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贯彻动态相关性原理时,应遵守的管理原则主要有弹性原则和环境适应性原则。
①弹性原则。即管理活动中,要保持一定弹性,以及时适应管理系统及其环境的各种变化,实现有效的动态管理。实行弹性管理,是由现代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的。一是管理者面对的问题是极其复杂并常有明显的社会化特点。在管理中,要求通过广泛科学的调查研究和预测,尽可能多的掌握现在和未来对管理影响的因素,但即是如此,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掌握,这就要求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留有余地。二是对管理的主要因素、各种关系、各个环节的认识有个过程和深度,即要抓住主要因素,又不能忽视次要因素,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留有一点余地。三是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各种情况和对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必须有多种方案,根据系统及环境变化选择出满意的方案。在执行弹性原则时,要做到适当弹性和积极弹性,反对消极弹性。所谓适当弹性就是能适应变化发展要求而又不损害整体功能的弹性限度。如余地留得太小,难以应付发展变化;而留得太大,造成浪费损害整体功能。如定指标中,“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编制过多,引起机关臃肿、人浮于事等。所谓积极弹性,就是以整体优化为目的的弹性。常讲,管理中要“多一手”就指此。所谓消极弹性,是以局部和短期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的弹性管理,它必然要损及整体功能,如管理中“留一手”。
②环境适应性原则。一是指要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系统关系,使之与环境相适应;二是指要改造环境,根据系统能力和要求对环境产生有利于系统发展和整体功能发挥的影响。坚持环境适应性原则,首先要构造一个开放系统。
3有序性原理
系统的有序性是指构成系统的诸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按照一定的秩序组合和排列,由此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它决定系统特定的功能,表示系统结构实现系统功能的程度。有序性原理的主要内容有:
①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结构,结构合理系统有序度高,功能就好,反之亦然。混乱是一种低度有序状态。
②系统由低级结构转变为高级结构趋向有序,反之趋向无序。如学习过程就是低有序状态转向高有序状态,知识老化过程就是高有序化向低有序状态转变的过程,还有改革就是提高系统有序化的举措。
③要实现并维持系统有序,前提条件是保持系统的开放,从环境中不断吸收物质、能量、信息,以抵制系统熵增。
贯彻有序原理应遵守的原则是:
①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是系统等级的划分,是系统结构的普遍存在形式。任何一个系统,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有层次结构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处在辩证统一体中,低层对高层有影响,高层支配低层。但低层也不是被动的,它保持自己相对独立性,对高层亦起重要支撑作用。在管理实践中,如果没有层次,就没有效率,严重时就会引起系统混乱。
②开放性原则。开放是系统有序的前提,对于一个封闭系统而言必然要走向混乱,甚至死亡。但这里要知道,开放只是系统有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开放中实现有序,还必须吸收有助于系统总熵减少的要素、能量和信息。如我国对外开放这是必须的,但引进的东西必须是进步、积极的。常讲的让新鲜空气进来,但必须挡住“苍蝇”。要把增加开放度与提高组织有序度机能一致起来。总之,开放与组织机制相适应的开放,才能达到系统预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