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甘肃省精品课程”申报表
 

所属学校 西北师范大学
课程名称 地图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 √□理论课(含实践) □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理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地理学类
课程负责人 赵  军
申报日期 2008年4月20日
 
 
 
甘肃省教育厅制

 
 
填 写 要 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赵  军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3年10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  授 电   话 13919379708
学    位 博  士 职  务 副院长 传   真 0931-7971565
所在院系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E-mail zhaojun@nwn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西北师大地环学院(730070)
研究方向 地图分析与GIS应用
1-2
教学
情况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不超过五门)
1.地图学,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34个教学班共181人; 2.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27个教学班共283人; 3.地图分析与应用,专业课,3学时/周,33个教学班共156人; 4.地图与军事地形学,公共选修课,2学时/周,33个教学班共300人; 5.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研究生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55个教学班共270人。
二、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学生总人数)
1.指导本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综合野外实习,33个教学班共90人;
2.指导本科专业实习,1届共12人;
3.指导本科毕业论文,5届共23人;
4.指导函授本科毕业论文,4届共6人;
5.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5届共21人。
三、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1.函授地理科学专业教育信息网与学员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建设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6
  -2007
2.函授专升本地理专业课程模块建设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2006
3.遥感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甘肃省教育厅,2005-2007
四、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1.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地理信息世界,2005年第1期
2.函授专升本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第2作者),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年第4
3.全球化地理信息服务影响下的中学地理课(第2作者),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第16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20072.西北师范大学第44届优秀实习教师,20063.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20054.西北师范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20045.甘肃省高校精品课程,2005
1-3
学术
情况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1.基于3S的草原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项目编号NWNU-KJCXGC-03-23),西北师范大学知 与科技创新工程,2007-2009,主持人 2.兰州城市绿化遥感定量评价研究(项目编号0501-10),甘肃省教育厅,2005-2007,主持人 3.空间方向关系形式化描述模型研究(项目编号403010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6, 第2完成人 4.甘肃省智能公路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甘肃省公路运输管理局,2003-2004,
  主
持人 5.嘉峪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研究,甘肃省国土规划研究院,2006-2007,第2完成人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1.天祝草原景观格局分析及景观利用格局优化,资源科学,第1作者,2008年第22.黄土高原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及特征分析,干旱区研究,第1作者,2008年第13.A DEM-based partition adjustment for the interpolation of annual cumulative
 temperature in China,第1作者,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2007. v 6753 n PART 2EI检索号:0748109545774.基于RSGIS的半干旱区城市绿化三维量测算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1作者,
  2007年第45.地理信息网格与数字农业建设刍议,中国农学通报,第1作者,2006年第8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1.甘肃省高校社科二等奖:县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甘肃省教育厅,第2署名人,2000
2.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兴陇奖三等奖: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分
析,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1997 3.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成果三等奖:关于民族生态学若干问题的探讨,国家民委,1 名人,1996 4.甘肃省高校社科二等奖: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甘肃省教育委员会,2署名 人,1996 5.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黄土高原地区资源与环境调查和系列制图研究(国家“七五”
点项目 75-04-03-02),1993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主讲教师情况(1)

2(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武江民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6年3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讲 师 电   话 13893639006
学    位 学  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E-mail

alex8151@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西北师大地环学院(730070)
研究方向 地图学
2(1)-2
教学
情况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不超过五门)
1.地图学,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512个教学班共475人;
2.地图设计与编绘,专业课,3学时/周,22个教学班共80人。
二、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指导本科毕业论文,3届共8人;
2.指导函授本科毕业论文,4届共5人;
3.指导本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综合野外实习,11个教学班共28人。
三、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西北师范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2007
2(1)-3
学术
情况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1.青藏铁路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参研,2005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1.关于21世纪初甘肃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甘肃农业,第1作者,2004年第42.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第2作者),地理信息世界,2005年第1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2)

2(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李  净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8年10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931-7971565
学    位 博  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E-mail

li_jinger@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西北师大地环学院(730070)
研究方向 遥感应用
2(2)-2
教学
情况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不超过五门) 1.遥感技术基础,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2届5个教学班共268人;
二、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1届共2人。
2(2)-3
学术
情况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1.中国西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遥感估算(项目编号:40401044),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2005-20082.基于遥感技术的甘肃省林草生态资产评估(项目编号:2002AA133062),国家863项目,
  2002-20053.黑河流域交叉集成研究的模型开发和模拟环境建设(项目编号为:2003102),中国科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2002-20084.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与综合模拟平台建设,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
  大型项目,2007-2010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1.利用TM 数据估算山丹军马场的植被生物量,遥感技术与应用,第1作者,2004年第52.基于Landsat-5 TM 估算地表温度,遥感技术与应用,第1作者,2006年第43.基于DEM 的山区太阳总辐射估算,太阳能学报,第1作者,2007年第8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3)

2(3)-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潘竟虎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4年6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讲  师 电   话 13369439588
学    位 硕  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E-mail

panjh-nwnu@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西北师大地环学院(730070)
研究方向 遥感应用
2(3)-2
教学
情况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不超过五门) 1.遥感技术基础,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4届共490人; 2.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专业课,2学时/周,3届共92人; 3.计算机辅助制图设计及实验,专业课,2学时/周,1届共40人。
二、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学生总人数)
1.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实验,2学时/周;3届共92人;
2.计算机辅助制图设计及实验,2学时/周,1届共40人;
3.指导本科毕业论文,3届共11人。 
三、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1.“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新理念背景下的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6-2007 
四、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第1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西北师范大学第二届多媒体教学课件大赛三等奖,2005年;
2.甘肃省第六届“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6年;
3.西北师范大学第47届专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2007年。

2(3)-3
学术
情况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1.陇东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预报模拟研究(项目编号:0710RJZA104),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7-2009,主持人;
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二期项目监测评价新技术应用研究,甘肃省世界银行贷款
  项目办,2004-2005,技术负责人;
3.兰州市土地利用城乡统筹研究,兰州市国土资源局,2006-2007,子课题负责人;
4.兰州市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兰州市规划局,2006-2007,子课题负责人。
5.甘肃省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研究,甘肃省国土资源厅,2007-2008,子课题负责人。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1.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的黑河中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第1作者,
  200812.Geo-CAGIS在区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模拟中的应用,干旱区研究,第1作者,2008年第
  13.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动态变化遥感监测分析,湿地科学,第1作者,2007年第44.嘉峪关市瞬时热力场时空格局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第1作者,2007年第55.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及效果监测评价,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1作者,2008年第1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4)

2(4)-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李传华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9年9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助  教 电   话
学    位 学  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E-mail

lch_nwnu@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西北师大地环学院(730070)
研究方向 数字测绘
2(4)-2
教学
情况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不超过五门) 1.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2届共80人; 2.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专业课,3学时/周,3届共90人; 3.GIS设计与开发,专业课,2学时/周,1届共30人。
二、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学生总人数)
1.地理信息系统实验,2学时/周,2届共80人;
2.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验,4学时/周,3届共90人;
3.GIS设计与开发实验,2学时/周,1届共30人;
4.指导本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综合野外实习,3届共90人;
5.指导校园数字测图实习,3届共90人;
三、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全国测量学多媒体教学甘肃赛区第二名,2002年;
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一等奖(2006年度),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第1指导教师,2007年。
 
2(4)-3
学术
情况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1.基于3S的草原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项目编号NWNU-KJCXGC-03-23),西北师范大学   识与科技创新工程,2007-2009,参研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1.基于GIS的兰州市普通住宅价格空间格局分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1作者,2007年第2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聘
   教 师)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赵  军

1963.10

教  授

地图学与GIS

主讲教师
武江民 1976.3 讲  师 地图学与GIS 主讲教师
李  净

1978.10

副教授 地图学与GIS

主讲教师

潘竟虎

1974.6 讲  师 地图学与GIS 主讲教师
李传华 1979.9 助  教 地图学与GIS 实习与辅导教师
张彦丽

1976.11

助  教 地图学与GIS 实习与辅导教师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 (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教学队伍学历层次高,结构年轻,学缘构成和师资配置合理。 1.学历结构:有研究生学历者占100%,其中博士(含在读博士)占50%; 2.职称结构:高级职称占33.4%,中级职称占33.3%,初级职称占33.3%; 3.年龄结构:36-45岁者占16.7%,26-35岁占83.3%; 4.学缘结构:依本科阶段学历计算,本校毕业者占33.3%,外校毕业者占66.7%;外校毕业   者中武汉大学3人,东北大学1人。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修改课程方案、教学大纲,理顺了各专业地图学课程与遥感技术基 础、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测图等相关课程的联系; 2.教材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地图学发展,联合10余所高等院校编写出版 21世纪教材《现代地图学教程》,解决了以前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的问题; 3.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图形图 参考资料,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在学校和学院相关政策指导下,地图学课程负责人认真落实青年教师指导制度,尽可 能创造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从业素养。青年教师的成长,给地图学课程教学质
量的不断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地图学及相关课程青年教师的数量由2002年的2人增加到2007年的 7人,其中5人直接参与了地图学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 2.青年教师学历与职称层次的提高:5年间青年教师中1人在职获得博士,1人在职获得硕士 学位,另有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有1人晋升副教授职称,2人晋升讲师职称。 3.青年教师教学效果:5年间青年教师中有1人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1人获得西北师范大 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称号,多人次获得学校教学竞赛奖励或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指导本科 生2次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省级优胜奖,教学效果得到学生认可。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
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和涉及地理学研究与实践的一切领域,地图不仅是必需的工具, 而且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手段。正因为此,地图学一直就是地理学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重点建 设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
1.地图学课程开设沿革
    西北师范大学地图学课程的开设可追溯到设置地理专业之初。1980年以前,在本科地理教育专业开
《测量学》、《地图学》2门课程,学时数均为144学时,独立安排为期4周的实践教学。20世纪80年
代初,与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图学教学改革同步,将《测量学》、《地图学》课程合并为《测量与地图
》,总学时数也压缩到144学时,实践教学时间也压缩到2周。20世纪80年代后期,《测量与地图》课程
名称复改为《地图学》,有关测量学的内容基本上全部删减,逐渐增加了遥感、计算机地图制图与地理
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学时数压缩到72学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内容逐渐从
《地图学》课程中独立出来,先后开设了《遥感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近年来,针对学
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开设了《数字测图》必修课程和《地图编辑与设计》、《地图分析与应用》等
选修课,地图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渐趋完善。 
2.地图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沿革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西北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涌现了一批学风严谨、成果
显著的有影响的学者。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焦北晨教授领导下,地图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焦北晨教授主编,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
大学等编制的教学地图集《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在国内颇具影响,多次获得
奖励,2次再版。2003年修订、目前正在执行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地图学课程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
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数54,专业实践1周,在一年级开设;在
高年级开设《地图设计与编辑》、《地图分析与应用》选修课(课时数均为54)。2007年制订的地理学
类2+2教学计划中,《地图学》课程为学院平台必修课程,学时数保持不变。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
            地理学类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地图学的学科体系 究进展,初步掌握地图编绘的传统方法和计算机方法,具备利用地图表达地理数据和地理思想的能力, 初步具备应用地图方法开展地理教学与研究的能力。 与本课程相关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每年招生约230人。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以地图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线,以地图应用为目的,将全部课
    内容分为4个知识模块共9章进行教学。
    教学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下:
    模块一:地图基础知识,第1章(共1章),4学时;
    模块二:地图学基本理论,第2-5章(共4章),28学时;
    模块三:现代地图学理论与方法,第6-8章(共3章),14学时;
    模块四:地图分析与应用,第9章(共1章),8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重点
    地图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地图投影,地图符号系统,地图概括,现代地图学理论与方法,地图分
应用。
2.难点及解决办法
    地球坐标系统,地图投影,数字制图,综合制图与地学信息图谱,地图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现代
教学技术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地图学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习和野外实习两个部分。
1.课堂实践教学 
    针对地图学课程实践性强,但课堂教学总学时数比较少的特点,从掌握地图学基本技能和实际应
力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将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与注记、地图量算等方面的实践内容分解
到课堂,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将涉及地图设计、地图分析等方面内容的2-3个综合性实
习,采
课堂安排布置和适当辅导,学生利用一定课外时间完成的方式进行。 2.野外实践教学 地形图野外应用实习在培养学生地图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地图学课程总时数、 教学经费等因素,在课堂教学期间组织1天时间就近进行野外实习,学习地形图使用基本方法;另外利用 各专业野外综合实习,结合具体内容学习地形图野外应用方法。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地图学实践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
    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按照《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材选用及自编教材管理办法》,优先选用高等教育出版
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科学出版社“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和教育部推荐教材等在国内具有影响
的优秀教材。具体使用情况:
    蔡孟裔等编著,新编地图学教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1-
2004年使用;
    马耀峰等编著,地图学原理(21世纪高校教材),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2005-2007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地图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所选用教材进行了多次分析、评价,并与国内 高校地图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了广泛交流。在此基础上,由西北大学袁勘省教授主编,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西北大学刘万青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张荣群教授副主编,组织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长安 学、福州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编写出版了新教材《现代地图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7
),并被列入“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该教材将在2008年开始在教学中正式使用。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结合地图学课程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其他教材、教学参考书、网络 参考文献等扩充性资料;由赵军教授主编了《教学地图编制与应用》(2003)、《地图分析与应用》(2006
教学讲义,并制作成电子版免费提供给学生作为扩充性资料阅读和相关选修课程教学使用。 3.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配套实习教材选用王建序教授编写的《地图学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由于这本教材出 版时间较早,近10余年国内再未出版更新的地图学实习教材,考虑到实习内容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图 学教学内容中有关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增加,在教学实践中对实习内容进行了适当增删, 取得了良好效果。 4.实践性教学环境 在学院实验中心建设有计算机地图学实验室、遥感图像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和测绘仪器室, 并与甘肃省地图院、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甘肃省测绘工程院、兰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兰州军区 第一测绘大队等单位联合建立有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条件良好。 5.网络教学环境 地图学网络课程建设基本完成,提供体系完整和内容丰富的电子教案、计算机课件以及地图学名词 等扩充性资料;面向本科实验教学的计算机地图学等实验室均具备上网条件,任课教师均具备制作课程 网页、进行网上答疑的能力,网络教学环境良好。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
    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
    考试等教改举措)

1.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及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穿插实践性教学、探究性教学、程序式教学、引发
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效果良好。
(1)实践性教学:针对地图学中以培养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内容,采用实践性教学。如地形图野外使用,
学生2人一组,配备大比例尺地形图、手持GPS、罗盘和绘图工具,在野外实地学习地形图定向、定位和
对照填图方法。通常1名教师指导20-30名学生。
(2)探究性教学: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题目,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一般占用一些
外时间。如地图分析与应用中地图数学模型方法的教学,提供某旅游区景点分布地图,指导学生在计
最近邻点指数、中心位置、离散度等基础上,分析其景点分布特征。
(3)程序式教学:对于操作性强的内容采用程序式教学方法。如地图投影的判别,按照判别地图投影
的程序分3个步骤进行教学。
(4)引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精讲,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专题
地图内容表示方法中质底法与范围法的教学,先让学生列举出适合两种方法表示的具体内容,然后引
导学生思考、归纳这两种方法的本质和不同。
(5)讨论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现代地图的概念和类型的
教学,可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地图,然后展开讨论。讨论式教学一般安排1-2次,每组8-10名学生,以便
每位学生都有比较充分的发言机会。

2.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1)多媒体技术手段:地图学课程在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地图和其他图片,在传统教学中多用教学挂图,
效果不好。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提高效率的优点,在地图学教学中优势更为明显,能起到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已在全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
(2)计算机技术手段:以计算机系统为技术平台的地图制图和地图分析方法已经成为主流,有关内容
已经贯穿在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实践等各环节,相关技术设备和手段也已用于教学。
(3)网络技术手段:基本完成地图学网络课程建设,已将地图学教学内容和扩充性参考资料上传网络,
同时公布教师信箱,规定答疑时间,利用即时信息和电子邮件进行答疑和指导,充分发挥了网络技术的
优势,取得了很好效果。

3.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措施
    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地图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
方法水平,加强教学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逐步实现教改目标。
    在作业和考试方面,实习报告逐步规范化要求,考试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命题、审批、制卷、阅卷,
批阅后的试卷参加每学期的公开展评。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
    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校内外评价及有关声誉
    地图学课程是西北师范大学地理学类各专业传统的重点课程,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通过几
代教师的不懈努力,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在国内同行中享有一定声誉。
    20世纪80年代,在焦北辰教授组织下,由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
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原河南师范大学)和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编制出版了高校
教学地图集《中国自然地理图集》(1984),该图集多次获得奖励,在国内高等院校地理、测绘等专业
得到广泛使用,颇具影响。由高等学校理科地理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詹启仁教授、向传璧教授参加原
国家教委理科规划教材《地图学》(第2版,张力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的审稿。由向传璧教
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地形图应用学》(1992)和《城镇地籍调查学》(1999),被多所高
等院校选用为教材。2000年,赵军教授主持完成省级高校教学改革项目“面向21世纪高师地理学教育专
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研究”,校内外评审专家认为该研究“体现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
展和特点,突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管理手段的应用,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成果
对进一步研究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一定意义”。2007年,由袁勘省教授(西北
大学)主编、赵军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第一副主编,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长安
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福州大学等院校联合编写完成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现代地图学教程》,科学出版社出版,已经被20余所大学选用为本科地图学教材。地图学课程负责人
赵军教授目前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GIS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甘肃省测绘学会科技成果奖评奖专家委员会主任
委员,在全国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术会议上多次主持分会场的讨论。
    地图学课程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校、院教学督导组的听课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肯
定。地图学课程主讲教师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称号,在校内外教学比赛、教学
质量评比、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活动中也多次获奖,得到同行的好评。

2.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地图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评价较高。在每年一度学生评教测评中,地图学课程
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评分均在85分以上,排名在地环学院同年开设课程中位居中上水平,近3年中至少1
次位居全院第一。

3.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赵  军:现代地图的概念(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武江民:高斯-克吕格投影(第三章第五节内容);
   张彦丽:地图内容的选取(第五章第二节内容)。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教材建设成效突出
    通过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研究,在分析、评价已有地图学教
基础上,联合国内10余所高校,充分讨论、修订了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现代地
图学教程》,并得到良好评价。

2.强调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与校外知名专业机构合作,通过课堂实习和野外实习,配合各专业的综合实习,加强学生
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取得良好效果。

3.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
    结合地图学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学
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与国内同类课程比较,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处于较高水平。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在实践教学方面,虽然通过课堂实习和野外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并取
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地图学实践教学课时仍然偏少,与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适应。如何协调地
图学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衔接,在课时上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有待深入探讨。 
   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是现代地图制图和应用的重要平台。目前缺乏能够满足计算机地图制图
分析实验的专业教学软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图学教学内容的更新。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完善
实验教学软件平台建设,是今后教改和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
  层次和职称水平,尽快建立一支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便利的教学环境。
3.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一年内(2008-2009)完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基本教学资源的上网;
(2)三年内(2008-2011)积极创造条件,完成全课程授课录像资源的上网。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12008-2009年度,完成第一、四模块教学录像和其他模块中至少2学时教学录像资源的上网;   
(22009-2010年度,完成第二模块教学录像资源的上网;
(32010-2011年度,完成第三模块教学录像资源的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已经上网的资源
(1)课程介绍;
(2)教师队伍介绍;
(3)地图学教学大纲;
(4)教学计划、教学目标;
(5)地图学电子教案;
(6)地图学课件;
(7)地图学词汇表;
(8)参考书目、网络资源;
(9)考核方法;
(10)地图学思考作业题、模拟试卷。 
2.网址链接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7.学校的政策措施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西北师范大学多年以来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学院和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研 和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专门制定了《西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下简称《管理方 法》),内容涉及建设目标和要求、评估验收办法、管理与维护、保障和激励等方面。
《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我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 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 教学质量。”《管理办法》还指出:“精品课程结题验收后应做好后续建设工作,要根据教学改革与发 展的需要,及时充实、更新、完善,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各学院应在学院网页设置精品课程专栏,为精 品课程上网,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保障。承担精品课程的教师要协助有关部门和人员做好网站的维护和 容更新工作,内容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
在建设经费方面,《管理办法》规定“学校设立精品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由教务 统一管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每门课程8000元,在建设期首次拨付5000元,课程验收合格后拨付 3000元,用于课程维护。省级精品课程增加建设经费每门课程4000元。被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 号者,学校奖励5万元。省级以上(含省级)精品课程可直接获校级教学成果奖励。” 学校要求各学院 相应制定院级重点课程建设规划,以促进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003年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已经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校级精品课程84 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8.说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