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北 师 范 大 学

2009年校级重点课程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申报 书

 

 

 

 

 

所属学院(盖章)  政法学院              

课程名称       社会福利思想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社会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社会工作学                          

课程负责人        怀                           

申报日期       2009327                                         

 

 

 

 

 

 

 

 

 

 

填 写 要 求

 

一、    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四、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五、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六、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a)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怀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01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13919091978

 

博 士

 

社会学系主任

传 真

0931-7971218

所在院系

 

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E-mail

 

Lihuai2006@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730070

研究方向

社会福利理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城市社会学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本科讲程:

  12005年秋季,社会福利思想,专业课,周4学时,2002级社会工作班,44人;

  22006年春季,社会福利思想,专业基础课,周4学时,200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班,49人;

  32007年春季,社会学原理,专业基础课,4学时,2006级(22模式)3班,49人;

  42008年春季,社会福利思想,专业课,周4学时,2005级社会工作班,29人。

  52009年春季,社会福利思想,专业课,周4学时,2006级社会工作班,22人。

二、实践性教学:

   1、指导毕业论文:

20062007年度,200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4人;

20072008年度,200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5人;

20072008年度,200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函授本科生,3人。

20082009年度,2005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4人;

       2、指导教育实习:

20069月—10月,指导200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22人赴平凉市泾川一中教育实习;

20093月—4月,指导2005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22人赴兰州市民政局下属单位实习。

三、教学研究课题:无

 四、教学研究论文:无

五、教学表彰:

20075月,荣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承担研究课题:

      120043月—10月,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划中的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横向课题,主持人为笔者的博士导师,本人为第二参与者。

220048月—200512月,甘肃省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本人为项目主持人。

320077月—200812月,“后单位位制时期”城市地方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研究,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本人为项目主持人。

420087月—20107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城中村改造中的国家与社会”,本人为项目主持人。

二、发表论文:

1、《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独立)

2、《组织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与问题》,《社会》2005年第2期,(独立)

3、《社会网视域下的农民工求职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独立)

4、《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独立)

5、《农民工求职关系网络的再生产》,《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三、获奖研究成果:

1、《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其现代启示》一文获得2005年甘肃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2、《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一文获得2007年甘肃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3、《社会网视域下的农民工求职研究》一文获得2009年甘肃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岳天明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93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13919309901

 

 

 

 

传 真

 

所在院系

 

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E-mail

 

ytm0301@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730070

研究方向

社会学、民族学、社会工作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本科讲程:

12005年秋季,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专业基础课,周4学时,20051班,50人;

22006年春季,社会学原理,专业基础课,周4学时,20052班,55人;

32007年春季,社会学原理,专业基础课,周4学时,20063班,49人;

42008年春季,西方社会学史,专业课,周5学时,2005级社会工作班,29人; 

52009年春季,西方社会学史,专业课,周4学时,2006级社会工作班,22人。

二、实践性教学:

  1、指导毕业论文:

20042005年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5人;

20052006年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6人;

20062007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4人;

20072008年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5人。

20082009年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4人;

       2、指导教育实习:

20059月—10月,指导200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13人赴甘肃银行学校教育实习;

2006910月,指导200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9人赴西北师大二附中教育实习;

三、教学研究课题:无

 四、教学研究论文:无

五、教学表彰:

20065月,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研究课题:

       1、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04年立项,07年结项)

        2、参与国家社科项目“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06年立项)。(第二参与人)

        3  参与教育部课题“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疆游牧民族妇女社会化问题研究”( 课题批准号:06JA850004)。(第二参与人)

4、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度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第二参与人)

5、主持2007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现状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二、发表论文:

1、“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及其民族意义追问”,发表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独立)

2、“多维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探析” 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独立)

3、“试论民族学中的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发表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独立)

4、“学校教育与学生社会化个性的培养——一个社会学、人类学的跨学科分析”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独立)

5、“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发表于《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独立)

三、获奖研究成果

1、“论个人社会化的标准与目标” 获得2003年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2、“社会学解释策略的历史考察” 获得2005年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3、“民族学的视野与民族地区的和谐运行研究”获得2006年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独立)

4、“政治合法性研究” 获得2008年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独立)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马克林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8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13919861390

 

博士

 

 

传 真

 

所在院系

 

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E-mail

 

mkl323@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730070

研究方向

社会学、民族学、社会工作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课程:

       12004年秋季,民族社会学,专业课,2002级社工班,周3学时,44人;

       22005年春季,中国社会思想史,专业基础课,2002级社会工作班,周4学时,44人;

       32007年春季,社会学原理,专业基础课,20064班,周4学时,48人;

42007年秋季,社会调查方法,专业基础课,2007级,周4学时,48人;

    52008年秋季,民族社会学,专业课,2005级社工班,周3学时,29人。

二、实践性教学

1指导教育实习:

20032004学年度,培黎石油学校12人;

20052006学年度,甘肃银行学校,9人;

20062007学年度,省建一中,13人。

2、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20032004学年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4人;

20052006学年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6人;

20062007学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4人;

20072008年学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5人;

20082009学年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4人。

三、教学研究课题:无

四、教学研究论文:无

五、教学表彰:

20062007年度,荣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承担研究课题:

1、《西北少数民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004,编号:04CMZ004(排名第五)

2、《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政治心理优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编号:07XZZ007(排名第二)

3、《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国家民委政法司社科项目2007,编号07ZF03(排名第二)

二、发表论文:

1、《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凝结与时代升华》,《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6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7期。(独立)

2、《汉代法制转型中的宗教因素》,《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独立)

3、《宗教文化的生态和谐价值》,《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独立)

4、《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的纵向考察》,《开发研究》2006年第4期。(独立)

5、《伊斯兰教妇女观对西北穆斯林女性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独立)

三、获奖研究成果:

1、《西部人文环境优化研究》(专著,第二作者),荣获甘肃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211月);

2、《西部人文环境优化研究》(专著,第二作者),荣获甘肃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1月);

3、《西部人文环境优化研究》(专著,第二作者),甘肃省第五届优秀图书奖三等奖(20036月);

4、《回族法文化研究》(专著,独立),荣获2008年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刘永明

性别

出生年月

19719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讲师

电 话

13119448995

 

硕士

 

 

传 真

 

所在院系

 

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E-mail

 

liuym95@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730070

研究方向

社会性别学、社会工作学、社会态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本科课程

12008年春季,社会心理学,专业基础课,周3学时,2006级社工班,22人;

22007秋季,个案工作,专业基础课,周4学时,2005级社会工作班,28

32007年秋季,性别与生活,跨系选修课,周2学时, 74人。

42005年春季,管理心理学,专业基础课,周4学时,2002级管理科学班,39人。

52004年秋季,团体工作,专业基础课,周4学时,2002级社工班,38人。

二、实践性教学:

1、指导毕业论文:

20052006年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4人;

20062007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3人;

20072008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3

20082009年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3人。

三、教学研究课题:无

 四、教学研究论文:无

五、教学表彰: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承担研究课题:

1、福特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妇女生存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2004-2007),本人为主要参与人;

2、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西北少数民族妇女问题调查与研究(2007-2008),本人为主要参与人。

二、发表论文:

1、“整体、动态、系统基模:论落后生的疹治”,《职教通讯》2004年第3期。(独立)

2、“试论现代教师的创新素质结构及其建构”,《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独立)

3、“大学生校外住宿的社会心理透析”,《中外教育科学》2005年第4期。(独立)

4“论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缺失”,《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独立)

5、“保安族妇女生育健康调查”,《发展》2007年第2期。(独立)

三、获奖研究成果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岳天明

19693

副教授

政治社会学

社会福利思想、社区工作

马克林

19659

副教授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老年社会工作

刘永明

19719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个案工作

 

198211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思想、团体社会工作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

的比例)

教学队伍中有副教授3名,讲师1名,助教1名。获得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学位者2
人,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专业以及学缘结构都很合理,
优势互补,师资配置优良。同时,辅导教师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比例适当。另外,在社会
学和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中,我院的师资状况与科研成果在省内外都有良好的声誉。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法的探索,不断争强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

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入社区、居委会、福利院和戒毒

所等场所,在实践中训练社会工作的技能。

2、增强社会工作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目前,该专业的《社会学原理》课程已建设成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已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带动了该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20083月,学院组织了由教学副

院长带领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考察学习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大学、华东

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社会工作实验室状况。目前,我院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已获准省财政立项,正在建设当中,我们争取建成一个西北地区乃至国内一流的社会工作实验室。

近五年来,我们将教学改革思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制作

优秀的电子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主要有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活动;激励青年教师参加科研课题;在教学中承担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并对他们进行教学指导;让青年教师担任本科学生的指导老师,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

取得的成效:三位青年教师已在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位青年教师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是甘肃省目前唯一获得社会工作硕士学位的专职教师。5位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项、全系13位教师全部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

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个新开办的专业,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全国有212多所高校开办本专业。我校是甘肃省最早开设本专业的高校,2001年我校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社会福利思想》是教育部规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社会工作专业中最具理论性的基础课程。我院为了保证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社会学系开展了多次教研活动,讨论和完善本学科的教学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5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1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10位教师参加了多次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和省内外的教学研讨活动,绝大部分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学科素养,加强了本专业的学科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二,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近5年来,有5位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40多篇,3位教师获得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第三,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活动。近年来10位教师参加了中国社会工作年会;8位教师参加了高水平的专业培训活动;其中1位教师参加了20077月在云南大学举办的全国社会学系主任暨社会工作系主任联席会议,2位教师参加了200410月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全国社会工作教育教学研讨会,9位教师分别参加了自2002年以来的历年全国社会学学术年会。通过参加上述学术会议,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良好反应。

第四,加强课程实验室建设。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我院已建成社会工作模拟实验室一个,为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基本原理、个案社会工作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第五,自我院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以来,我院就开设了《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由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该课程的思想内容,任课老师有意识带领学生参加了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福利院、戒毒所等机构,增强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解能力。

第六,重视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在《社会福利思想》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增加了讨论课的时间和内容,注重与学生交流与讨论,经常听取学生意见,并对课程内容不断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使本课程教学越来越来深受学生的肯定和欢迎,教学效果日渐显著。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来自西北地区,而西北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较低,在实践中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还没有被制度化。由此,本课程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理论讲授和培养理论应用能力相结合,以培养优秀的专业社会工作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具有扎实的社会福利思想理论知识,并把相关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工作技巧和方法,能够把社会福利理论运用于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提高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甘肃及西北地区培养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社会福利思想的的哲学基础、历史发展、价值观和基本理论。共计24学时。

第二部分是社会福利思想的应用知识基础,讲授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学派关于社会福利思想转化为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应用。共计24学时。

第三部分是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实践。共计24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资本主义产生以来有关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理论,以及其转化为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的实践过程。

课程难点:自由主义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关于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理论。

解决办法:督促学生阅读本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讲述相关理论,共同分享参考资料;同时,让学生通过至少两周时间的社会工作实践来理解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能力和专业水平。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为了学生增强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任课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儿童福利院、戒毒所、敬老院等福利性机构。

   少量的参观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制度之间的逻辑理解。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社会福利思想》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但为了增强社会福利思想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方法和技巧,任课教师也注重实践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公益性的机构。

通过实践课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制度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课堂内的理论讨论:对社会福利思想基本理论难点的讨论。15学时)

课堂外的参观实践:参观儿童福利院、戒毒所、敬老院等福利性机构。(6学时)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组织形式

1、小组讨论。

2、观看社会福利制度实践的教学影视材料,并让学生加以点评和讨论。

二、指导方法

1、对小组讨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控制;

2、及时选择合适的教学影视材料增强学生对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1、对小组讨论记录进行评分,考核学生理论理解能力;

2、考核学生对教学影视材料的讨论和评价。

实践课部分占本课程成绩的30%。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钱宁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积极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社会学系推荐了一系列相关社会福利思想的优秀论著,如《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学》、《福利经济和国家理论》、《社会政策学》、《人类行为发展》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质和专业知识。并推荐本学科的国内外专业网站,使学生了解到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内外学科动态,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思维更新,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科和专业的理解。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还是在教学中利用了小组讨论和观看相关的教学影视材料等方式,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力。组织学生到社会救助站、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等机构参观,了解社会福利思想的应用领域和实践价值。同时,开展与学科有关的学术活动,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的社会工作专家来校讲学,并作专题报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本学科同时采用电子课件作为教学手段,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接受最新的学科发展信息。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根据本课程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重点,同时在课堂中采用小组讨论和观看社会福利制度实践的教学影视材料等方式,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观察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有很强的对实践认识能力。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形成了融洽的教学氛围,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课堂学习和课后训练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结合本课程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特点,组成了讨论小组。通过学生的讨论,不仅加深了理论的理解,而且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公益,坚定了他们的专业信仰,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伦理精神,使学生在学识水平、工作能力和精神修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3、开拓学校社会工作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引导学生将社会福利思想应用到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工作中,他们通过参观儿童福利院、戒毒所、敬老院等福利性机构,使学生体验到强烈的专业成就感,提高了他们的专业信心,促使他们创造性地把本专业应用到更多的范围。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本课程具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教师认真备课,有详细系统的教学大纲,不断丰富教案,制作了完整的电子课件。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生动灵活,在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很好地把理论学习和实务训练相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个结合”教学模式,即学习知识和掌握技巧结合,课堂学习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专业训练和个人成长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在甘肃省高校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声誉,得到校外同行专家的肯定和评价。几年来,学生对本课程的评教均为良好以上。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三个结合”教学模式,即学习知识和掌握技巧结合,课堂学习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专业训练和个人成长相结合,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熟练的实务技能。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建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参与实践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专业精神和学科素养。

3、加强专业的实践活动,开拓了社会工作教育教学的新方式。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社会福利思想》的教学在省内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中已有较好的影响,在本科生教学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在省内同类课程中处领先水平。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本课程在小组讨论和和社会实践两个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教学过程中尚未充分使用辅助性手段(如网站、视频资源、教学软件等)。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社会福利理论、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教学,学生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基本的专业技巧,培养实务型的社会福利机构的工作者,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2、通过社会福利理论、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教学,促使学生能了解社会福利制度等在国内外发展状况,了解该专业的学术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以便能把社会福利工作尽可能地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提高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声誉和影响力。

3、通过社会福利理论、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教学, 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专业精神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实务操作能力,且能将社会工作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结合,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复合型人才。

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1在现有的教材基础上,撰写好课程介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参考书目和文献、教师队伍介绍等内容,并制作优秀的多媒体电子课件,目前已基本完成该项任务。

2、编写社会福利理论、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辅助教材和案例讨论资料,并制作一定的音像作品,作为专业训练的工具,争取在3年内完成本项任务。

3将课程内容制作成网络多媒体学习支持系统,形成现代教学课程体系,能在网络中学习、交流和传播,本项任务将在3年内完成。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第一年完成第一模块(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社会福利思想的的哲学基础、历史发展、价值观和基本理论)的授课录像上网;

第二年完成第二模块(社会福利思想的应用知识基础,讲授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学派关于社会福利思想转化为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应用)的授课录像上网;

第三年完成第三模块(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实践)的授课录像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一、项目申报书;           二、课程负责人;

三、主讲教师;             四、课程简介;

五、教学大纲;             六、教学讲义;

七、电子教案;             八、教学安排;

九、教学用书与参考文献;   十、英文文献;

十一、学术前沿;           十二、相关法律;

十三、课程试题与参考答案; 十四,友情链接;

十五、互动平台。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http://jw1.nwnu.edu.cn/jpkc/zfxy/shflsx/index.html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试题及参考答案。

 

 

 

 

 

 

 

 

 

 

 


7. 学院的政策措施

7-1所在学院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政法学院自2003年以来为支持和鼓励全院教师重视本科教学,不断改善本科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制定了《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本办法自实施以来,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肯定,促使学院的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数量与建设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学院教师普遍重视本科教学质量,本《管理办法》为推动全院本科教学质量更上新台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政法学院为进一步支持《社会福利思想》课程建设,将采取以下得力措施:

1、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尽快建立先进的社会工作实验室、采购相关影视教学材料与教学软件;

2、尽快派本课程任课教师到国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处于一流水平的大学去学习和进修;

3、学院将加强与儿童福利院、戒毒所、敬老院等福利性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提高学生的社会工作技能建立实践基地。

 

 


8. 说明栏

 

9、学院推荐意见

 

 

 

 

 

 

 

 

 

 

 

 

 

 

 

 

 

 

 

 

 

    学院盖章                                主管领导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