011,43(4):637-643.(CSCD)
[48]潘竟虎,李宝娟.基于空间PCA的兰州市热环境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干旱区地理,2011,34(4):662-670.
(CSCD)
[49]潘竟虎,胡羚.甘肃省分县人均耕地警戒值空间差异分析. 西北人口,2011,32(4):89-92.(CSSCI)
[50]潘竟虎,郑凤娟,杨东.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资源科学,2011,33(4): 684-689.(CSCD、CSSCI)
[51]潘竟虎,石培基.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程度地域差异及其机理研究.干旱区地理,2011,34(2):355-363.(CSCD)
[52]Jinghu Pan,Tianyu Li.Extracting desertification from Landsat TM imagery based on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 and Albedo-Vegetation feature space. Natural Hazards,2013,68(2)915-927. (SCI,DOI 10.1007/s11069-013-06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