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代地图概念
1.地图的定义
★ 地图是地理现实世界的表现或抽象,以视觉的、数字的或触觉的方式表现地理信息的工具。(国际地图学联合会,ICA)
★ 现代地图是按照严密的数学法则,用特定的符号系统,将地球或其它星球的空间事象,以二维或多维、静态或动态可视化形式,应用综合概括、模型模拟等手段缩小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科学地分析认知与交流传输事象的时空分布、数质量特征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图形与图像。
2.地图的基本特性
2.1 严密的数学法则
即地图投影、地图比例尺和控制点(网)。首先将地球自然表面垂直投影到地球椭球体面上,然后再将地球椭球体面按地图投影法则描绘到平面上,最后按比例尺缩小到可视化程度。通过严密的数学法则,保障地图具有足够的精确性,实现地图的可量测性和可比性。
2.2 特定的符号系统
地图符号是地图的语言。采用符号系统,可以系统地表示地物类型和数量,区别主要地物与次要地物,犹如文章和语言中的文字。采用特定的符号系统解决了复杂现象与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使地图具有直观性和易读性。
2.3 科学的地图概括
地图是地球表面缩小了的图形。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同一区域能够表示到图面上的制图要素的数量随之减少,因此必须对地图内容进行概括。地图概括解决了地图图面负载量有限和制图内容繁多之间的矛盾,使地图具有清晰性和一览性。

图1-1 航空像片与地形图的比较
3.地图基本特性的现代拓展
地图从古代到现代,在信息源和信息获取手段、存储和检索方法、分析加工与制图方法、最终可视化产品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漂移(图1-2),表明地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概念和特性的扩展。

图1-2 地图学时代的漂移(陈述彭)
4.地图的构成要素
4.1 数学要素
数学要素是地图精确性的重要基础。
数学要素主要包括经纬网,坐标网,比例尺,控制点(平面控制点和高程点)。
4.2 地理要素
地理要素是地图的主要内容。
普通地图的地理要素包括六大要素:水体、地貌、土质植被、居民点、交通线、境界线;专题地图的地理要素包括专题要素和底图要素。
4.3 辅助要素
辅助要素是正确阅读和使用地图的保障。
辅助要素主要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注记,制图单位及时间;其它还有如图号,接图表,图廓,坡度尺,分度带,制图资料说明,附图等。
5.地图的功能
5.1 地图的基本功能
(1)地图信息传输功能
地图是传输地理空间信息的通道和交流地理空间信息的工具。
★ 地图信息传输过程:编图者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过选择、分类、简化、符号化(编码过程),通过符号化地图(传输通道)传输给用图者,用图者经过符号识别、分析、解译(译码过程),形成再现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地图信息载负功能
地图是容纳地理空间信息的载体,是存储地理信息的根据和手段。
(3)地图模拟功能
地图是客观世界的模型,用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再现客观世界的位置分布、组合结构,用图形图像表达制图对象的质量、数量特征,具有形象直观性、一览性、几何量测性、概括性、总体相似性等特点。
(4)地图认知功能
地图是信息源,人们通过地图阅读、量测等分析,获取制图区域事物与现象的数量指标信息,或运用数学方法、比较方法、归纳演绎方法对地图进行统计与模型分析,获得制图对象的性质、类别、变化趋势等信息。
(5)地图信息感受功能
阅读地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过程。从用图者对地图的感受过程和特点出发,分析其心理特征、视觉效果,通过图形符号和整饰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图的各种作用。
5.2 地图功能的现代拓展
(1)地图功能拓展的方向和重点
信息论、控制论、模型论与认知论等引起地图学,以及理论地图学的发展,使地图模拟与模型功能、地图认知与感受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2)地图功能拓展的条件与表现
发挥地图模拟与模型和地图认知与感受功能,对地图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必须同时与制图对象的深入研究紧密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