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学院(盖章)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课程名称 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
|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
课程负责人
马满福
|
申报日期
|
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马满福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8年7月 |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 称 |
副教授 |
电 话 |
0931-7972434 |
||
学 位 |
博士 |
职 务 |
副所长 |
手 机 |
13693602339 |
||
所在院系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E-mail |
mamanff@sohu.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30070) |
||||||
研究方向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
1-2 教学 情况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2007,3-2007,7 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 专业课 本科 4 2005级 32
计算机操作系统 专业课 本科 4 2006级 56 2006,9-2007,1 计算机网络 专业课 硕士生
3 2006级 24
计算机组成原理 专业课 本科 3 2005级 39 2006,3-2006,7 微机原理 专业课 本科 4 2004级 50 2004,9-2005,1 微机原理 专业课 本科 4 2003级 50+51 2003,9-2004,1 微机原理 专业课 本科 4, 2002级, 65+92 2007年毕业论文 本科班7人 教学论文: 1、CC2001与计算机课程体系,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12期; 2、基于Internet的远程网络教学,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6期 获得的教学表彰 2001年西北师大中青年教学优秀奖。 2001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实习优秀教师 |
||||||
1-3 学术 研究 |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科研项目 [1] 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企业信息网格关键技术研究 2GS047-A [2]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并行程序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ZS001-A22-017-G,2001.01-2003.12 主要规划和设计者 [3] 国家“八六三”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基金 2002AA104310 2004,03-2005,12主要完成人 [4] 陕西省政府电子政务项目 数据交换技术 2004,5-2005,12 主持人 论文: [1] 马满福等,网格计算资源管理中的信誉度模型,《计算机应用》,2005:25(1):61-64 [2] 马满福等,网格计算经济中的信誉度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2005:25(4):940-943 [3] 马满福等, 网格计算资源管理中的强约束信任评估模型,《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5:23(5):628-632(EI:
06029637352) [4] 马满福等,网格资源管理中的局部性调度,《计算机应用》,2006:26(1):50-53 [5] 马满福等,一种支持公平交易的网格计算经济体系结构,《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23(1):28-30 [6] Ma MF et al. Credit in the Gird
Resource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Grid and Cooperative Computing- GCC
2005, Springger-verlag BERLIN,
pp.725-731(SCI: 000234857700090,EI: 06229908944) [7] Manfu Ma et al. A Scheduling
based on Grid-distance for Gri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HPC,
IEEE Computer Society, Los Alamitos, pp:576-581 [8] 马满福等. 计算经济中的网格监测体系结构,《计算机工程》,2006年7月 [9] 马满福等. 网格资源管理中的市场监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7月 [10] 马满福等. 网格经济模型中基于信誉度的资源调度,《计算机工程》2006年10月 |
||||||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张晓帆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4年9月 |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 称 |
讲师 |
电 话 |
7712891 |
||
学 位 |
硕士 |
职 务 |
|
手 机 |
|
||
所在院系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E-mail |
Zhangxf642@sina.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院 |
||||||
研究方向 |
通信及信号处理 |
||||||
2⑴-2 教学 情况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电子技术基础
专业课
4
3 2004级
180 微机原理
专课
4
1 2005级 13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专课
5
1 2003级 40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 专业课
4
1 2003级 40 本科生毕业设计 13人 教育实习
65人次 获得的教学表彰 [1] 获兰铝教学优秀奖一次 |
||||||
2⑴-3 学术 研究 |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论文: [1] 基于FDK方法的CT快速算法 计算机应用与研究
2004年 第一作者 [2] 基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 微处理机
2006 年 第一作者 |
||||||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⑵-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索国瑞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1年1月 |
|
最终学历 |
本 科 |
职 称 |
讲师 |
电 话 |
13919170964 |
||
学 位 |
学 士 |
职 务 |
|
手 机 |
|
||
所在院系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E-mail |
suogr@nwnu.edu.cn |
||||
通信地址(邮编) |
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30070) |
||||||
研究方向 |
计算机应用 |
||||||
2⑵-2 教学 情况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讲授的主要课程: 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 专业课
4
4 405 计算机组成原理 专业课
4
4
410 实践性教学: 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
31 本科毕业论文
33 教学表彰/奖励: [1] 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奖 |
||||||
2⑵-3 学术 研究 |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项目 [1] 藏语言文字处理 西北师范大学第二期科技创新工程子课题
2002.1~2003.12 参与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信息化教改实验 西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 2003.1~2004.12 参与 [3]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教改工程,西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 2004.1~2004.12
参与 |
||||||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王小牛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9年5月 |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 称 |
讲师 |
电 话 |
13008725270 |
||
学 位 |
硕 士 |
职 务 |
|
手 机 |
|
||
所在院系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E-mail |
wangxn@nwnu.edu.cn |
||||
通信地址(邮编) |
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30070) |
||||||
研究方向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
2⑶-2 教学 情况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讲授的主要课程: 计算机网络 专业课
3
3 303 计算机组成原理
专业课
4
5
474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专业课
4
5
603 计算机系统结构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3
5
70 实践性教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课
450 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
41 本科毕业论文
85 教学表彰/奖励: [1]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获西北师范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第一作者,2004年 [2] 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孔宪武中青年教学优秀奖 [3]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件获西北师范大学第三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第一作者,2006年 |
||||||
2⑶-3 学术 研究 |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1] 并行程序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1.1~2003.12 参与 [2] 实用系统性能分析与评价 2003年校青年基金 2003.1~2003.12 主持 [3] 藏语言文字处理 西北师范大学第二期科技创新工程子课题 2002.1~2003.12 参与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信息化教改实验 西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 2003.1~2004.12 参与 学术论文: [1] 王小牛,冯百明. 基于LINUX的NOW系统的构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8(1):35-37 [2] 王小牛,何珍祥. NOW系统上的并行快速排序算法. 计算机应用. 2002,22(7):15-17 [3] 王小牛. 一种新颖的控制多VCD机的方法.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3,39(1):36-38 [4] 王小牛,王治和,方宁德,冯百明. SIMD-SM模型上的奇偶排序算法.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3,39(3):33-35 [5] 王小牛,冯百明. 基于存储的矩阵乘积优化算法.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5,41(1):22-24 [6] 王小牛,姚军等. 一种独立于网格计算经济模型的记账和支付.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4 |
||||||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
姓 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科专业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张晓帆 |
男 |
1964,9 |
讲师 |
计算机 |
主讲 |
|
索国瑞 |
男 |
1971.1 |
讲师 |
计算机 |
主讲 |
|
王小牛 |
男 |
1969.5 |
讲师 |
计算机 |
主讲 |
|
方宁德 |
男 |
1948.4 |
高工 |
计算机 |
实验 |
|
张国治 |
男 |
1977.7 |
讲师 |
计算机 |
主讲 |
|
苟平章 |
男 |
1966.12 |
副教授 |
计算机 |
实验 |
|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课程组共有7位教师,有1位获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1位正在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1位获基础数学硕士学位,3位获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副教授2人,讲师5人。 课程组年龄结构为40岁至35岁4人,35岁至30岁1人,30岁以下3人,师生比为7:250。 主要成员从事计算机教学时间:马满福15年,张晓帆12年,索国瑞13年,王小牛15年,张国治8年,苟平章19年,方宁德38年。 本课程有较详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曾派专业实验人员进修“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及新的实验设备。课程组历来鼓励并提供帮助让课 |
|||||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近年来课程组在教研过程中,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教学内容组织中,及时将新的内容和技术补充进来;其次,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注重与实验内容的进度衔接起来;第三,利用本专业的资源优势,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这些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有: [1] 尉梅,王治和,马满福. 基于Internet的远程网络教学. 电化教育研究. 2001.6 [2] 姚军,马满福. 网络新技术对远程教育支持的研究. 全国计算机新技术与计算机继续教育会议. 2003.11 [3] 苟平章.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研究与实现. 教育信息化(学术版). 2006.2 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1] 苟平章.
2001年西北师范大学兰铝教学优秀奖 [2] 马满福.
2001年西北师范大学孔宪武中青年教学优秀奖 [3] 马满福.
2001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实习优秀教师 [4] 苟平章.
2002年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 [5] 王小牛,冯百明,张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获西北师范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004年 [6] 王小牛.
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孔宪武中青年教学优秀奖。 |
|||||
3-4 师资 培养 |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院领导一直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制定了提高学历,攻读学位的培养计划,还经 |
|||||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 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取得学位外校和本校比例为:2:5 |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987年至1989年 我校计算机科学系1985年成立之初招收的两个大专班,由 1990年至1996年 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教学内容变化,我们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和改善实验环境上面。经过几次的试用,我们主要选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薛钧义、姚燕南主编的教材《微机原理》,该教材特点是内容全面,概念清楚,系统性强。同时,我们也为改善实验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1990年就购买了由北京工业大学电子设备厂开发的“TP-801型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实验仪”,并自主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同时我们自己也开发了配套实验平台MEDS-1型16位微机实验开发系统并投入使用。 1997年-2003年 这一阶段“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课程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照IEEE-CS和ACM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2001》修改教学大纲,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新技术的要求,教材更换为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潘峰主编的《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二是再次更新实验设备,2003年利用日元贷款购买了启东计算机厂有限公司的“CCT-IV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实验系统”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在这期间,课程组的主讲教师利用本专业的资源优势,开发了大量的CAI课件,丰富了教学内容。 2004年至今 不断完善教学课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原理进行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在2007年又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马维华主编的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从80X86到Pentium X》,保证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尝试开发基于VHDL的EDA实验技术,改进传统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实验系统“芯片+连线”的做法。争取尽快将“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课程建成精品课程。 |
|
||||||||||
|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
|
|||||||||
|
针对计算机应用和软件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80X86系列微型机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有深入、具体的了解,对“计算机系统是如何工作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回答,帮助学生建立关于计算机系统工作机制的整体概念,提高学生硬件的设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和编制高水平软件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和软件专业的基本支撑课。 |
|
|||||||||
|
知识模块组成: 微处理器构成 12学时
指令系统和汇编 20学时 微机存储器
8学时 基本输入/输出接口
10学时 中断接口
6学时 DMA控制器
4学时 键盘/打印机接口 6学时 定时/计数电路 6学时 微机总线技术 6学时 |
|
|||||||||
|
课程的重点在于:微处理器编程结构、指令和汇编、接口设计; 难点是:汇编程序设计、接口设计、中断设计; 解决办法: 针对每一个重点和难点,1、详细讲解,利用课件的动画特性,详细介绍每一个电路和流程;设计实验,通过学生自己编制程序并在相应的电路上运行,取得结果,加深理解。 |
|
|||||||||
|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我们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主要强调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建立整机概念的重要性,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主要以内存的扩展、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和中断控制器等部分为核心;软件部分主要以熟悉指令、汇编语言、子程序等为基础进行。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完成这些实验任务,使他们不仅对计算机硬件各个部分的基本原理基本掌握,而且使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的整体工作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性认识,达到了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 |
|
|||||||||
|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
|
|||||||||
|
课程设计基于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展开,从单个部件的实验出发,建立微机整机工作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由点到面的实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目的在于增加学生课堂学习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原理性内容的理解,建立起微机系统的概念。 |
|
|||||||||
|
课程分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其中软件部分包括13个,硬件部分14个。部分实验供学生选做。必做的实验包括: 1、8086 汇编程序的一般结构和上机过程
2学时 2、调试程序 debug
2学时
3、子程序设计
2学时 4、DOS、ROM
BIOS 系统调用
2学时 5、8253、8255编程实验
2学时 6、8253 定时/计数器实验
2学时 7、 8、8259 单极中断控制实验
2学时 9、8259 极联中断控制实验
6学时 10、8279 键盘接口应用实验
2学时 11、8251 串行口实验 ── 双机通讯
4学时 12、DMA实验
4学时 13、电传式水表计量、显示、报警系统工程(8253、8259、8255、8279) 6学时 |
|
|||||||||
|
课程有学生实验指导用书,学生依据教材内容了解实验要求,教师在实验前对相应内容的要求和过程做简单介绍,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具体指导,检查。实验结束,提交实验报告,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
|
|||||||||
|
考核内容以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为基础,考虑选做实验的内容。成绩依据课堂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参考实验报告。 |
|
|||||||||
|
实验课程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在实验教学内容上,改变传统的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内容为以设计性实验为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手段上,一方面利用传统的实验箱做实验,另一方面尝试基于VHDL的EDA实验开发系统,为学生提供多种实验平台。 |
|
|||||||||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1987年,我系首次开设“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课程时,选用的教材是周明德主编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教学内容几经变化,经过多次试用,我们最终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马维华主编的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从80X86到Pentium X》,该教材内容先进,概念清楚,系统性强,是目前对IA-32体系讲述比较到位、并对IA-64体系有的教材之一。同时我们推荐的主要参考书还包括: [1] 周明德.《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2] 罗云彬.《WINDOWS环境下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 艾德才.《Pentium系列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M A Mazidi,J G Mazidi,《The 80x86 IBM PC And Compatibale
Computers Volumes I & II Assembly Language,Design and Interfacing》,3rd ed影印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在实验教学方面,最初我们主要采用“JYS-3型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实验仪”实验设备自带的试验指导书,经过几年的积累由课程组 3、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教学历来是我们专业教学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目前我院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实验室的使用面积为 4、网络教学环境 在网络教学环境方面,学生可以在宿舍、图书馆、信息中心或专业实验室上网。教师家中都有宽带上网条件,办公室里也有校园网。“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课程的上网资源有: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课程介绍、CAI课件、习题与练习、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内容等。因此有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 |
|||||||||||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注重基本原理,兼顾技术发展 “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的学习重点是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原理及计算机各大部件互连成整机的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尽可能清晰而完整地介绍当代计算机系统的性质和特征。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具有挑战性。一是计算机系统具有多样性,它表现在价格、体积、性能和应用等方面。二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体现在底层的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并行组织技术。这要求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研究。“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课程内容的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都比较强。因此,在学习计算机组成的原理性知识之外,还应有较多的设计与实验技能训练。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将注意力重点放在原理的理解掌握上,而不是具体的线路分析上; [2] 牢固建立起整机思想; [3] 强调基本原理在具体机器中的应用; [4] 关注新技术、新动向,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面,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教室通过幻灯片进行授课,其优点在于: [1] 由于事先作好了电子教案,因此在课堂上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对一些描述原理的逻辑电路的介绍,显得更为突出;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基本原理,还可以通过动画模拟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3、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摸索出一种互动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即老师在讲授完某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后,布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亲自动手用动画模拟该原理的作业,老师一方面在课堂上组织大家观看学生自己的动画设计作品,相互交流,加深影响。另一方面将比较优秀的动画作品进行整理,作为课程演示课件的一部分,并署上学生姓名,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丰富了演示素材,取得了一举双得的效果。 4、改变教学模式,提供多种学习平台 在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将课程教案,CAI课件演示,习题解答等学生需要的内容提供到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平台。在课程建设后期,我们还准备提供在线答疑,交互平台,网上考试系统等,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变得更为方便,更为有效。 |
|||||||||||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我们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花大力气不断改善实验教学环境,使学生能有一个相对好的实验环境。“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也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较早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课程之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方便的学习环境。这些努力使修读本课程的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较好,同时担任后续课程(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的老师也反映修读完“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课后,同学们的硬件基础比较扎实,理解后续课程内容比较轻松。经过抽查,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满意率超过90%,在全校统计中属上等水平。教学效果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课程组成员近3年学生的评价结果如下: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邱泽阳教授,甘肃政法学院计算机学院何珍祥副教授以及我院王彩芬教授、冯百明教授等给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与了高度评价。 |
|||||||||||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以层次结构的观点,以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为主线,讨论了微机的一般结构及工作原理。课程内容比较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才能清晰、透彻的理解所学知识。 2、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探索基于VHDL的EDA实验技术。在教学内容上,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介绍新的技术,几乎每学期的电子教案都要更新。 3、优秀的教学队伍 课程组成员专业知识水平高,平均年龄低,职称结构合理。 |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纵向看,“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是学生接触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搭桥铺路”的作用,是继续学习本专业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本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横向看,我们认为本课程与国内院校同类型课程的主要区别有两点:首先是教学体系的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强调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利用基本工作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和教学课件丰富,特别是在多媒体演示课件方面,能给学生很大的帮助,通过动画演示,使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变得更加直观、便于理解。 |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目前的实验设备还不能满足做比较大型的整机实验 目前“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实验室”配备的是CCT-IV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实验仪,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正在尝试基于VHDL的EDA实验技术,这需要配置微机和相应的软件及设备。 2、实验环境还有待改进,主要是实验室的使用面积 |
6.课程建设规划
[1] 造就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课程体系和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2] 出版高水平的精品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 [3]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将“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
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为省内及国内同类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1] 进一步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2]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突出素质和学习能力的考核; [3] 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发表高质量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论文; [4] 按新的教学体系编写相应的教材并公开出版,编写配套的习题集及辅导教材,探索增加双语教学内容; [5]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全面推广应用并不断完善,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6] 积极推进实验室现代化的建设。建立配套的、适应教学需要的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7] 在课程建设中培养和锻炼一支热忠于教育事业的综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采用专人负责的方法对已上网资源进行更新和维护,添加未上网内容。借鉴国内外其它课程教学软件,争取实现课堂的网络交互式教学。 |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网页地址: 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大纲;课程教案;CAI课件;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 |
7、学院推荐意见
学院推荐意见
学院主管领导签字: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