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植物生物学是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专业系的基础课,是一门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作为植物生物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通过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植物。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野外实习,还可以使学生受到野外植物生物学工作的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虽然是以验证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但是,野外实习教学绝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应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做好实习的准备和安排,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做好充分的实习准备工作。
一、野外实习的目的
1. 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
2. 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
3. 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认识和区分常见种子植物科、属、种,扩大和丰富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范围。
4. 通过观察、解剖、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学会鉴定植物的方法。
5. 通过实习,了解常见的植被和群落类型,认识植物的生长发育、变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6. 使学生受到从事植物生物学、尤其是分类学研究和野外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二、野外实习的主要内容
1. 植物的形态学观察、描述和分析
在野外活植物的解剖、观察以及标本采集、压制和鉴定的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比较各种植物的形态特点,掌握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注意分析植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学会准确应用植物形态学术语描述植物。
2. 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
掌握调查、采集、野外记录、植物标本压制、制作的一般过程和采集、制作植物腊叶标本的方法,采集、压制一套能供教学和科研使用高的质量标本。
3. 植物多样性—分类与鉴定
通过观察、描述和鉴定,利用所学的植物分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植物界的多样性以及常见的植物(尤其是种子植物)种类,掌握重要科、属、种的鉴别特征。学会使用植物志等和检索表鉴定植物,并编写出实习地常见植物检索表和植物名录。
4.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观察、分析植物的生长发育、分布和形态变异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了解常见植物群落的结构,认识常见的植物群落类型,学会植物生态学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
5.专题调查研究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树立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将小专题调查研究等作为实习的重要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小专题调查研究的内容可由教师结合实习的具体情况提出题目,也可以由学生在实习中自主选题。
三、野外实习的组织与要求
要做好野外实习,达到野外实习的目的,必须做好实习的组织工作,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实习要求。
1.实习的组织
1)成立由野外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野外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实习队的实习安排、学习与生活。
2)为了更好地开展野外实习的教学活动,根据实习师资和实习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整个实习学生可分成若干个小组,确定小组的指导老师资教,学生人数在10人左右为宜(小队人员过多会影响实习效果)。
3)实习的安排
a. 教学内容的安排:在野外实习时,应从基础知识入手,使学生将所学植物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应用、使学生掌握鉴定植物、提高学生鉴别植物能力和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主。一般来说,开始阶段可在野外广泛观察植物的营养、生殖器官的外部形态、结构,并广泛认识植物。以后可分小组进行广泛调查、采集标本,并利用工具书查阅检索表,识别和鉴定物种,掌握鉴定植物的方法;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植物生态学内容的实习,深入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种群、群落和植被知识。最后应分小组做出实习报告或专题报告。
b. 实习地点、方式和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
c. 野外实习日程安排:日程安排除了考虑要跟实习内容相一致外,还要考虑到晴天、雨天等气候因素,甚至白天和晚上也要周密安排,统筹规划。一般讲,晴天应多安排野外活动、观察植物,雨天安排在室内利用检索表鉴定植物、整理标本、制作标本,以及整理环境、调查资料等。
d. 实习动员和总结
实习前应做好思想动员,特别是反复强调野外实习的目的、具体要求和实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实习结束时应要求每个学生和实习小组做好实习的总结。
2.实习的基本要求
向实习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是一个不可疏忽的环节。根据多年野外实习的经验,我们认为应提出以下实习要求。
1) 明确实习目的。每个同学要明确实习的目的,始终把实习活动放在中心位置,把好奇心集中于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不要把实习变成了旅游而沉醉于游山玩水之中。
2)实习前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各实习小组和个人必须认真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实习地点的气候情况、环境条件和生活条件,准备必要的防护用具和药品;准备实习工具如工具书、野外调查、采集标本和压制标本所需的用具等。
3)通过实习,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下列几个方面的实习任务:
a. 通过野外观察、解剖,掌握常用的植物形态术语。
b.学会独立运用检索表鉴定植物。
c.掌握重点科、属的特征,认识约200种以上的植物,熟悉和掌握有关植物的经济用途。
d.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的过程和具体方法。
e.每小组压制一套优质植物标本。
f.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物和植被分布的规律性;认识实习地的常见植物群落。
- 开展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小专题调查、研究工作。
- 提出实习总结报告、小组总结或调查、研究报告。
4)遵守实习纪律,注意人身安全
实习地大都设在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地,必助遵守实习所在地区的规章制度,爱护实习地区的一草一木,服从安排,严格遵守纪律,和当地群众和谐相处。发扬互助友爱、尊师爱生的精神。野外活动中要防蛇、野兽的伤害,在野外不乱吃野果、乱喝生水等。
5)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在实习过程中要爱护环境,爱护野生植物,不乱采滥挖,注意实习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3.实习的管理与考核
没有好的管理,就达不到好的实习效果。由于野外环境多变,活动范围宽广,新鲜好奇的东西多,同时还有多种潜在的危险,不同于校园的学习、生活环境,若没有严格的管理,不仅实习效果难以保证,还可能节外生枝,为野外实习制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为此必须制定一系列规定以规范野外实习。
1)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的成绩与理论和实验课是独立的,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计算学分;对实习的各个环节做出定量标准,对实习不及格的学生可采取由学生自抽时间、自出经费,参加以后某届学生的实习。
2)实习前应认真开好实习动员大会,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实习所用的工具让学生独立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实习结束后,由学生收拾整理工具和标本,适当的时候召开实习总结大会和举办实习成果展览活动,从而使学生受到全面的锻炼。
3)将识别植物种类的数量、标本采集的种类和数量、制作的方法和质量,鉴定的准确率以及检索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专题调查研究报告等作为野外实习考核的内容,在野外实习结束前进行现场考核。野外实习工作结束后,学生应写出全面的总结报告。
4)实习的态度与实习结果密切相关,应做出要求并将其量化到实习成绩中。。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文明礼貌风尚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等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水平,也是野外实习的基本要求。
四、实习地的选择
实习地的选择是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前提,目前我院已建立有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陇山东岔林场、麻沿林场等实习基地。实习的目的、要求不同,选择的实习地点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选择实习地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地形地貌复杂
地形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它是地壳在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长期作用下的产物,包括地表面起伏的各种类型,如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从而构成植物赖以生存的复杂生态环境条件。在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古老的环境条件下,必然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因此选择其作为实习地点就比较有利。
一般来说,地形地貌与植物种类、植物群落分布和植被类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地形、地貌越复杂、独特,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景观类型就较为多样,形成的植物种类、群落和植被也越丰富,因此也有利于植物生物学学野外实习观察不同环境下的代表植物,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完成实习的各项教学任务。
2.植物资源丰富
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野外观察、解剖、比较等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和植物类群的多样性。因此,考虑实习地点的植物种类组成、植物区系状况时,应该选择植物种类丰富、区系复杂、群落类型多样的地方作为实习地点,这在选择实习地点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理想的实习地一般应选择在植被覆盖好、生境复杂多样、受破坏和人为干扰少的林场、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区,这些地方植物资源相对较丰富。例如,兴隆山由于各种环境条件优越,分布着极其丰富的植物种类、较为复杂的植物区系和多样的植物群落,所以类似兴隆山这种植物种质资源保存较好、物种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复杂的地方,可选为野外实习的基地。
3.资料充实
野外实习地基础资科的收集和积累对野外实习的成败是相当重要的。基础资料一般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自然概况:实习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气候因素、土壤类型等资料。
2)植物资源概况,包括实习地的各种植物的资料,特别是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资料,最好掌握得尽可能详细些,例如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格局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些动物资源的资料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很密切,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的环境。
3)社会概况:实习地的演变历史,历代学者考察积累的资料和周围的风土人情等。
总之,实习地基础资料收集、了解得愈多愈好。
4.交通、设施方便
要考虑实习基地交通是否方便,如水路、铁路、汽车能否到达,各种交通工具搭乘转换是否方便。在选择实习地时,如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就要优先选择交通方便的,这样既可达到实习的要求,又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生活、学习设施方面,主要是指尽量照顾到整个实习队伍的住、食、行三个方面的便利,如是否具备住宿条件,伙食能不能落实,学习的条件,通行的路线是否有利于实习的安排等。
5.经费条件
实习地的选择和确定还应该结合实习经费的实际情况。
五、实习的准备
野外实习的准备是实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野外实习前,实习指导教师和参加实习的学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1. 联系实习地点,安排学生的食宿,联系交通工具,以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习前应召开野外实习动员会,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实习的内容和实习的具体安排,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实习要求,指出在野外实习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实习小组准备的实习用品
每一实习小组一般需要准备如下物品:
a.实习参考书:包括《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册,补编l-2册)、《秦岭植物志》(1-5册)等以及实习地一带的地方植物志、植物名录等参考书籍。
b.野外调查设备:包括手持放大镜、海拔高度表、望远镜、便携式标本烘干器、皮尺、钢卷尺等。
c.采集用具:包括修枝剪、号牌、吸水纸、标本夹(压夹、背夹)、采集袋、小手锯、防雨布、绳子、采集记录本,挖根器,小纸袋、样方记录表等各种野外采集、调查用具。
d. 药品:如要求制作浸制标本,应准备广口瓶和常用药品如酒精、福尔马林、冰醋酸、亚硫酸、二甲苯、浓盐酸、硫酸钠、硼酸粉、硫酸钢、醋酸铜等。
2)个人需准备的物品
主要包括《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教科书,参考书(如地方植物志等),笔记本,铅笔,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和刀片等学习用具;还有雨具,帽子,球鞋,水壶,手电筒,常用药以及其他生活必需用品。
通过查阅资料、到实习地预查和实地调查等办法,由野外实习指导教师编写包括实习地的自然、环境概况及常见植物的名录和检索表等内容的实习指导,使学生实习时方便查阅和参考。也可利用地方植物志等。
在实习前,学生最好对实习地的自然、社会条件和生态环境、植物资源等做一定的了解,并认真学习《植物生物学实习指导》、查阅地方植物志等教学指导书和参考资料,熟悉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的要求,了解实习的主要内容。这对提高野外实习效率、保证实习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