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含义
一是指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姿态、地球曲率、地形起伏、地球旋转、大气折射、以及传感器自身性能所引起的几何位置偏差。
二是指图像上像元的坐标与地图坐标系统中相应坐标之间的差异。
Δ定义:遥感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即说明遥感图像发生了几何畸变。 注:遥感图像的总体变形是平移、缩放、旋转、偏扭、弯曲及其他变形综合作用的结果。
2.几何变形误差的影响因素 (1) 遥感器本身引起的畸变 遥感器本身引起的几何畸变与遥感器的结构、特性和工作方式不同而异。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透镜的辐射方向畸变像差; 2)透镜的切线方向畸变像差; 3)透镜的焦距误差; 4)透镜的光轴与投影面不正交; 5)图像的投影面非平面; 6)探测元件排列不整齐; 7)采样速率的变化; 8)采样时刻的偏差; 9)扫描镜的扫描速度变化。 全景畸变

(2) 外部因素引起的畸变 1)地球自传引起的误差 地球自转对于瞬时光学成像遥感方式没有影响,对于扫描成像则造成图像平行错动。如图所示:

Δye :图像错动量 ;te:扫描整景图像时间 te=L/Rω); v φ :
纬度为φ 时该点地球自转线速度; L: 像幅地面长度;R: 地球平均半径6378km;ω: 卫星运行平均角速度。
2)地球曲率的影响
设OA0为成像基准面,A为地表一点。在考虑地球曲率影响情况下,A与OA0存在着由地球曲率引起的高差h,A在OA0代表的平面上投影点为A0,由于高差h的存在使得A点在像平面 Fa0上产生象点位移。一般来说,在星下点视场角比较小、扫描范围又比较小时地球曲率影响可以忽略,此时可以看成近垂直投影。

3)地形起伏的影响 地面起伏引起投影点相对于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点的像点产生的直线位移称为地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也叫投影差。在高差同为正值的情况下,地形起伏在中心投影影像上造成的像点位移是远离原点向外移动,而在斜距投影(雷达)影像上则是向内变动的(page.64)。因此,在雷达影像上看到的是反立体。此外,高出地面物体的雷达影像可能带有“阴影”,远景影像可能被近景影像所覆盖。

4)传感器成像几何形态影响 传感器一般的成像几何形态有中心投影、全景投影、斜距投影以及平行投影等几种不同类型。其中,全景和斜距投影产生图像变形规律可以通过与正射投影的图像相比较获得。 a.全景投影变形 红外机械扫描仪以及采用CCD直线阵列作为检测器的推帚式传感器的每一条扫描线都相当于中心投影,其成像面相当全景缝隙摄影机的投影面,是一个圆柱面,称之为全景面(page.61)。因此,扫描视场角越大边缘变形越大。
b. 斜距投影变形 侧视雷达属斜距投影,两种成像方式对同一地物摄影成像的变形结果如下图所示:

误差:
5)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变化的影响 内方位元素:表示摄影中心与相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如像主点在像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x0,y0,摄影中心到相片的垂距f。内方位元素一般为已知值,由摄影机鉴定单位提供。
外方位元素: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即6个自由度:三轴方向(X、Y、Z)及姿态角(j、ω、К)。
6个自由度其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给遥感图像带来不同变形,这种畸变是成像瞬间的综合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变化带来的畸变可能不尽相同。
多光谱扫描图像6个自由度变化对地面一个方格网图像成像后带来畸变的表现形式:

6)大气折射的影响 整个大气层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因此电磁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时的折射率也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使电磁波传播的路径不是一条直线而变成了曲线,从而引起像点的位移,这种像点移位就是大气折光差。
侧视雷达是按斜距投影原理成像的。雷达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一方面会因大气折射率的变化而产生路径弯曲,使传播路径变长;另一方面使电磁波传播速度减慢,传播时间增加。

(3) 处理过程中引起的畸变 遥感图像再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主要是由于处理设备产生的噪声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