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件
参考文献
教学谱例
教学实践
课程评价
教学录像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从兰州艺术学院音乐系解散并入西北师大建系后至今几十年来,各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此课程的建设,在授课教师的选派、教材的选用、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目的的确定及教学设备的配置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本门课教材、音响极度匮乏的问题,由高天康、卜锡文教授自编了油印教材。从那时起,本门课程的教学一直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
七十年代初期,为了解决本门课程程的教学就十分强调地方、民族性歌曲的写作,师生创作的大量歌曲发表在省内外多种音乐期刊上,有的还在省市电台录制播放。76级毕业音乐会中的组歌“园丁颂”,省台录制后曾多次播放,反响很好。
恢复高考后,理论作曲专业的学生许多来自专业团体,有一定的音乐创作实践经历,本课程开始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了多声部歌曲的写作训练,为学生日后创作器乐作品和中、大型乐队乐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担任本课程教学的高天康、卜锡文、郭林淳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常举办创作歌曲音乐会,并鼓励学生多投稿,多在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这期间,在省级音乐刊物《祁连歌声》上,每期都有我系师生的作品,省外的音乐期刊上也常见我系师生的作品。师生的作品在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也是“家常便饭”。这时期可说是我院歌曲创作的“丰收时节”。大批作品的创作发表不但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提升了我校我院的知名度。如卜锡文创作的“老”校歌《我的校园在黄河岸边》,康建东创作的“歌唱兰州”等,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从此课学习起步,一些学生逐渐成长为省内及国内闻名的音乐家。如省电视台的柳庭信,其一组反映裕固族生活情景的歌曲,近日连续在省电视台播放;南京艺术学院的庄耀,多年来潜心研究电脑音乐,现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全国著名学者;
近十几年来,康建东、李锦生、李彦荣、康建民等教师先后担任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音响等教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提升,尤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音频、视频、有声作业等的广泛使用,改变本课程黑板加钢琴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我院开始培养理论作曲研究生后,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出现了质的飞跃,一些研究生的创作成果频频获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在首届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师范类)音乐比赛中,盛鸿斌的作品《剪羊毛》获一等奖,冶鸿德的作品《西部之恋》、《弦乐四重奏》分获二、三等奖。在甘肃省2003特色文化宣传周上,盛鸿斌、冶鸿德作曲的《飞天梦圆》获一等奖。在甘肃省2003全省小戏小品调演,冶鸿德作曲的《祁连山泉》获二等奖,冶鸿德作曲的《三危圣光》获三等奖。还有一些师生的作品也在省内外的各类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