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细胞有丝分裂
目的 :学习根尖压片方法,并通过观察切片和涂片,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其联系。
材料 :大蒜或洋葱及小麦生长着的根尖。
试剂 :( 1 )固定液:配法:冰醋酸 1 份加 95% 酒精 3 份。
( 2 )离析液:配法: 95% 酒精和浓盐酸等量混合。
( 3 )醋酸地衣红:配法,先将 200 毫升 45% 醋酸水溶液放入锥形瓶中煮沸,移去火苗然后慢慢地分多次加入 1 克 地衣红粉末(注意不能一下倾入.以防溅沸)、待全部投入后再煮 1 — 2 分种,并用棉线悬入一生锈的小铁钉过一分种后取出,或滴入州的铁明矾液 5 — 10 滴,使染色剂略含铁质,以增进染色性能。过滤后.放棕色清瓶中备用(避免阳光直射)。
方法 :很尖压片法。
取洋葱数个,分别放在烧杯上或将蒜瓣 3 — 5 个用竹竿穿好,加在烧杯口上,并分别盛满清水,使洋葱和蒜瓣的下部均入水中.置温暖处培养,并注意每天换水,过 3 — 5 天后,即可长白色的嫩根。小麦可直接放在垫滤纸的培养皿中加水培养。
1 、取正在生长的大蒜或小麦根尖。从距离根尖端一毫米处切断( 0.5 毫米处分裂的细胞最多)立即放入冰醋酸—— 95% 酒精( 1 : 3 )固定液中固定 15 — 20 分种,最多不超过 12 小时,大蒜和洋葱根尖上午 10 到 11 时及下午 2 时到 3 时取材,分裂相最多。
2 、将材料移入等量的 95% 酒精和浓盐酸离析液析中分离和软化 3 — 5 分种,使细胞之间的中层溶解(很尖酥烂为止),便于涂片。注意:材料在此溶液中的时间不能过长,应常用镊子试夹材料,能夹破时就立即出,否则时间太长,核物质破坏,实验失败。
3 、将已分离的材料在清水中清洗几次。
4 、取一根尖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将材料夹碎成若干小块,加一滴醋酸地衣红染 色 12 — 20 分钟,然后用吸水纸将染料吸去,加一滴清水,加盖玻片,用大拇指朝一个方向压散根尖,如根尖分散的不够开可用解剖针柄向他一个方向轻轻击盖片使之散开(注意勿乱动盖片)。
5 、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
二、观察切片,进一步区分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
有丝分裂是细胞内发生一系列连续变化的过程,为了叙述方便,把整个分裂过程人为地划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1 、间期 :是有丝分裂前的准备阶段、蛋白质、核酸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等都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而在光学显微镜下,从表面上看是“静止”状态,核中的核仁明显,核质中有均匀分散的染色质,核膜光滑。
2 、前期 :其标志是染色体的形成,核仁、核膜消失、染色质细丝纵向螺旋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每一染色体是由二条染色单体组成,两个染色体仅在着丝点处相连,染色体逐渐变得十分清楚,核仁消失,核膜解体,前期即告结束。
3 、中期 :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体形成。
4 、后期 :在后期开始时,两个染色单体从着丝点分开,这时的染色单体就叫做子染色体。随后,两个子染色体各自问纺锤体的两极移动。
5 、末期当染色体抵达两极后,即进入有丝分裂的未期。染色体逐渐失去浓缩的形状。染色体的螺旋解开而松驰伸长。此后核膜、核仁出现,在核重建的同时,纺锤体中的连续丝密集形成成膜体。成膜体中的许多小泡不断聚集到赤道板平面上,并融合成为细胞板,这些小泡可能是由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产生的。细胞板随着成膜体的不断扩展而向四周生长,最后与壁衔接形成新的细胞壁。它将细胞质分开,两个子细胞随即形成。
思考题:
1 、什么是细胞分裂周期?用图解说明细胞分裂周期中细胞内部的活动。
2 、有丝分裂的四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3 、说明染色质与染色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区别纺锤体两种类型的纺锤丝。并说明其作用。
作业 :
绘制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