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申报信息 主讲教师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教学课件 实践教学 特色资源 课程习题 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教学录像 支撑材料 答疑解惑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 1 参考答案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 1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45 分):

1 .水势: 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用Ψ w 表示。Ψ w = (μ w -μ o w )/ V w , m ,即水势为体系中水的化学势与处于等温、等压条件下纯水的化学势之差,再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的商。

2 .长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临界值时才能成花的植物。

3 .光敏色素:一种对红光和远红光的吸收有逆转效应、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发育的色素蛋白。

4 .必需元素: 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直接的必不可少的作用的元素。

5 .春花作用: 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6 .无融合生殖: 有些植物可不经过雌雄配子的融合而产生有胚的种子,这种现象称为 无融合生殖。包括 孤雌生殖、无配子生殖、雄核发育 无孢子生殖等类型 。

7 .再分化: 由处于脱分化状态的愈伤组织或细胞再度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最终再生成植株的过程。

8 .绒毡层:花粉囊壁的最内层,一般由一层细胞组成。其细胞较大,细胞质浓厚具多核。绒毡层具有分泌细胞的特点,在小孢子形成前后绒毡层细胞分泌功能旺盛。绒毡层向发育中的花粉提供营养物质,对花粉发育有重要作用。

9 . 原体:被子植物茎尖的正中纵切面上,可以看到原生分生组织有分层现象,外面 1 ~ 2 层细胞往往只进行垂周分裂,称为原套,而里面的分生细胞可进行垂周和平周分裂,称为原体。

10 . 丝状器:被子植物胚囊内的助细胞中,一些伸向细胞中间的不规则的片状或指状突起,称为丝状器。丝状器是通过细胞壁的内向生长而形成,它们的作用使助细胞犹如传递细胞。具丝状器是助细胞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

11 .心皮:心皮是构成雌蕊的单位,是具生殖作用的变态叶。一个雌蕊由一个心皮构成,称单雌蕊,一个雌蕊由几个心皮联合而成,称复雌蕊(合生雌蕊)。

12 .合蕊柱:兰科植物的雄蕊和雌蕊的花柱(包括柱头)合生成柱状,称合蕊柱。

13 . 单身复叶:两个侧生小叶退化,其总叶柄与顶生小叶连接处有关节。如柑橘。

14 .精子器: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中产生精子的多细胞结构。

15 .原叶体:是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常为具背腹扁平心脏形的叶状体,腹面有假根、颈卵器和精子器,它可以独立生活,在原叶体的颈卵器中可孕育幼孢子体。

二、简答题 ( 65 分)

1 .根据哪些特征说明向日葵 ( Helianthus annuus L.) 是菊科植物?( 5 分)

答:向日葵因具下列特征:头状花序,具总苞,边花为舌状花,盘花管状,聚药雄蕊,子房下位,瘦果顶端具 2 片鳞片状的冠毛,故属菊科。

2 .植物主要分类等级有哪些?植物分类的基本分类单位为何?( 5 分)

答:植物分类的等级主要有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 .比较松科、杉科和柏科植物的异同点。( 10 分)

答: 松科、杉科和柏科比较

特征 松科 (3 分 ) 杉科 (3 分 ) 柏科 (3 分 )

叶形 针形或条形 披针形、钻形、条形或鳞形 鳞形或刺形

叶及种鳞排列方式 螺旋状 螺旋状(水杉对生) 交互对生或轮生

种鳞与苞鳞离合情况 离生 半合生 完全合生

每种鳞具种子数 2 2~9 1 至多枚

4 .何谓组织?植物分生组织有哪几种?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5 分)

答: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在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组织。分生组织按位置分,有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按来源分,有原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 . C 3 途径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 各阶段的作用是什么 ? C 4 植物与 CAM 植物在碳代谢途径上有何异同点 ? ( 10 分)

答: C 3 途径可分为羧化、还原、再生 3 个阶段。 (1) 羧化阶段   指进入叶绿体的 CO 2 与受体 RuBP 结合,生成 PGA 的过程。 (2) 还原阶段   指利用同化力将 3- 磷酸甘油酸还原为甘油醛 -3- 磷酸的反应过程。 (3) 再生阶段   甘油醛 -3- 磷酸重新形成核酮糖 -1 , 5- 二磷酸的过程。 CAM 植物与 C 4 植物固定与还原 CO 2 的途径基本相同,二者都是由 C 4 途径固定 CO 2 , C 3 途径还原 CO 2 ,都由 PEP 羧化酶固定空气中的 CO 2 ,由 Rubisco 羧化 C 4 二羧酸脱羧释放的 CO 2 ,二者的差别在于: C 4 植物是在同一时间 ( 白天 ) 和不同的空间 ( 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 ) 完成 CO 2 固定 (C 4 途径 ) 和还原 (C 3 途径 ) 两个过程;而 CAM 植物则是在不同时间 ( 黑夜和白天 ) 和同一空间 ( 叶肉细胞 ) 完成上述两个过程的。

6 .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感受光周期的部位,以及光周期刺激可能是以某种化学物质来传递的?( 15 分)

答:植物在适宜的光周期诱导后,成花部位是茎端的生长点,而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却是叶片。这一点可以用对植株不同部位进行光周期处理后观察对开花效应的情况来证明:①将植物全株置于不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植物不开花而保持营养生长;②将植物全株置于适宜的光周期下,植物可以开花;③只将植物叶片置于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植物正常开花;④只将植物叶片置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植物不开花。用嫁接试验可证明植物的光周期刺激可能是以某种化学物质来传递的:如将数株短日植物苍耳嫁接串联在一起,只让其中一株的一片叶接受适宜的短日光周期诱导,而其它植株都在长日照条件下,结果数株苍耳全部开花。

7 . 试举 2 例说明植物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并说明其原理。( 10 分)

评分标准: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要求举例恰当,解释合理。

8 .说明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之间的区别。( 5 分)

答:单子叶植物:( 1 ) 胚有 1 枚子叶;( 2 )主根不发达,多为须根系;( 3 )茎内维管束散生,无形成层,一般无次生结构;( 4 )叶多具平行脉或弧形脉;( 5 )花各部基数为 3 ;( 6 )花粉多为单个萌发孔。双子叶植物:( 1 )胚有 2 枚子叶;( 2 )主根常发达,多为直根系;( 3 )茎内维管束成环状排列,有形成层和次生结构;( 4 )叶多具网状脉;( 5 )花各部基数为 5 或 4 ;( 6 )花粉多为三个萌发孔。

三、论述题 ( 20 分)

答: 1 、种子休眠的原因:( 1 )种皮障碍在三个方面影响种子休眠:不透水,不透气,对胚具有机械阻碍作用。( 2 )胚未发育完全。一般植物种子成熟时,胚已分化发育完全。但有些植物如白蜡、银杏、人参等种子,虽然完全成熟,并已脱离母体,但胚的生长和分化未完成,采收后胚尚需要吸收胚乳中养料,继续生长,达到发育完全方能萌发。( 3 )种子未完成后熟。某些植物种子如蔷薇科的苹果、桃、樱桃和松柏类种子,胚的分化发育虽已完成,但生理上尚未成熟,经一段后熟期后,才能破除休眠。( 4 )种子内含有抑制萌发的物质。有些植物种子不能萌发,是由于种子或果实内含有抑制物质。这些物质种类很多,如 ABA 、水杨酸、香豆素、氨、氰化物、芥子油、植物碱及醛酚等。如梨、柑橘等果实的果肉,甘蓝种子的种皮,苹果种子的胚乳及菜豆种子的子叶中均含有抑制物质。

还应指出,不少种子休眠有多个原因,如松柏类种子的种皮不透氧,同时胚也需要经过后熟。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也是种子休眠的原因。

2 、休眠的解除:( 1 )机械破损:对种皮过厚或紧实不透水的种子,可用碾擦破种皮,例如苜蓿种子。( 2 )低温湿沙层积法(沙藏法):对于胚已长成或胚已分化完成,但需要完成生理后熟的种子,如苹果、桃、梨及松柏类种子。( 3 )晒种或加热处理:棉花、小麦等种子,在播种前晒种或在 35 ~ 40 ℃高温下经一定的时间,可以促进后熟,提高发芽率。( 4 )化学药剂处理:用生长调节剂处理,就能破除休眠,使其萌发。( 5 )清水冲洗:如番茄、西瓜等种子,从果实中取出后,用水冲洗干净,以除去附在种子上的抑制物质而解除休眠。

四、填图 ( 10 分)

1 . 1 合点, 2 珠心, 3 反足细胞, 4 极核, 5 卵细胞, 6 助细胞, 7 维管束, 8 珠柄, 9 胎座, 10 外珠被, 11 内珠被, 12 珠孔

2 . 1 伴胞, 2 筛管, 3 后生木质部或孔纹导管, 4 原生木质部或环纹导管, 5 薄壁细胞, 6 气腔, 7 维管束鞘, 8 基本组织

五、实验题 ( 10 分)

设计一实验,观察双子叶植物气孔器和表皮的结构(要求说明实验方法、材料、步骤和观察结果)。

答:方法:临时装片法。

材料:菠菜或其它双子叶植物叶片。

操作步骤:( 1 )取一清洁载玻片和盖玻片,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蒸馏水。

( 2 )取菠菜叶片,用镊子撕取菠菜叶下表皮约 0.5 ~ 1cm 2 ,轻轻放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并加盖玻片。加盖玻片时,应先把盖玻片一个边与载玻片接触,然后轻轻放下,这样可以排出标本内的空气,使得到的临时装片中没有气泡。若有多余的水分溢出,则用吸水纸吸去。

( 3 )把制好的临时装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双子叶植物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嵌合排列,细胞透明,无叶绿体。气孔器均匀分布在表皮细胞之间,气孔器由两个肾形保卫细胞和其之间的空隙组成,保卫细胞含有叶绿体。

 

 

 
        world下载
 

版权所有 1902-2006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730070 电话:0931-7971414